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品珍

冉品珍

冉品珍(1913~1987),男,四川省遂寧市人。少時就學於私塾,後棄儒習醫。師從遂寧名醫徐立三先生,八年學成,即懷著“仁術救世”之心,懸壺遂州。曾擔任遂寧平民優待征屬送征所所長、遂寧中醫師公會理事長。1956年,調到成都中醫學院任教,1982年晉升為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冉品珍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13年
  • 逝世日期:1987年
  • 職業:醫生
  • 出生地:四川省遂寧市
  • 代表作品:內科臨證辨治錄
個 人 介 紹,臨 床 經 驗,學 術 研 究,

個 人 介 紹

任教期間,先後主講《內經》《傷寒》《金匱》《中醫內科學》等課程。參加編寫了《中醫內科學》(四川人民出版社,1973),負責編寫的還有《內科臨床實習參考方藥資料》《內科講稿》《脾胃病講稿》等教學參考資料和講稿。他治學嚴謹,工作一絲不苟,常將前人的理論與自己的臨床經驗結合起來,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在教學內容上,推崇《醫宗金鑒》,認為該書不僅涉及內容廣泛,且理法方藥均有歌括,便於學者記憶和運用,是一部難得的教學參考書。在研習古籍方面,他反對死記硬背,強調:“歷代醫籍,汗牛充棟,但皆以五大經典為圭臬;人雖有過智本領,目能知雙,視後能誦,但未必能據之己用。故習醫之人,須探本求源,熟讀經典,於茫茫滄海中尋其序端。閱讀經典,應細嚼慢咽,隨手所錄,遇難之處,應反覆體會,旁參博覽,深思是辨,切忌墨守舊說,囿於一見。”

臨 床 經 驗

臨床上推古而不拘於古,善於將《內經》《傷寒》《金匱》及溫病學的理論與證治溶為一體。常將古訓與實踐相結合,晚年潛心鑽研脾胃疾病,造詣頗深。在脾胃疾病的治療上,重視舌象,主張先治舌苔後治病,如對舌苔厚膩者,先去其苔。實踐證明,苔退則脾胃氣機自然恢復,病易向愈。若苔不退,不僅飲食難入,藥物亦難運化而取效。若舌上無苔者,屬脾胃陰傷,又當益胃生苔。主張辨飢食以確定治胃治脾,凡知飢而不食者,病在於胃,治當健胃為主。能食而脾滿,則病在脾,治當運脾。重視脾胃升降,常說:脾不升運,則化源無權,胃不順降,則受納障礙。脾升則健,胃降則和。即使虛證亦不宜呆補,以避免妨礙脾胃之升降,治當以運健為首。善用古方,如脾胃陰虛者,易致滯脾礙胃,選人參烏梅湯加減,以酸甘代陰。寒熱錯雜者,以椒梅湯寒溫並投。脾虛及腎者,用雙補湯以兩髒兼顧。雖用古方但不拘於古方。如用一加正氣散治療便秘,麻附細辛場治療慢性咽痛等,均擴大了古方套用範圍,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學 術 研 究

主要從事脾胃疾病證治的研究,著有《內科臨證辨治錄》(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內科55講》(成都中醫學院)及《中醫內科手冊》等專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