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

冊(拼音:cè)是漢語常用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冊的古字形像中有兩道繩編的簡冊,本意是指書簡。現代指裝訂好的紙質書。現代漢語中書的量詞“冊”,就是從它的本義引申而來。在古代還被專門用作皇帝對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詔書。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冊
  • 漢語拼音:cè
  • 注音字母:ㄘㄜˋ
  • 平水韻部:入聲十一陌 
  • 部首:丿
  • 筆畫數:1+4
  • 造字法象形字
  • 結構:獨體字,獨體結構
  • 異體字:冊*、笧、𠕋、𣌧(其餘見擴展圖冊)
  • 統一碼:U+518C
  • 五筆:MM
  • 倉頡碼:BBM
  • 鄭碼:QQA
  • 四角號碼:77440
  • 字級:一級(0290) 
文字溯源,詳細釋義,古籍釋義,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演示,書法欣賞,韻書集成,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字形演變流程圖
象形字。“冊”在甲骨文(圖1、7)中就已經出現,甲骨文中的豎筆代表竹(或木)簡,竹(木)簡數量不一,少則三四條,多則五六條;中部的曲筆表示把竹簡貫連起來繩子或皮條。這種用繩子或皮條編連起來的竹簡就是“冊”,同時也說明,至少在甲骨文出現的同時,人們就已在用簡記事了。值得一提的是,甲骨文中表示竹簡的豎筆長度不一,但現在所見的出土簡牘都是上下等齊,並無一長一短的形制。古文字中“冊”或“冊”旁豎畫等長的在一半以上。文字刻畫、書寫較為隨意,故豎筆有長有短,像繩編的曲筆或連或缺,並無表意作用。
這個象形字,在周代的青銅器銘文里,構型變化不大,圖8是西周早期金文上的“冊”,上有四條簡,編繩不封口;圖3是西周中期金文,簡已有五,筆勢並呈彎形,編繩全在簡內了。圖5是秦小篆,形體和圖3的金文基本相同,已變成豎長方。《說文解字》古文增加“竹”旁,是因為簡冊主要的材料是竹子,但是這個字形用例很少。隸書(圖6)先是沿襲小篆,後來寫作“冊”,編繩變為一條,中間的“冂”形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片片竹簡的樣子。

詳細釋義

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名詞
古代指編串在一起用來書寫的竹簡,現指裝訂好的紙質本。
book;volume
李康《運命論》:“善惡書於史冊,毀譽流於千載。”
《清會典·宗人府·宗令宗正宗人職掌》:“生子,則以告而書於冊。”
畫冊;圖冊;紀念冊
〈文言〉特指皇帝的詔書。
imperial edict
宋史·禮志七》:“(封禪)按《開寶禮》,則燔燎畢封冊。”
新唐書·百官志二》:“臨軒冊命,則讀冊。”
冊封;冊立
〈文言〉計謀,計策。也作“”。
漢書·諸侯王表序》:“武帝施主父之冊,下推恩之令。”
動詞
〈文言〉帝王通過一定的儀式把爵位、封號賜給臣子、親屬、藩屬等。
周書·皇后傳·宣帝元皇后》:“後與陳後同時被選入宮,俱拜為妃,及升後位,又同日受冊。”
《新唐書·百官志二》:“冊太子,則授璽綬。”
〈文言〉舊時謂正式確立名分。
王明清《摭青雜說》:“呂監之女為希周得……遂卜日合族告祖備禮,冊為正室。”
〈文言〉通“策”。策問。
《漢書·董仲舒傳》:“及仲舒對冊,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文言〉通“策”。扶,扶持。
《敦煌變文集·韓擒虎話本》:“冊起使君,便賜上殿。”
量詞
用於書籍、簿子等。
copy
《水滸傳》第七一回:“小道家間祖上留下一冊文書,專能辨驗天書,那上面自古都是蝌蚪文字。”
以上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二下】【冊部】楚革切(cè)
符命也。諸矦進受於王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凡冊之屬皆從冊。
笧,古文冊從竹。

說文解字注

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者也。
者字依《韻會》補。尚書王命周公後作𠕋逸誥、左傳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矦為矦伯、王使劉定公賜齊侯命及三王世家策文皆是也。後人多假策為之。
象其札一長一短,
謂五直有長短。
中有二編
謂二橫。
之形。
蔡邕《獨斷》曰:策,簡也。其制:長者一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長一短。兩編下附。札,牒也,亦曰簡。編,次簡也。次簡者,竹簡長短相閒排比之。以繩橫聯之,上下各一道,一簡容字無多。故必比次編之,乃容多字,聘禮記雲百名以上書於策是也。一簡可容書於簡,每簡一行而已。不及百名書於方,則合若干行書之。百名以上書於策,方即牘也。牘,書版也。簡冊,竹為之。牘,木為之。一冊不容則絫冊為之,國史冊書蓋如是。鄭注禮云:策,簡也。此渾言之,不分別耳。冊字五直,象一長一短,象其意而已,且簡之若干未可肊定也。蔡氏云:長者一尺,短者半之。此漢法如是。鄭引《鉤命決》云:易詩書禮樂春秋策皆長二尺四寸。孝經謙半之。一尺二寸。論語策八寸。尺二寸者三分居二。又謙焉。此古制也。見於聘禮、左傳序正義者乖異不同。今訂之如是。未知然否。鄭注《尚書》云:三十字一簡之文。服注左氏云:古文篆書一簡八字。《漢志》:劉向以中古文挍今文《尚書》。古文簡有二十五字者,有二十二字者,是簡之長短不同而字數不同也。楚革切。十六部。
𥬰,古文𠕋,從竹。
《左傳》:僃(同“備”)物典筴。《釋文》:筴本又作𠕋,亦作策,或作𥬰。按筴者,策之俗也。𠕋者,正字也。策者,叚借字也。𥬰者,冊之古文也。左氏述《春秋傳》以古文,然則𥬰其是歟。

康熙字典

【子集下】【冂部】 𠕋·康熙筆畫:6 ·部外筆畫:4
古文:𥬰
《唐韻》楚革切。《集韻》《韻會》測革切。《正韻》:恥革切,音柵。《說文》: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者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
又《玉篇》:立也,𥳑也。
又《集韻》:通作策。《前漢·趙充國傳》:全師保勝之𠕋。
又《集韻》所晏切,音訕。本作柵,省作𠕋,編竹木而為落也。
《說文解字》書影《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康熙字典》書影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演示

筆順動畫演示筆順動畫演示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韻書集成

小韻韻攝聲調韻目韻系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一麥
開口呼
次清
楚革切
tʃʰæk
集韻
入聲
二十一麥
開口呼
次清
測革切
ʧʰɐk
中原音韻
入聲作上聲
皆來
穿
次清
ʈʂʼai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皆來
葉釵上聲
洪武正韻
入聲
七陌
穿
次清
恥格切
tʃ‘ə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三十二彭棒硬額
穿
以上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