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前

冬前

《冬前》講述的是我們無法用喜劇或是悲劇來形容農村小伙子冬前的一生:他出生在一個不幸的家庭,父親脾氣乖戾無心持家,賢惠慈愛的母親獨自把他拉扯大。他明明勤奮好學,卻被自負的班主任打擊報復,早早輟學。因為聰明能幹,他十七歲當上村裡的生產隊長,剛想帶著鄉親們直奔致富路,又被人陷害。恢復高考之後,他苦讀一年終於考上了城裡的名校,然而青梅竹馬的愛情卻因為一場誤會抱憾終身……

基本介紹

  • 書名:冬前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頁數:544頁
  • 開本:32
  • 品牌:江蘇人民出版
  • 作者:馬汝祥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1412115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作品以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蘇北農村為背景,講述了主人公高冬前歷經磨難、在不斷的後悔無奈中追求公平、追求無悔人生,從懵懂少年成長為民族棟樑之才的勵志故事,並通過冬前與母親巧雲兩代人擔任生產隊長、拼了命也不能讓大家吃上一口飽飯的艱難經歷,揭示了中國農村乃至整個社會走向改革的必然性。

圖書目錄

高圩大樹
小圩中學
翠蓮心怨
好事壞事
數米而炊
世事如棋
渴望父愛
塘邊垂釣
秋風送爽
新月斜陽
難捨書緣
樹靜風動
探望傳寶
冤家聚頭
工分會計
桂子飄香
礙事來事
二胡叔叔
開心過年
春江晚景
身不由己
心有靈犀
審時度勢
悲喜開鐮
蘆盪驚魂
誰是隊長
飯店蒙羞
突如其來
歷盡貧寒
年關上訪
吳煜助推
亦師亦友
轉瞬十年
榮歸故里
後記

後記

我是離不開土地的命:種過多年田,還當過生產隊長,恢復高考大學畢業後又到了農業院校教書。離開家鄉三十多年,雖然很少回家,但鄉音無改鄉愁tEt深。當年在號稱魚米之鄉的故土,和鄉親們日夜勞作,卻難得溫飽,也曾努力試圖解決而未能如願,這是我心底永久的痛。有很多的人和事一直纏繞心頭揮之不去,但未考慮過要綴詞成篇,多年前一次老同學聚會,大家各自聊起自己家鄉的往事,在聽了我的講述後,姜國鋒等人慫恿我把那些內容進行整合,寫出來與大家分享。當時只是笑笑而已,可從此卻日益點燃我對故土的思戀與不捨,特別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遙想家鄉那江邊池塘里活蹦亂跳的魚蝦,黑油沙土裡長出的芋艿稻米,入夜時圩子裡點點燈光下的溫暖與寧靜,父老鄉親們一天辛勞後的疲憊與滿足,尤其是那終年為溫飽而憂鬱的眼神,無不讓我愁腸百結魂牽夢繞。有的人,如我母親和我外公外婆那樣的人,像長江里的水和岸邊的泥土一樣質樸善良,自我隱忍而寬厚待人,他們有的雖然早已進了天國,可能很少有人會記起他們,但在我心中矗立的是一座座道德的豐碑,迴響的是一曲曲人格的頌歌,永遠是我立德為人的標桿。也有的人有愧於為人,只想自己不顧別人,甚至坑人害人,他們屬於社會洪流蕩滌的污泥濁水,理應受到道德的譴責和撻伐。而有相當一部分人,由於家庭、教育、自身以及社會等諸多因素影響,在生活中程度不同地顯得有些麻木,缺乏情趣滋味,或者說無幸福感可言,極為需要教育幫助引領,需要精神營養。一想起這些,我心裡便翻湧起陣陣敘寫的衝動和神聖的使命感。
可是當真地蘸墨草擬以後,我很快就又後悔了,創作實在不是一件輕鬆的事,要回憶、採訪、查核、記筆記,做大量的資料準備工作,還要大量閱讀國內外名著,以資學習、揣摩和借鑑,而擬稿還只能利用業餘時間斷斷續續進行,辛勞自不必言說,靈感更不肯時時前來敲門。十多年中,幾次因任務繁重而想放棄,是同事和親友們的關懷鼓勵,尤其是我妻徐美萍的鞭策和支持,使我不敢懈怠以致半途而廢。近兩年來,在強烈的使命感驅動下,日夜兼程,數易其稿,才初步完成。
今天向讀者朋友奉上的這本書稿,凝聚了很多人的智慧和心血。我的恩師、著名特級教師、文學理論家方瞍先生給予了悉心指點;著名學者柯曉揚教授給予了熱情關懷並為拙著作序;資深編輯鄭興國教授對全文進行修改,付出了辛勤勞動;樊明、常代奇、姜國鋒、錢彩泉、王錦山、戴繼華、陳建軍、蔡銀傑、張躍群、曹鈞堯、陳國鈞、張超一、陳雲、陳廣德、陳良良、徐亞雲、彭雪華、戴陳、顧春茂、孫家峰、趙丹等教授專家和同事好友,在我創作的過程中,或在此或在彼給予了有益的建議和幫助;最後定稿,得到了江蘇人民出版社胡德林先生和王溪女士的具體指導。值此付梓之際,謹對以上專家友好由衷致以謝忱!
馬汝祥
二零一四年春天麥苗兒返青的時候

序言


柯曉揚
文學是使人心靈更美好的藝術,她指向未來,引領人們追求真善美。作品的成功與否,固然取決於諸多因素,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莫過於真實,源於生活真實的藝術真實。離開了這一點,就不可能成為優秀的作品,更不可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冬前》以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蘇北農村為背景,講述的是主人公高冬前歷經磨難,在不斷的挫折懊惱中追求無悔人生,從懵懂少年成長為社會棟樑之才的勵志故事。作品通過主人公形象的刻畫,藝術地告訴人們,個人價值的實現是自身努力和社會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也揭示了農村乃至整箇中國社會走向改革的必然性。作品的突出特點就是逼真,令人展卷閱讀即如置身其中,依稀看到那長江水波翻浪卷,池塘邊垂柳依依,插禾的村姑在水田彎腰點頭,挑擔的小伙于田埂奔跑如飛。敘寫的雖是鄉村家庭之間鄰里之間的平常人、平常事,但在作家筆下都直擊人心,或叫人歡笑,或叫人心酸,或叫人坐立不安心潮起伏,不自覺地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讀之不忍釋卷。懷念記憶中的家園,是為了把握當下幸福和建設美好未來,因而作品無論是深情歌頌人性的美好,還是無情鞭撻骯髒的靈魂,抑或是對一些傳統政治觀念和社會問題的釐清,其基調都是積極昂揚奮發向上的,傳達的是詩意和溫暖,是求真求善求美的正能量。
作品中,冬前母親巧雲和父親傳寶這兩個形象有一定的代表性,很值得我們思考。巧雲是一個農村女能人,勤勞善良節儉是她的美德。她懷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為了集體也為了個人而打拚,可叫人沮喪唏噓的是未能過上幾天舒心日子。面對親人、鄰居的誤會乃至中傷,她總盡力包容隱忍。她樸素地認為教育子女和種田是一個道理,侍弄莊稼,除了施肥主要就是去除雜草防治病蟲害,對待孩子不僅要讓其吃飽穿暖還要指出他的缺點,促使他改正。她表揚孩子十分謹慎,相信“成績不說跑不了,問題不說不得了”,虛心不一定能使人進步,驕傲卻一定會使人失敗。傳寶是一個從小受到溺愛的典型,自由任性,以自我為中心,參軍鍛鍊後雖有些改善,但環境寬鬆後又恢復了原樣,脾氣乖戾不思持家,吃喝玩樂嗜賭成性,總是讓妻子兒女很難做人,傷心無奈。巧雲在病重垂危時叮囑兒女說,“你爸死後千萬不要把他和我埋在一起”,可見對其是如何的憤怒。傳寶代表的完全是本我形象,他雖是成人卻無成人的擔當,人格停留在原始階段,如嬰兒飢餓時只要求餵奶,而絕不考慮母親有無困難一樣。巧雲是一個超我形象,一個站在道德制高點完全壓抑了本我的人,可偏偏嫁給了一個極端不負責任完全活在本我中的傳寶,這兩個人都脫離了生活實際中的自我,因而活得很不輕鬆。他們的不幸除了物質生活的匱乏,更主要的是來自精神世界的相互排斥。作者從教育工作者的視角,對其性格的成因進行了藝術剖析,呼喚人們活在現實之中,努力倡導人們追求幸福的同時,盡力給他人帶來幸福,即使不能給他人帶來幸福,也絕不給他人帶來不幸,從而成就健全人格。在對夏天、登如、吳煜等老一輩知識分子形象的謳歌中,在對冬前、秋荷、曉燕等新生代形象的塑造中,寄託了作者的人格理想,給人以深刻啟迪。
汝祥先生是我校業餘作家。在恢復高考制度前,他擔任過農村基層大、小隊幹部,生活閱歷較為豐富,現從事高教研究和學報編輯工作。他在求學期間開始發表文章,從教後又筆耕不輟,先後主編或參編過《大學語文》、《歷代哲理詩鑑賞辭典》等十多部著作,發表教科研文章和文學作品二百餘篇。他治學嚴謹,為人謙和,語言幽默而富于思辨,教學深受學生歡迎,獲得過國家級、省級多項獎勵,受到過市政府嘉獎。他在學校的各種活動和各項大事中撰寫的報告、檔案,因真知灼見與生動優美融為一體而為大家所稱道。學校的發展歷程里有他踏實而鮮明的足跡。
作為作者多年的同事和朋友,為其著作寫序我深感榮幸,同時,我以為教師在教學中堅持研究和寫作,對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必然大有裨益,能最有效地實現教學相長。作者不僅自己的研究創作收穫頗豐,而且指導的學生也在各類演講、辯論比賽和寫作競賽中頻頻獲獎,習作屢屢見諸報端,他的教學和創作實踐,對我們的教育管理工作很有啟發。這種創作研究型的教學方式,值得充分肯定、提倡和鼓勵。我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在這位識途老馬的帶領下,我們的學子一定會在追夢的路上揚鞭奮蹄,馳騁千里!
二零一四年三月

作者簡介

馬汝祥,男,1958年出生,大學學歷,中共黨員,南通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擔任學院督導、學報編輯,業餘從事文學創作,發表各類文字、著述二百餘萬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