冷水沖型銅鼓

冷水沖型銅鼓

出現於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晚期到12世紀的北宋時期。流行於四川、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區和左江、右江、鬱江、黔江、潯江流域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冷水沖型銅鼓
  • 出土地點:廣西壯族自治區藤縣橫村冷水沖
  • 時間: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晚期
  • 流行於:四川、廣西、雲南
冷水沖型銅鼓
這是以廣西壯族自治區藤縣橫村冷水衝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一類銅鼓。時值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晚期到12世紀的北宋時期。流行於四川、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區和左江、右江、鬱江、黔江、潯江流域一帶。
1972年,在廣西藤縣以西的桂平縣出土了一面東漢騎士銅鼓,通高48.7厘米、面徑74.9厘米。胸不突出鼓面,腰、足以一凸起弦紋為界,通體遍飾各種圖案花紋,鼓面邊緣鑄有四個蟾蜍和一個騎士立體塑像。現藏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廣西岑溪出土的一面銅鼓,通高57.2厘米、面徑90厘米,鼓面中心為十二芒,邊緣鑄六個立體蛙飾,胸腰間有四個繩紋耳,鼓面及周身飾五銖錢紋。
這種銅鼓形體瘦高、鼓體較大,花紋密集而趨於圖案化,飾有變形翔鷺、變形羽人和變形龍舟紋,重要特徵是鼓面四周鑄有蛙飾和鳥獸、人物等立體造型,奇異多姿。是石寨山型銅鼓的繼承和發展,並進入了成熟的階段。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裡,珍藏著一面西漢晚期的冷水沖型銅鼓,通高52厘米、面徑103.4 厘米,鼓面中央為八芒,由中心至邊緣有六道弦紋,暈間為雲雷紋、菱形紋,鼓邊鑄六個立體蛙飾,胸腰間一面繩紋耳的下方,還鑄一立體虎形飾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