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與創傷癒合

再生與創傷癒合是機體組織損傷通過適應反應而修復的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再生與創傷癒合
  • 過程:機體組織損傷通過適應反應而修復
  • 分類:生理性和病理性
  • 意義:人體的正常穩定
正文,

正文

機體組織損傷通過適應反應而修復的過程。修復有多種形式,其中最常見的是再生和創傷癒合。
再生  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生理性再生系指衰老的細胞不斷被新生的細胞所替代,這是正常的新陳代謝(動物)現象。病理性再生系指細胞、組織受病理損傷後,由鄰近的正常細胞、組織加以修復而重新生成。在病理性再生中再生的細胞和死亡的細胞基本相同、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恢復正常的稱為完全再生。如皮膚和黏膜上皮破壞後,通常都可以完全再生。細胞組織破壞後,如不能再生成原來的組織,而是由新生的結締組織來修復,最後形成瘢痕並失去原有生理功能的,稱為不完全再生。壞死組織的機化就是一種不完全再生。
機體各種細胞組織的再生能力差別很大。有的組織再生能力很強,如小血管損傷後,可通過毛細血管出芽的方式,逐浙形成新的毛細血管網,再適應功能需要而不斷進行改建,進一步分化成為小動脈或小靜脈(圖1)。結締組織損傷後,可直接由局部的成纖維細胞分裂增殖,逐漸形成成熟的纖維細胞而再生。上皮組織缺損時,可由創緣或殘存的細胞分裂增殖,向缺損部分延伸而恢復正常結構。此外,某些腺上皮如肝、腎、胰、唾腺和骨組織等也有很強的再生能力。肌肉的再生能力則很弱,僅在輕度損傷時才能完全再生。骨骼肌如在損傷不大、肌膜完整和肌纖維未完全斷裂的情況下,殘留的肌細胞可分裂增殖,逐漸形成肌原纖維,最後恢復肌纖維結構。如肌纖維受損完全斷裂,就只能由結締組織來修復,形成瘢痕。平滑肌損傷時,主要由瘢痕組織來修復;此外也可能由未分化的間葉組織即幼稚的結締組織細胞分化而重新形成。心肌僅有微弱的再生能力,損傷後通常都由瘢痕組織來修復。腦和脊髓中的神經細胞壞死後是不能再生的,缺損由神經膠質細胞及其纖維來填補,形成膠質瘢痕。外周神經的神經纖維斷裂後,如與其相連的神經細胞仍存活,則可通過兩端神經膜細胞的分裂增殖,逐漸將斷端銜接起來,最後完全恢復神經纖維的結構(圖2)。 創傷癒合  系機體組織受機械性傷害後,缺損部分通過組織再生而修復的過程。任何創傷癒合都是依靠新生的毛細血管和結締組織(肉芽組織)的增殖和修補來完成的(圖3)。如皮膚創傷的癒合可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一期癒合或直接癒合,主要見於皮膚手術創的切口。其特點是創緣整齊,受損組織較少,傷口基本無細菌感染,經縫合後創面緊密連線,傷口中少量的凝血塊、血漿和壞死物質可使創緣初步粘合。在最初的24小時內,由於局部發生輕微炎症反應,有一定量的白細胞和巨噬細胞進入傷口,將其中的病理產物吞噬清除,創口得到淨化。第 2天起創緣周圍的結締組織細胞和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就分裂增生,產生新的毛細血管和幼稚結締組織,共同形成肉芽組織相向地生長入傷口,第3天就可直接癒合。與此同時,創緣的被覆上皮細胞也分裂增殖,逐漸延伸覆蓋創面。以後肉芽組織中的成纖維細胞分泌膠原蛋白,形成膠原纖維,使創緣密接,創傷完全癒合。通常經2~3周后創口即形成狹窄的瘢痕(圖4)。另一是二期癒合或間接癒合,屬開放性創傷的癒合方式。特點是創傷的組織破壞嚴重,傷口缺損大,創緣不整齊,創傷里壞死物質多,常有化膿菌感染,故炎症反應強烈。這種創口的癒合必須先去除感染和壞死物質。癒合方式也是由創壁產生新生肉芽組織,使傷口逐漸縮小,直至填平;然後表面上皮向創面生長,覆蓋肉芽組織,使創傷癒合。癒合經過的時間較長,常形成較大的瘢痕。 骨斷裂主要由骨內膜和骨外膜的細胞再生進行癒合。骨折之合,兩斷端之間出血形成血腫,斷端附近的骨細胞因缺血而壞死,局部出現死骨。24小時後,骨內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細胞分裂增殖,和新生的毛細血管及結締組織共同形成骨細胞性肉芽組織,並進一步形成梭形的纖維性骨痂將兩斷端接合。隨後,成骨細胞分化為骨細胞,又經鈣鹽沉著而漸形成骨性骨痂。再適應功能負荷的要求,而經過不斷的改建,最後可形成結構和功能符合生理要求的骨組織,但這一過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圖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