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魯邊區黨委

【冀魯邊區黨委】 冀魯邊區地處河北省南部和山東省北部濱海的一大片地域,是抗日戰爭初期形成的一個戰略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冀魯邊區黨委
  • 地處:河北省南部和山東省北部地域
  • 屬於:抗日戰爭初期形成的一個戰略區
  • 創建者:於文彬和馬振華
簡介,英烈,

簡介

它東臨渤海,西接津浦鐵路和運河,南臨黃河,與山東省府濟南隔河相望,北至獨流減河,與天津相依。主要包括當時隸屬山東的陵縣、德平、樂陵、惠民、商河、信陽、無棣、霑化、濱縣、平原、禹城、德縣、臨邑、濟陽、齊河等縣及當時隸屬於河北的滄縣(東部)、南皮、東光、吳橋、寧津(振華)、鹽山、新海(今黃驊)、慶雲等縣;人口600餘萬。冀魯邊區民風淳樸,物產豐富,盛產小麥、玉米、高粱、棉花、紅薯、花生、金絲小棗等。
冀魯邊區亦稱為“魯北、津南地區”,是天津、濟南兩大重鎮南北相夾的戰略要地,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了盧溝橋事變,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平津危機!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機!在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政策下,7月28日平津失守,國民黨29軍一路南撤,9月24日放棄滄州;山東省主席韓復榘逃離山東……10月3日德州淪陷,12月27日,省會濟南失守。侵華日軍輕而易舉奪取了河北、山東兩省,手無寸鐵的百姓成了日軍鐵蹄下的羔羊……但自古本土多慷慨就義之士,津南、魯北人民決不向侵略者低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織武裝民眾,奮起反抗。
中國共產黨在津南、魯北有著長期的工作基礎,早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早期共產黨人張隱韜、劉革平即受黨的委託,在此傳播黨的思想、發展進步人士入黨。
在第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共津南特委、魯北特委和各縣基層黨組織相繼建立,馬振華、王任重等人擔任特委的特派員,領導工人、農民、學生進行抗日救亡運動,擴大了黨的影響,提高了人民民眾的政治覺悟,為冀魯邊區抗日根據地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礎。抗戰爆發後,中共北方局根據中央撤出城市,迅速轉移到農村工作的指示,號召中共黨員脫下長衫到農村去,放手發展抗日武裝,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和抗日政權。
1937年7月,中共津南工委決定在所屬各縣舉行武裝起義,特派員馬振華與交通員邸玉棟分頭到各縣基層黨組織布置起義事宜。共產黨員王俊峰、傅炳翰、邢仁甫、張耀曾、劉子芳、楊正泉、崔岳南、吳耀南、王連芳、杜步舟、周玉峰、范普泉、張岫石、周硯波、崔吉章、李子英、楊錚侯、王立朝、王昭明、李廣文、王見新、張策平、鄭之英、張白水、石景芳、丁潤生、關興甫等人積極回響黨的號召,組織力量,先後攻下了慶雲等諸縣城。7月15日, “華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在舊縣鎮北廣場宣告成立,不久,隊伍迅速擴大到上千人……
1937年10月,由於抗日鬥爭的需要,中共北方局決定,把津浦路東的鹽山、滄縣、寧津、慶雲、樂陵、信陽、無棣、惠民等縣的黨組織交給山東省委領導。中共山東省委派於文彬來到冀魯邊區與中共津南工委負責人馬振華取得聯繫,建立了冀魯邊區統一的黨組織——冀魯邊工委;於文彬任書記,馬振華任組織部長,趙明新任宣傳部長,邸玉棟任特派員,王俊峰任委員。冀魯邊工委的建立,統一了津南、魯北地區黨的領導,為冀魯邊區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組織基礎……
(資料來源:中國德州市委黨史《浴血奮戰冀魯邊》)

英烈

英雄河北(76)冀魯邊區革命元勛——馬振華
冀魯邊區黨委
馬振華,1905年出生於鹽山縣後韓沙洲村,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後韓沙洲村支部書記,一邊教學一邊為黨工作。
1934年津南地區地下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為了和黨保持聯繫,為了恢復黨的基層組織,他毅然捨棄教鞭,化名李澤民,行走於慶雲、鹽山一帶。在他的宣傳鼓動和精心組織下,慶雲、鹽山一帶的黨組織逐步恢復。
1935年8月他任中共津南特委特派員。在他活動的地區,70多個村莊恢復和建立了黨支部,黨員發展到200多人。革命烈火在津南一帶又熊熊燃燒起來。
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出任“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政治部主任並親自指揮了五堡戰鬥,活捉日偽聯軍前線總指揮劉佩忱的日軍顧問和高麗參謀。後又帶領隊伍多次在鹽山、慶雲等地阻擊日偽軍物資車,繳獲敵軍裝備,使抗日力量迅速發展到萬人以上。
1938年9月他奉命調地方工作,先後任中共鹽山縣委書記、邊區戰委會主任、邊區民運部長、中共津南地委書記等職。他不畏艱險,緊密依靠民眾,發展人民武裝,鞏固地方抗日民主政權,除奸、破路、支援大部隊,與日軍漢奸展開游擊戰爭,做了大量艱巨複雜的工作,他的名字在冀魯邊家喻戶曉,在民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民眾愛戴他,曾多次冒著生命危險掩護過他。
1940年9月11日晚,馬振華到山東寧津縣薛莊召集由縣區主要領導參加的秘密會議,被得到密報的敵人包圍。日軍調動了大柳周邊數個據點的兵力,重重包圍了薛莊。他與戰友們抱著寧死不降的決心,和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時年35歲。
他的死震驚了邊區,也震驚了延安。馬振華生前戰友王任重、宋任窮、肖華等人給冀魯邊區發來唁電,並根據邊區提議上報黨中央毛主席,將寧津縣更名為“振華縣”,更名是在冀魯邊區隆重的悼念儀式上宣布的,直到解放後中央整理行政區域才重新恢復到原來的“寧津”縣名。
馬振華是抗日英雄,由於長期在敵後與百姓相濡以沫,民眾威望很高,他死後被百姓喻為“邊區的慈母”,有《邊區的慈母》歌曲流傳至今。
(本文出處: 2006年10月15日02:05《 燕趙都市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