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棗文化

冬棗文化

冬棗文化是河北滄州黃驊市的民間文學,遺產編號:Ⅰ-2。申報日期:2006,申報人/申報單位:河北省黃驊市,遺產級別: 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冬棗文化 
  • 遺產編號: Ⅰ-2
  • 申報日期: 2006
  • 遺產級別: 省
詳細介紹,成果展現,

詳細介紹

永樂二年(1404 年)劉氏家族遷移落戶現太平鎮崔莊村,以種植及捕魚為生,為其生計,在娘娘河灘種植了很多的冬棗樹。娘娘河灘是弘治元年(1487 年)朱佑樘(當時太子)原配滄州興濟都督同知張巒之女,因姿出眾,知書達理被選為太子妃。當年太子繼位(孝宗),冊立為後,人稱張娘娘。張娘娘為眷顧家鄉,幫助其兩胞弟從事販運私鹽,命人以從南運河連線處(興濟)由西向東開挖出一條河,途經太平鎮崔莊等村,流入渤海,人稱娘娘河。因河上游為黃河水,每年淤積大量黃沙淤泥。為疏浚河床,將黃土挖至河岸,年長日久形成娘娘河灘。該河灘土質為中性土,所產冬棗皮薄、肉厚、味甜、晚熟、個大。為取得皇帝皇后歡心,兩國舅命人採摘一部分送給皇帝皇后品嘗,皇帝皇后品嘗後,甚事青昧,當即稱為“棗中極品,百果之王”並被欽定“貢品”。年年來朝,此制沿襲至清。現我鎮還存有 200 — 400 年的冬棗樹 156 棵,可稱謂歷史悠久。

成果展現

為了更好的保護迄今為止世界上栽培歷史最長、面積最大、品質最好的原始冬棗林——黃驊聚館古貢冬棗林,黃驊市委市政府從建園之際就下大力度扶持,不管是硬體上的外圍環境建設、設備投入,還是品質的無公害標準化管理,都責任到人,以服務為導向,讓冬棗園生機勃發,為老百姓帶來更多經濟效益。在上級政策的指導下齊家務鄉黨委政府先後引進並投資1500餘萬元,對古貢棗園基礎設施實施了全面保護與改造。完成子牙河北大堤與205國道的連通線、總長3.2公里的入園公路拓寬、兩座景觀門、兩座生產橋、兩眼防火井、6處廣告牌和“國寶”石碑的建設。先後兩次實施廣場擴建,新增面積4000餘平米,新修2000米園內步行小路,為198棵樹刻制了“形象石”、安裝誘蛾燈100盞。有了這些保護措施,聚館古冬棗林吸引更多的海內外遊客,煥發出了更大的生機。
同時齊家務鄉黨委政府回響黃驊市政府的號召,以黃驊冬棗樹的“嫡祖樹”(樹齡740多年)為中心建立了12.5畝冬棗林做為精品示範園,並加強園區配套設施建設,由河北農業大學中國棗研究中心領導親自抓技術指導,取“嫡祖樹”為樣本做DNA,實行專人專管,並建立管理日誌,嚴格按照無公害、標準化進行統一管理,以保證黃驊冬棗的品質長盛不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