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雲牛肉

冠雲牛肉

吃冠雲牛肉,賞平遙古城!古漢時就有“賣刀買犢,賣刃買牛,遊刃有餘”的對牛肉加工的描述,而風味獨特、久負盛名的平遙牛肉早在明清時代就已遠銷亞洲各國,史載清末,慈禧太后途經平遙,享用平遙牛肉後,聞其香而提其神,品其味而解其困,故將其定為皇宮貢品。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在全國食品名產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隨著著名歌唱家郭蘭英的一曲“夸土產”,平遙牛肉更是馳名華夏,香飄海內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冠雲牛肉
  • 公司註冊時間:1990年
  • 冠雲牛肉特性:色澤紅潤,茬口鮮紅,肉質鮮嫩
  • 榮譽:評為“全國名產”
介紹,商標註冊,加工原料,集團公司情況,冠雲牛肉特性,第一道工序,第二道工序,第三道工序,歷史典故,當今習俗,加工訣竅,

介紹

商標註冊

公司於1990年註冊“冠雲”商標。 冠雲平遙牛肉系山西特產、全國名產,是由山西省平遙牛肉集團
有限公司生產的主導產品。

加工原料

選用經過嚴格檢驗的精瘦牛肉為原料,嚴格按傳統工藝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加工精製而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胺基酸,以“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色澤紅潤、清香綿長”享譽中外,是出差旅遊和饋贈親友之佳品,也是中西宴席不可缺少的上等原料。

集團公司情況

集團公司董事長雷秉義攜全體員工竭誠歡迎國內外賓客吃冠雲牛肉,賞平遙古城! 冠雲平遙牛肉傳統工藝.

冠雲牛肉特性

冠雲平遙牛肉不加任何色素,但色澤紅潤,茬口鮮紅,肉質鮮嫩,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組織緊密,里外軟硬均勻,食之綿軟可口,鹹淡適中,香味醇厚,回味悠長。久食之,可抉胃健脾,增進食慾。製作時必須選用上好肉,加工技術非常講究。

第一道工序

屠宰是第一道工序,除了必須把血放盡外,剔骨時必須將牛的神經組織包骨皮與肌肉組織相連線,把整塊肉按部位取下。如果損壞了包骨皮,一頭牛的碎肉塊突破了6至8斤的水平,不僅骨頭上帶肉經濟上受到損失,而且大大破壞了平遙牛肉的整形和肉質緊密度。

第二道工序

第二道工序是分割。剔骨後的牛肉,根據牛的大小分部位割成16至20塊。部位名稱叫敦則、二道敦、夾肋、膀頭、脖則、爪則。然後一塊一塊塗上食鹽。為使鹽度均溶,對厚塊牛肉用刀刺上幾個鹽眼,把鹽頂進去,將加鹽的肉塊本著先厚後薄的順序分層入缸、鹽與肉的比重要合理,過少過多都影響口感,而且過多時不少水溶蛋白汁分解隨汁流走 ,營養成份降低,出肉率下降。醃製 合理時間是:夏季 5-7天,春秋季15天,冬季30天。

第三道工序

第三道工序是煮熟牛肉。將醃期已到的生牛肉從醃缸取出用清水洗淨污物,等鍋內水開後,將肉依照大小厚薄耐火程度分層入鍋。先用急火煮2小時,以後逐漸將火壓小煮8小時滅火,再燜2小時出鍋,總計12小時。出鍋時的肉要放在案上晾開,或用肉鉤掛在架桿上逐漸降溫,全部冷卻,肉質收縮才能入庫。 相/關/文/章 食神眼:平遙牛肉 香飄百里 晉中平遙古城,實乃漢民族璀璨文化之實物標本,活脫脫一幅集古廟、古街、古建、古宅於一身的立體“清明上河圖”。平遙物華天寶,物產薈萃,如平遙牛肉就像古城的燦燦市樓、蒼蒼民居一樣蜚聲宇內。

歷史典故

當年慈禧西行臨駕平遙,“九九御膳”的第一道就是“興盛雷”,薄如刀片的平遙牛肉一碟九片,西太后咀嚼平遙牛肉,津津有味,說平遙的財東會享福,每日可吃這美味牛肉,又叮李連英帶些回京城。這個歷史悠長綿延,聲名遠揚。到平遙除了觀古樸的票號錢莊民居豪宅,是要嘗牛肉買牛肉的,不然就有遺憾。那日到平遙,我雇了一輛人力三輪,“麻木車夫”導遊兼導購,在古城轉了幾圈,“麻木”如數家珍似地介紹當地的寶貝:平遙牛肉選當地的良種肉牛,宰殺用平刀大拉,出血要淨,宰後用當地的硝鹽醃漬浸泡半個多月,煮沸用城內鹹水,而後用年代久遠的煮肉老湯兌入水中略加調料,大火煮沸,溫火慢燉,形成“牛油鍋蓋”,直至熟透,最後蒙住火溫4小時撈出,這樣烹的牛肉,使人饞涎欲滴。“麻木”是個下崗的後生,熱情又活絡,他把我拉到火車站對面的一家肉食店,我想先嘗一下五香熟牛肉,店主一刀拉開,割了一塊,頓覺香味四溢,十分開胃,品嘗一口,肉質鮮嫩綿軟,咀嚼不費齒力,不見油膩不見牛腥,正是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價格也適中,我不假思索買了幾袋包裝精緻的,帶回了武漢。肉色紅亮的牛肉配嫩綠的青椒一炒,聞之濃香撲鼻,食之醇味可口,妻女連聲讚嘆,好牛肉! 好牛肉!喝了幾口太原帶回的汾酒,不禁哼起了山西民歌《夸土產》:“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只可惜,山西的名吃“太谷餅”無緣見識。 古城新韻:醇味可口的平遙牛肉

當今習俗

秋日時節,正在此間進行的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成為海內外攝影圈的盛會。舉辦地山西省平遙小城的許多特產名吃也讓許多攝影師過足了癮,其中的平遙牛肉讓人食慾大開,頓頓餐桌上離不開一大盤牛肉。
在今天上午的酒會上,來自法國的一群攝影師顧不得斯文,端來肉色紅潤、香色誘人的牛肉,痛痛快快地食用起來。 平遙牛肉是山西的地方名吃,在中國食品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當年,中國著名歌唱家郭蘭英一曲《夸土產》中,開口就唱:“平遙牛肉……”,唱得平遙牛肉名聲遠揚。
上世紀五十年代,五香牛肉列為山西名產之冠,在全國食品名產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因遠銷蒙古、朝鮮、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而名揚海外。
平遙牛肉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唾涎欲滴,確為宴席上的珍品,佐酒的佳肴。
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期間,在小城中行走,街頭的牛肉店隨處可見。城裡的老人們告訴記者:當年,清太后慈禧西行來到平遙時,“九九御膳”的第一道飯菜就是平遙老字號“興盛雷”薄如刀片的牛肉一碟。西太后咀嚼得津津有味,還說平遙的財東會享福,每日可吃這美味牛肉。離開時還叮嚀李連英帶一些牛肉回京城。

加工訣竅

記者在平遙期間就聽到一些遊客有一說法:平遙牛肉如此濃香可口,是因為加工牛肉的牛先被趕到生著大火爐的高溫房間內,地上擺放大盆鹽水,牛出汗口渴時便飲盆中鹽水,越喝越渴,越渴越喝。牛身上鹽分在一個勁地增長,所以牛宰後其肉也顯得格外地香美。
其實,這些說法只是外鄉人的想像而已。平遙牛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醇香可口,營養豐富,是因為製作工藝獨特。聽當地牛肉店的師傅介紹:平遙牛肉醃漬時使用的是當地產的硝鹽,然後用年代久遠的老湯兌入新水略加調料,先大火煮沸,再溫火慢燉,鍋口形成一層特殊的“牛油鍋蓋”。據說,平遙牛肉在鍋中一般需煮上十二個小時之後,才可撈肉出鍋。 民間傳說歸傳說,平遙牛肉製作卻已有年月。早在中國漢代,平遙人就開始“賣劍買牛,賣馬買犢”,牛肉就進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清嘉慶時,平遙開始有醃製牛肉的作坊。清末時,平遙牛肉成批打成軟包或裝入木箱,遠銷京、津、西安、鄭州等地。
今日,這裡的人們已經把平遙牛肉當做一項地方區域產業盡力在做大做強。藉助每年的國際攝影大展的機遇,海外有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平遙牛肉、愛吃平遙牛肉。時下,“看平遙古城,吃平遙牛肉”成為許多外鄉人來山西平遙古城觀光時兩大樂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