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飾角龍屬

冠飾角龍屬(學名:Coronosaurus)是角龍科尖角龍亞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冠飾角龍是種中型角龍類,頭盾後緣的第二頸盾緣骨突位置,由多個小型、叢聚狀短骨突取代。

冠飾角龍原本是尖角龍屬的第二個種,在2012年被成立為獨立屬。

基本介紹

發現與命名,體徵,種系發生學,

發現與命名

在1996到2000年之間,加拿大古生物學家菲力·居爾(Philip J. Currie)前往亞伯達省南部,在兩個屍骨層進行挖掘工作,都是屬於貝利河群(Belly River Group)的老人組(Oldman Formation)地層。138號屍骨層的下方14.6米,是恐龍公園組(Dinosaur Park Formation)地層,也屬於範圍較大的貝利河群。MRR屍骨層的位置,在138號屍骨層的西南方約180公里處,也是老人組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中坎潘階,約7650萬到7620萬年前。兩個屍骨層出土的角龍類化石,被送到亞伯達省德拉姆黑勒鎮的皇家蒂勒爾博物館,進行化石處理、母岩處理的工作。
在2005年,古生物學家Michael J. Ryan、Anthony P. Russell將大部分化石建立為尖角龍屬的第二個種,布瑪尼尖角龍;種名是以研究人員Donald Brinkman為名,他曾對於白堊紀晚其亞伯達省的古生態系統,做出重要研究。正模標本(編號TMP 2002.68.1)是個大型頂骨,保存了接近完整的中線骨棒、部分的後側骨棒,左邊的第一到第三頸盾緣骨突被保存下來,右邊的第一到第二頸盾緣骨突則被部分侵蝕過。頂骨缺少中線骨架的最前緣(頂骨的接觸額骨部位),也缺少側邊骨棒(構成頭盾眶上孔邊緣的細骨棒)。這個頂骨來自於一個接近成年個體。除此之外的較知名標本,還有一個頂骨(編號TMP 2002.68.3)、一個眶後骨(編號TMP 2002.68.10)、一個眶上骨(編號TMP 2002.68.5)。
在2012年,Anthony P. Russell與其他古生物學家研究老人組的尖角龍亞科化石時,發現尖角龍的模式種Centrosaurus apertus)、布瑪尼尖角龍,在種系發生學上並不形成一個單系群,也就是有拆分的必要。他們將布瑪尼尖角龍建立為新屬,模式種是布氏冠飾角龍Coronosaurus brinkmani,或譯布瑪尼冠飾角龍)。屬名是由拉丁文的“王冠”(corona)與古希臘文的“蜥蜴”(saurus)所構成,王冠是意指其頂骨的形狀,頂骨周圍的頸盾緣骨突,使外形貌似王冠。

體徵

冠飾角龍是種中型角龍科恐龍。在2010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估計其身長約為5米,體重估計值約為2公噸。冠飾角龍的額角長度接近原始尖角龍亞科,例如亞伯達角龍惡魔角龍,而額角長度比祖尼角龍、開角龍亞科還短。額角角核成尖金字塔狀,在額角的一半位置,額角往兩側大幅彎曲,方向朝向斜側邊,經過眼睛上方。冠飾角龍的頂骨後側骨棒(頭盾的最後緣),延伸出許多小型短骨突,向頭盾上方、後方沿伸而出,這額外特徵在角龍類中相當獨特。研究人員推論,在冠飾角龍的生長過程中,頭盾後緣的小型短骨突會逐漸增大、互相連結癒合,形成大型、叢聚式骨突。這些小型短骨突的詳細位置,位於接近頭盾中線位置,延伸自第一頸盾緣骨突基部,而且緊密排列;第一頸盾緣骨突也是位於頭盾後緣,向前延伸、彎曲於頭盾大型洞孔上方。這些小型、叢聚式短骨突,有助於穩固第一頸盾緣骨突的基部;而在其他角龍類,相同位置則是單個的第二頸盾緣骨突。研究人員推測,第一頸盾緣骨突的基部位置,應該是原本第二頸盾緣骨突的生長位置。除此之外,冠飾角龍還具有形狀特殊的第三頸盾緣骨突,呈鉤狀、或淚滴狀,從頭盾後緣延伸而出,朝向後側方延伸。除了額角與頭盾周圍的短角,冠飾角龍的其他特徵類似尖角龍戟龍。冠飾角龍的幼年體、亞成年個體,鼻骨未癒合,而成年個體的鼻骨癒合,這種鼻骨的生長變化,相當類似尖角龍。冠飾角龍的鼻角筆直、側向扁平、末端較鈍,鼻角從癒合鼻骨的後半段延伸而出,類似其他尖角龍亞科。所有幼年標本、大部分成年標本的鼻角形狀,前側的彎曲幅度比後側還大,因此大部分的鼻角是略為朝後彎曲。

種系發生學

在2005年,研究人員根據小範圍的種系發生學分析,比較九個物種的17個特徵,而將這些化石歸類於尖角龍屬的第二種。在這份研究中,尖角龍(C. apertus)、布瑪尼尖角龍都是原始尖角龍亞科,而戟龍厚鼻龍、其他物種的近親。在2011年,其他古生物學家提出更大範圍的種系發生學分析,比較更多物種的54個特徵,發現尖角龍(C. apertus)、戟龍構成一個小型演化支,而布瑪尼尖角龍其實是這個演化支的姊妹分類單元,厚鼻龍、其他物種則另外構成一個演化支。根據這個分析結果,尖角龍屬的兩個種並不是單系群,應該成立其他屬。同年的棘面龍命名研究,則採用97個形態上的特徵,分析棘面龍的演化位置,發現棘面龍、尖角龍(C. apertus)、布瑪尼尖角龍與戟龍,三者位於演化上的相同分化位置,這個結果也支持布瑪尼尖角龍不是尖角龍屬的分類法。在2012年,Anthony P. Russell與其他古生物學家研究老人祖的新發現化石時,引用棘面龍的命名研究,並採用更多特徵列入分析。他們發現布瑪尼尖角龍的演化位置,比棘面龍、尖角龍(C. apertus)還要進階,並是戟龍的姊妹分類單元。根據這個分析結果,他們將布瑪尼尖角龍建立為新屬,冠飾角龍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