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阨

冥阨

“冥阨”是出自《呂氏春秋·有始》中“山有九塞的大汾、冥阨、荊阮 、方城 、餚 、井陘 、令疵 、句注 、居庸”,東漢高誘注:“冥阨、荊阮 、方城皆在楚”等歷史記載。

自2014年在湖北省與河南省界發現楚方城遺蹟,到2016年10月1日航拍老河口與淅川縣鄧州市交界的三尖山至朱連山杏山楚方城後,同時在今老河口市袁沖鄉六官營村的二劈山頂的山寨遺址中心,發現山頂上巨大的可屯兵藏兵的山頂洞庭及山寨遺址,因其在朱連山與杏山楚方城通向北方的唯一出口,在楚方城荊阮塞、連堤以南的楚國防禦範圍以內,發現是符合東漢高誘注:“冥阨、荊阮 、方城皆在楚”歷史記載“冥阸”塞。

1.亦作"冥隘"。亦作"冥阸"。 2.古隘道名。即今河南省信陽縣東南平靖關。為古九塞之一。與附近大隧﹑直轅二隘並為淮漢間兵爭要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冥阨
  • 讀音:míng è
  • 出處:《呂氏春秋·有始》
  • 注音: ㄇㄧㄥˊ ㄜˋ
字源解說,冥阨歷史,冥阨查證,

字源解說

宀,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房屋。冥,甲骨文(宀,房屋,指陰宅、地宮)(雙手持日,意即仿造陽間建築),表示模仿陽間宮室建造的地宮,供帝王或集權者在長眠中延續陽間生活。造字本義:供帝王或集權者死後延續陽間生活的地宮、陰宅,俗稱陰間地府。古人為建皇陵開山鑿石,常挖得很深,因此“冥”有“陰森幽暗”的引申含義。金文將甲骨文的“寶蓋頭宀寫成“禿寶蓋冖,將寫成“日”,用“人”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雙手。篆文承續金文字形。隸書將篆文寫成“六”。
阨,釋義阻塞;阻隔:陸出則阨於兩山之間;艱危;災難:君子不困人於阨; 逼迫;困迫:兩賢相阸;限界;障礙。《說文解字》解釋“阨,塞也”。字源解說:厄,篆文(廠,石崖)(卩,屈服的“人”), 造字本義:人在巨大的石崖面前無路可走。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人寫成。人在崖下為“厄”,人在崖上為“危” 。崖阻路途為“厄”,有路不通為“亞”。
隘字《說文》籀作《玉篇》本作阨,《集韻》或作阨。隘楚帛書阜,山路長尾巴的野獸,造字本義:山谷間野獸穿行的狹窄通道。籀文兩個“阜”,表示兩山之間張大的口、下披的長毛,像野獸,強調野獸出沒穿行的、山谷間的夾縫。篆文誤寫成(阜,山),(益,溢,橫流,表示山洪暴發),表示容易暴發山洪的山谷。

冥阨歷史

“冥阨”出自《呂氏春秋·有始》中“山有九塞的大汾、冥阨 、荊阮 、方城 、餚 、井陘 、令疵 、句注 、居庸”,東漢高誘注:“冥阨、荊阮 、方城皆在楚”等歷史記載。亦作“ 冥隘 ”。亦作“ 冥阨 ”。 古隘道名。即今 河南省信陽縣東南平靖關,為古九塞之一。與附近大隧 、 直轅 二隘並為淮漢間兵爭要害。《左傳·定公四年》:“我悉 方城 外以毀其舟,還塞 大隧 、 直轅 、 冥阨 。” 杜預 註:“三者, 漢東之隘道。”《墨子·非攻中》:“古者吳闔閭 教七年,奉甲執兵,奔三百里而舍焉,次注林,出於 冥隘之徑,戰於柏舉 。”《史記·魏世家》:“伐楚,道涉山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阨之塞,所行甚遠,所攻甚難,秦 又不為也。” 章炳麟 《冥阨歌》:“苕苕古冥阨,一夫當梟棊。
冥阨
自2014年在湖北省與河南省界發現楚方城遺蹟,到2016年10月1日航拍老河口與淅川縣鄧州市交界的三尖山至朱連山杏山楚方城後,同時在今老河口市袁沖鄉六官營村的二劈山頂的山寨遺址中心,發現山頂上巨大的可屯兵藏兵的山頂洞庭及山寨遺址,因其在朱連山與杏山楚方城通向北方的唯一出口,在楚方城荊阮塞、連堤以南的楚國防禦範圍以內,發現是符合東漢高誘注:“冥阨、荊阮 、方城皆在楚”歷史記載“冥阨”塞。
自2016年10月1日“中國當代徐霞客”的《十堰晚報》記者稅曉潔和西安《新媒體》王編輯,來老河口航拍老河口的楚長城的考察以來,在漢水以東的老河口北境的楚長城遺址圈裡,準確的拍到“禹家寨”、“堰寨”、“大山寨”等以圓形城址的“荊阮塞”和發現七里岩的苦菜之地、茯苓溝、艾家溝及四河淤的於地及於東的方城遺址地後很是激動,取得楚方城考察的新進展。
遺憾的是,《呂氏春秋·有始》中“山有九塞的大汾、冥阨、荊阮 、方城 、餚 、井陘 、令疵 、句注 、居庸”,東漢高誘注:“冥阨、荊阮 、方城皆在楚”的“冥阨”塞還沒有找到?
關於楚國方城內的荊阮、冥阸、方城、方城山、方城塞、方城關、城牆、烽燧,嚴格的說都是不一樣的城防建築?不然關於楚方城和楚長城,不會有那么多不同名稱的?為尋找到名副其實的“冥阨”之地,從漢字“冥阨”及相關連的字查起,看看究竟什麼樣的地方才會是“冥阨”地?

冥阨查證

“冥阨是古隘道名,亦作冥隘、冥阨,即今河南省信陽縣東南平靖關。為古九塞之一。與附近大隧 、直轅二隘並為淮漢間兵爭要害。《左傳·定公四年》:“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還塞大隧 、直轅 、冥阨” 。杜預 註:“三者,漢東之隘道”。《墨子·非攻中》:“古者吳闔閭教七年,奉甲執兵,奔三百里而舍焉,次注林,出於冥隘之徑,戰於柏舉”。《史記·魏世家》:“伐楚 ,道涉山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阨之塞,所行甚遠,所攻甚難,秦又不為也”。章炳麟 《冥阨歌》:“苕苕古冥阨 ,一夫當梟棊”。
詳查“冥阨”平靖關,是“義陽三關”之一,東為九里關,西為平靖關,中為武勝關,三關為豫楚分界,與信陽互為首尾,東西呼應,因信陽在南北朝時為義陽郡治得名。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南豫鄂兩省交界處,為淮河之源的大別山隘口。
九里關,於河南省羅山縣西南3公里鐵鋪鄉九里關村。春秋時稱大隋關,後又稱黃峴關、廣蜆關,百雁關。與漢水最近的漢江入長江口漢口直線距離是290里。平靖關又名行著關、恨這關,在今信陽縣西南,平靖關離漢口300里。武功勝關又名武陽關,處三關之中在廣水市武勝關鎮離漢口240里。信陽的義陽三關,都是淮河流域的關隘,三關均遠離漢水。
特別是被稱為“冥阨”的平靖關,隔著隨國隨州棗陽及漢水,遠離漢水以西戰國時期楚皇城宜城鄭集鎮皇城村310里,在漢水以西的郢都紀南城440里以外。楚國築方城主要是防禦秦國,研究認為,無論春秋戰國平靖關遠離秦國,在相反方向的平靖關根本不能有效的以漢水為池,護衛楚都?
按照東漢高誘所注:“冥阨、荊阮 、方城皆在楚”,隻字未提“曾隨申息”。從楚國推行把所滅諸侯國懸於國門之外的縣制。西周時期,信陽境內分布著申、息、弦、黃、江、蔣、蓼等諸侯國。春秋戰國時期,從公元前688年開始,楚國相繼吞滅上述各國,委派縣尹為縣公進行管理,設定了直屬於楚國中央管轄的地方政權申縣、息縣。楚國滅申國息國後,有建申息之師記載,無關於“申息之師”築冥阸關方城的記載。楚王固守楚國丹陽,遙控指揮各縣尹即高枕無憂了,即使縣尹謀反叛亂,也肉爛在鍋外的縣域,不及楚國國門以內的安危。
按照棗陽郭家廟曾候墓遺址地的古曾國範圍,莫說平靖關是楚國的關隘了,估計連漢東隨國關隘都不是?從以楚國為中心的對外防禦體制分析,500里外的信陽平靖關,遠在楚國國門之外。信陽縣東南桐柏山脈與大別山脈交會處的平靖關,在隨國的隨州以東60里外,申國鄧國相臨的五十里楚國丹陽地理位置不符?平靖關只有符合“阸”的險要地勢,沒有地宮之類符合“冥阸”之地?疑信陽平靖關不是楚國方城塞的“冥阸”?
關於“冥阨”塞,在研究洞庭湖為雲夢澤時,曾研究過洞庭、洞庭山、洞庭湖的問題?所謂洞庭山、洞庭湖都是因有洞有庭之山的洞庭而來的?2015年4月25日“楚長城圈定楚國和丹陽只能在老河口”文中就懷疑老河口袁沖鄉二劈山的鴻磐寨為方城寨及洞庭山的問題,當時沒考慮“冥阸”,查完“冥阸”字後,更堅定了當初洞庭山的判斷。
二劈山山寨牆周圍圍成的荊棘牆 現狀
鴻磐寨:位於老河口袁沖二劈山最北端基本為平形的山頂上,鴻磐寨東西南北四周都古有寨牆和寨門。解放後因袁沖建設石灰窯廠,把鴻磐寨四周的石寨牆全部拆毀,作為燒石灰的石材了。現在看到地圖上的鴻磐寨輪廓,只是鴻磐寨牆基上長出的荊棘灌木叢的痕跡。
從衛星地圖看,鴻磐寨是標準的長方形的方山,山上築有長方型的城寨。鴻磐寨位於朱連山與杏山之間之下,是符合“崖阻路途為厄”的厄地外,更是符合“阸”字釋義的陸出則阸於兩山之間的“阸”隘要地。
最奇的是,鴻磐寨中心地段,有一個深不見底的大型地下溶洞,且洞下有庭,洞外有寨城之牆。是即符合洞庭之洞之庭,又符合“冥”字意的天然地下宮殿。二劈山地宮現有大量土石淤積待清理開挖。民國解放戰爭時曾一度為鄂西北梟雄陳別三盤踞的土匪窩點,地宮為陳別三藏身地藏兵洞。
關於“洞庭”,湖南嶽陽的洞庭湖,實則為洞庭湖上的一個君山孤島,島上有72座大小山峰。君山原名洞庭山,為神仙洞府之意,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情真意切的湘妃、湘君才將其名字改為君山。沒有岳陽洞庭湖君山有洞庭的相關記載。
“廷”是“庭”的本字。廷金文(∟,院牆)鬚髮飄逸的老人,表示德才出眾的長髮長者,指宮中眾臣),表示眾臣面向院牆。造字本義:臣相朝拜國君的地方。 二劈山山洞與“廷”字的金文筆畫造型非常相似。符合“冥阸”的二劈山鴻磐寨,有洞有庭有城寨,是名副其實的洞庭山。
二劈山寨,地處六股營北嶺高239米的二劈山分水嶺最北端,西北與東北有朱連山杏山阻塞,二劈山山寨下有向東南和西南的丹水支流阻隔,是獨立的山寨。北距470米高的朱連山寨及杏山山寨7里左右,西與393米的大山寨4里,西距400多米高的堰寨山9里。
關於鄧州朱連山與杏山之間的清泉溝的楚長城遺址地,是楚北“厄塞”關口。
從二劈山的楚方城在朱連山與杏山以南,與朱連山與杏山山頂上的營房地都在楚長城寨牆以南一致,符合楚方城防禦區內城池防禦條件。老河口的二劈山在漢江之東、丹江以南,谷國以東。苦菜以東、於地以東、即有冥宮,又在阸阜,地臨鄧國、鄀國、麇國、絞國等符合楚塞楚國歷史地理所有條件,是標準的“冥阸”楚塞之地。
準確的找到二劈山上的“冥阸”遺址地後,發現“冥阸”並不在楚國最北端?僅憑“冥阸”和朱連山杏山上的城寨城牆,是不能完全擋住秦軍及來犯之敵的?因為朱連山和杏山雖然兩山夾侍,但是兩山之間還有一條清泉溝,兩側的山雖高,鞍型的谷底是可以通過的?這裡需要一個能夠封鎖兩山的關口,楚方城的防禦功能才能完善有效,不然沒有了“關”楚國修這么多的方城長城,都會因為此關的缺失失去防禦功能?
其實,歷史上朱連山杏山之間的楚長城一直都是相連的,我在早期考察時曾聽到當地老鄉說過。這很重要,涉及到“方城關”的問題?
關,金文像兩根門栓各自插進栓孔。造字本義:是將門栓插進左右兩個栓孔,緊閉大門。鄂君舟節上的關字形改成一根門栓插進兩個栓孔。在漢語辭彙“關閉”中,關(關)與閉(閉)近義,但有所不同:“關”表示拉上門栓,拒絕出入;而:“閉”表示不僅栓門,而且在門栓上增加三角支撐,以防暴力從門外強行撞門。“閉”是更徹底的“關”。塞字本意是堵住器物口的東西,阻隔;堵住。關塞多指邊界上險要地方。
從關和塞的字意看,“關塞”聯合起來是絕對少不了關閉之門的?
鄧州杏山村的當地老鄉都知道,解放後朱連山杏山之間的楚長城下楚長城寨門樓還在。據當地老人講,每個山頭重要地方都築有寨,“寨殼廊”(山頂寨城址)里蓋的都是石頭房子,過去城牆都有垛子(烽燧),人在上邊能走,現在都叫放牛娃子給扒壞了。楚長城石牆順著東西山樑下來清泉溝谷底的公路上是過去的楚長城寨門,寨門一直到 1966年後修公路時才被拆掉。據說寨門過汽車都沒問題。
從杏山老鄉所說1966年才拆的朱連山杏山之間的楚長城寨門樓位置看,完全符合楚國最北防線“方城關”關隘地。應該能夠找到寨門老照片。
從清泉溝至今是湖北老河口人鄧州人出山向北的唯一通道看,朱連山杏山下清泉溝楚方城寨門地,還應該是楚國北上中原,從楚方城出發,是方城之外的夏路起點。因為,除此路之外,漢江之北,丹江之西是秦國茫茫的八百里秦嶺群山,清泉溝是丹江故道上游,杏山以東為伏牛山余脈的鄧國,此路是沿淅川、西峽至東都洛陽的水陸捷徑。
方城夏路,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楚適諸夏,路出方城,夏路以左,不足以備秦”。基本說明了方城地近秦國的地域關係。另外,孔子適楚,是自平頂山、葉縣入葉至楚的。《孟子·盡心章句下·第十七節》:“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的“接淅而行”明確的說出了孔子從葉邑沿淅川峽谷至楚的適楚路線,鄧州杏山“方城關”在楚國北端出出險塞之地,即符合孔子適楚的行徑路線,也符合夏路以左(西)“不足以備秦”秦國疆域界地。而鄧州“方城關”寨門以北是鄀國丹江及伏牛群山,只有“方城關”及“冥阨”寨城以西以南,以57公里二劈山分水嶺的五十里楚國丹陽地的防禦範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