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治水

共工治水

《共工治水》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治水故事,講述了遠古人物共工治理黃河水災的英雄事跡。共工氏是上古傳說中人物。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許錦晶曰:共工,帝直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共工治水》
  • 相關人物:共工
  • 年代背景:遠古
  • 類型:古代人物事跡
故事背景,文獻記載,主要人物,共工,顓頊,歷史故事,故事起源,故事結局,後世影響,

故事背景

古書中談到共工氏的相當多,關於他的傳說,幾乎全與水有關。
古時的黃河從新鄉縣西入境,向東北經延津、衛輝向北流去。十年九害的黃河,對於生活在這裡從事農業生產的部族是一個嚴重的威脅。據史籍記載:當時浩浩蕩蕩的洪水經久不息,一些猛獸出入其間,危害百姓,兇猛的大鳥常常攫食老人和孩子。面對經常泛濫的洪水,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和部族的安全,共工組織部族民眾築堤防洪。他們取高墊低,堵塞洪流,想以此斷絕水患,取得永遠的安寧。

文獻記載

左傳》昭公十七年載:「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這一記載不僅說明這個氏族很古老,而且說明他和水有很深的關係。
國語·魯語上》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水土,故祀以為社」。《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這位后土的正名叫句龍。后土、社神及句龍都與水有關。共工氏之從孫叫四岳,協助禹治水。
這說明共工氏也是個治水世家。但共工氏治水失敗了,主要是所用的方法不當。《國語·周語下》記載鯀治水採用的即是共工氏的方法:「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即是把高地剷平,低地培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築堤防。這種用土堤擋水而不疏通河流,水則漫流不遵其道,依然會泛濫成災,所以共工和鯀治水都遭到失敗。

主要人物

共工

共工,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天神,相傳他是西北的洪水之神。傳說他與黃帝族的顓頊發生戰爭,不勝,怒而頭觸不周山,使天地為之傾斜。後為顓頊誅滅。此外還有一說,謂共工是堯的大臣,與驩兜、三苗、鯀並稱“四凶”,被堯流放於幽州。
共工 畫像共工 畫像

顓頊

顓頊(讀作:zhuān xū)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他是黃帝的後代,是大禹的祖先,也是黃帝時代一個強大的部族首領。他領導的部族就居住、活動在今天的濮陽、內黃、滑縣一帶。
古人 顓頊古人 顓頊

歷史故事

故事起源

共工顓頊因為水的問題,經常發生衝突。共工在取得了一些局部的成績,保證了自己部族的發展,因而也有了資本後,決定與有一定實力的顓頊一爭高下,奪取帝位。
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的故事由於年代久遠,被人們渲染成了“怒而觸不周之山”的神話故事。
據說,當時他們兩個部族發生戰鬥,打得非常激烈。從天上打到人間,從東方打到西方,一直打到不周山(即崑崙山)下,不分勝負。不周山是支撐天穹的巨柱。共工看到自己不能取勝,怒氣勃發,一頭向不周山撞去,將巨柱欄腰撞斷。天穹失去支撐,向西北傾斜。從此,日月星辰都移動了位置,東南大地陷成了一個深坑,江河的水都向東流去,匯成一片大海。

故事結局

最終,共工失敗了。共工受認識水平所限採取了錯誤的治水方法,後來又高估了自己的力量與顓頊打仗,因而遭到了失敗。但後來有人認為他有意違背治水法則,只知道享樂,沉湎於酒色,想堵塞,防止百川的洪流,取高墊低,害了天下,弄得上天也不保佑他,庶民也不幫助他,所以才走向滅亡,這實在是天大的冤枉。

後世影響

儘管在“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的戰爭最後共工失敗了,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是我國第一個治水的英雄。
後人也正是借鑑他失敗的經驗教訓,才走向成功。共工之後的因為沒有吸取共工的教訓,也失敗了。但是的兒子大禹吸取了共工和鯀失敗的教訓,把高的地方墊得更高,使洪水無法侵害;把低的地方疏竣得更低,使洪水從低處流走,將河道疏通,排除障礙,才成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治理洪水的曠世英雄。
後人讚美大禹:“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意思是大禹的功勞值得人們讚美啊!他的功德將使之永遠,沒有大禹我們將都變成魚了!)
大禹的成功,實際上也包含共工的一份功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