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章炳

韋章炳

男,1957年生,水族,貴州獨山人。黨校教務長,曾就職於獨山縣水書翻譯辦,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會員、中國易學科學委員會會員、中國古文獻研究會會員、貴州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易經研究會副理事長、組織委員,貴州省水家學會副會長,黔南州水書研究專家組成員,貴州省民院客座研究員。主要完成《太平卷》、《八山卷》等水書譯叢,並獨著《水書文化與中華斷代文明》等三部共100餘萬字的水書研究性專著。其《芻議水書、<連山>與含山玉版之謎》談的研究成果曾被多家媒體報導。專家認為,韋章炳的一系列研究為我國斷代工程的發掘作了重大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韋章炳
  • 民族:水族
  • 出生地:貴州獨山
  • 出生日期:1957年
簡介,其他信息,

簡介

韋章炳,主要完成《太平卷》、《八山卷》等水書譯叢,並獨著水書文化與中華斷代文明——水書歷史檔案文獻探究》等三部共100餘萬字的水書研究性專著。撰有《芻議水書、<連山>與含山玉版之謎》(刊於《國際易學研究》 第十輯) 、《試柝水書與<連山>的親緣關係》(刊於《國際易經》第32期)等數十篇頗有影響的學術論文,其成功破解含山玉版千古之謎後,又以充分論據論證水書是連山遺存,國內外學術界他的研究成果,改寫了古易《連山》已失的認定。按其關於“雙豬玉龍圖紋”和“含山玉版圖紋”分別是伏羲先天易和連山中天易太極圖的認定,或將導開中華文明溯至8000年的先河。 曾獲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及貴州省“十佳著人”等獎,曾多次參加全國性學術交流,並受邀到清華等高校講學。
其《芻議水書、<連山>與含山玉版之謎》談的研究成果曾被多家媒體報導。
2008年在全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上作學術報告2008年在全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上作學術報告
民族畫報曾作專題報導民族畫報曾作專題報導
韋章炳主要水書研究著作韋章炳主要水書研究著作
韋章炳主要學術觀點簡介:
一、8000年太極真相
韋章炳研究指岀:我國最早伏羲先天易,年代約為6500-8000年前之間,是豨韋-共工-祝融時代的古易。所用的太極為虛圓似八山太極,虛為空白---白茫茫一片的水浪,空白為清白如水,為道家常說的“空”,即為人生悟道的最高境界。空白為無極,觀圖上紋樣,果然印證以相"無極, 點也,圈也!"之說。無極再衍伸為太極!並且,“一山(水書易的山即是卦)生二山,二山生三山,三山生太極” 之妙盡在其中。岀土於凌家灘遺址的經碳-14鑑定為7000年前的“雙豬玉龍(其實是龍鳳呈祥)版”上的八角星紋正是其時之太(無)極圖!
韋章炳
二是炎帝神農發明中天易太極,年代約為6000-3000年前之間,即夏初到商末,為連山和歸藏所用的太極,此時先民已深知“地”的重要性, 大地不僅種岀五穀,且有地氣, 以養萬物!故其時的太極中心部位一改伏羲易“虛圓”之狀,而為方形, 而兼承圓方之天地觀!並有既象徵日月星辰又象徵大地宣洩內氣的“射線”。岀土於安嶶省含山縣凌家灘的經碳-14鑑定為6000年前的“含山玉版”上和夏代陶尊上的神圖正是這一時期的太極。
三是周文王后天易太極,時期是周代至今。此太極圖為象徵友善和諧的互糾的陰陽魚。其中黑白二色,表示陰陽兩方,天地兩部;白中黑點表示陽中有陰,黑方白點表示陰中有陽。
二、炎帝曾在南方
炎帝神農氏之籍貫,有說湖南,又有說陝西。
其實,炎帝生長在陝西,中年南遷稱帝。並且,炎帝率眾棄北往南之根由不是為別的,而是因南邊炎熱好過冬,且溶洞多,可供禦寒;野果野獸多,可作充飢之用。
《連山》之象有崇山君、伏山臣、列山民、兼山物、潛山陰、連山陽、藏山兵、疊山象等義。按《康熙字典》載云:“崇,重也。又充也。”是重重疊疊之意,寓意炎帝創《連山》在多山的南方。東漢哲學家、經學家桓譚在《新論正經》中云:“《連山》八萬言,藏於蘭台。”而據田氏明初墨譜載:北宋仁宗年間的湖南武溪“紫荊書院”有一幅沒有讀懂的古聯曰:太極龍門迎古帝;蘭台石匱鎖中天。印證了古代藏中天易《連山》之地蘭台就在今湖南。
炎帝之“炎”為火熱,是典型的南方氣侯特徵,在八卦中,火為南方,故“炎帝”者,南方之帝也。炎帝繼伏羲創《連山》,此《易》之名也隱現其創生也在多山的南方。韋章炳在《水書文化與中華斷代文明》中對水文字的“離”卦作了分析,發現這個象形字也與南方的地理特徵有關。《彖傳》曰:離(南方),是依附的意思,日月依附於天空之中,百穀草木依附於土地之上,上君下臣光明美德依附於堅守正道,所以能夠教化天下,促成天下昌盛。這正是說炎帝在南方倡導的“天地人合一”之觀點。
三、中國並非只有三《易》
經韋先生研究發現,我國並非如《周禮·春官》所說而只有《連山》、《歸藏》、《周易》三《易》,而另有一疑來於“漁”時代的古《易》---水書。其被先民們一路增益、發展而成不同時期的易經。炎帝正是在南方將其發展為《連山》的,但因水族尊古尊祖,故仍稱此《易》為《水書》(“泐雖”)。
《九嶷山志》引乾令開注云:“伏羲之易小成,為先天。神農之易中成,為中天。黃帝之易大成,為後天。”常說的先天、後天,而中天便是連山,連山者,重山也,故以艮以為首。印證了孔穎達“《連山》起於神農。”之說。那么作為中天前的先天伏羲易叫什麼呢?韋章炳認為應該就叫水書。
《歸藏》以坤(地)為首卦,故名“地易”,是“農(種地)”時代之文明;此前的《連山》以艮(山)為首卦,故名“山書”,是“獵(打山)”時代之文明。而山書之前仍有一《易》叫“水書”,其以坎(水)為首卦,是正宗河流(“漁”時代)文明的遺存。
我國先天卦序為:1乾 2兌 3離 4震5巽 6坎 7艮 8坤 ,其暗示水書--山書--地易--周(天)易之來由是有規律的,即按先天卦序坎--艮--坤--乾依次發展而來的。人們若再不相信,則定難解釋我國的以下文化現象:
1、對於南方水書的稱謂,自古以來他族稱為“水書”也就罷了,為何水族人也稱其為“泐雖”(漢意為水書)。可見“泐雖”不是“水族人之書”之意,而是此《易》原本就叫“水書”。它與“山書”與“地易”絕非偶然並存於世,而各系不同時代的文明產物!
2、古人表達九星順序時,為何總把坎列為第一星。可見坎才是易經中的原始首卦,韋章炳稱,經多次問水書傳人韋光榮等,均稱水書以坎為首卦。
3、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八卦時,為何總將十二地支之首位的“子”先放入坎卦,而卻讓第二第三位的醜及寅屈居《連山》首卦的艮。故推知,連山前必有一種以坎為首卦的易(《水書》)存在。
4、7000年前的雙豬玉龍版為祝融乘雙龍之式,其上竟已有八山太極圖,足見此時早有易經流行。
四、水族為共工治水部族後裔
按水書五行讀音知:水族人自稱“任睢”當譯作“水人”譯之。古代人神不分,“水人”即“水神”共工治水部族後裔! 結合水字“祖”為“共公(工)”合體字和水族過“端節”僅以魚祭供等習俗便印證了其的確傳承了《左傳·昭公十七年》載:“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和《管子·揆度》說的“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的“漁”時代生活現象和長期治水者的生活特徵。
五、岀土於凌家灘的含山玉版上的圖紋是連山太極圖

其他信息

出土於我國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的六、七千年以前的雙豬玉龍和含山玉片等上的“八角星紋”神秘圖紋是由四個同等於《周易》的“卦”的意象形水文字(相信亦為古漢字)“山”圍著一個正方形四邊巧妙排成“如山之出雲,連綿不絕”的水書(《連山》)八山太極圖。
韋章炳
佐證一:玉版圖中心有一正方形,外有一圓,這是古代伏羲易原始太極圖的“重天地”的第一特徵。“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翼玄》云:“易方圓二圖,天地相為體用也。”又稱:“蓋易者,方圓二圖合於一者,以圓包方,地在內,渾天象也。”《翼玄》復云:“易圖方圓合一者,地在天中,渾天象也。”觀玉版神圖,確有“內方外圓”的“渾天” 之象!這說明含山玉版圖紋定是一幅“渾天象”太極圖。《皇極經世》引吳納註:“《衍義》曰:‘先天八卦之圖,圓者為天,方者為地。體分乎兩,用合乎一。天地萬物之理,盡在其中矣。’”“圓圖主天地之數,萬化生於陰陽,方圖主萬物之數,萬事生於消長。”(《皇極經世》)
佐證二: 觀玉版紋樣,正中央是個正方形,正方形四邊圍著四個圖畫水文字的“山”,巧妙排成八山相連之式。《說文》稱:“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康熙字典》亦云:“(山)像山峰叢起之形。山,產也!產萬物者也。”這裡講的“山峰叢起”應當是指漢文“山”字的象形字形,可見其與水書的“山”完全相似。《易說卦》復云:“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按《周禮春官》的記載:“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似地之出內氣也。”這裡的“氣”就是今天的風水學,也是五行之氣.《皇極經世》亦云:“天以氣為主,體為次。地以體為主,氣為次。在天在地者,一如之。”可見,玉版上的“八山”寓意大地的水火石及升騰不息之內氣,使天地萬物生生延衍。足見玉版圖紋是一幅含“天地萬物之理”的八山太極圖。最初當用於口頭易.
韋章炳
佐證三:《繫辭上》云:“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可見,凡太極當有“生生” 之義。觀玉版,當我們逐一把水文字的“山”安放於正方形的四邊時,很快發現,一山生二山,二山生三山,三山生太極……
何為象?《易繫辭》云:“在天成象。”復云:“謂懸象日月星晨也。”。《禮樂記》再云:“象,光耀也。”玉版圖中特別顯現象徵日月星晨的“光耀”形紋,這正是突出“象”,亦在突出“乾”卦(天之氣)。《皇極經世》云:“日月星辰皆氣也。辰為在天之體,故不見。水火石皆體也,火為地之氣,故常潛。日月星辰在天,故如天成象。而動物亦如天,以其主於氣也。水火石在地,故地成形。而植物如地,以其主於體也。”可見這種:“光耀”就是象,是天之氣,也是先天(嚴格地講是中天)太極之特徵!
六、昔顓頊、共工最後一戰在湘及黔
史稱約5000-6000年以前,顓頊與共工開戰,戰地在何方?學者在同一地區無論如何都找不到符合《山海經》中記載的“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之山”中的“不周山”等各個地名。
韋章炳認為,《山海經》中的“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應理解為(戰地)“離西北離海很遠,而卻為偏僻南荒之郊”。而“寒暑之水” 當理解為有溫泉之地。再從“水(應該是長江水或洞庭水)西有濕山,東有幕山”當推知此地不僅多山。且多雨多霧,因雨多才有“濕山”,霧多方見“幕山(被白紗遮蓋之山)”!綜合之,其地當為 “天無三日晴”的多霧的江南五嶺一帶。(“濕山”“幕山”不是地名,而應是比喻句)。《列子·湯問》載:“……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今貴州天柱縣有一山峰古稱天柱峰,《山海經》中說的“不周山”當為此峰。因“不”表示否定;而“周”則為周全、完整。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天柱山,天柱縣因其而得名,山不像山,峰不像峰,卻如“擎天一柱”!“絕地維”是指大地之蓋維被撕得粉碎,暗示溝壑眾多。再則,貴州高原的東南面地勢普遍落矮,是個十足的“地不滿東南”之勢!結合共工長期治水當在水患頻發之地以及炎帝古居湖南,推知顓瑣與炎帝後裔共工初戰之地當在長江以南,在荊江、洞庭湖一帶,最後敗退至貴州天柱等地。
七、夏易《連山》並未失傳!水書是其遺存
學人把夏易《連山》的失傳列為中國歷史八大遺憾之首,韋章炳稱,其實連山並未失傳,今貴州水族民間運用的水書當是連山之遺存,理由是:一因水書與連山有相同的太極--含山玉版上的圖紋;二因水書和連山均以“山”為卦且都以“言”的形式表達易理,並均有八萬言之巨(按19世紀40年代張為綱教授的統計,其時尚存不同宗卷水書298巻,每卷約有一至二百餘言,加上失傳部分,水書原來當八萬言之多);四因水書與連山均為數易---多由乾支字元組成的易經;五因是水書與連山一樣均重“三氣”且重“墳”等。
韋章炳
八、4300年前安諾印字記錄的應該是日食
在水書視覺下,印章字元可譯為:五月巳日,先陽後陰,直至路上行人絕跡!這明顯記錄的是4000多年前五月巳日這天的日食現象!
韋章炳說,站在水書角度分析,安諾印章當由五個字元組成,而不是四個。若從左到左至上而下可分別譯為:五、巳、陽、陰、獨行人(或寡)。其大意應該是古人對某一次日食的記錄:(某年)五月巳日,先有太陽,後來陰暗乃至漆黑,路上無行人。再詳細敘述:即為某年的五月巳日這天,開始陽光明媚,烈日當空。後來,作為“陽物” 的太陽慢慢被一團漆黑的圓形“陰物” 遮住,使得天下一片漆黑,行人絕跡!可能是一種日食現象。
九、華夏文明史當為8000年
7000多年前的雙豬玉龍上的“八角星紋圖”與含山玉版中心圖紋一模一樣, 而含山玉版圖紋卻為易學太極圖,並與在北方誕生的水書易和在南方發展的連山易與之相配推演。可見,7000年前我國便己有“六經之首”的含有陰陽、邏輯歸納、混沌等的易經哲學。如此算來,華族從創製易經文明至今至少有7000年多之久!如果加上這種文明的孕育時期以及“立體太極”時期,則中華文明肇根可溯至8000年之遙。
十、水族無字墓碑上的(△)當源於紅山文
貴州省南疆荔波縣水甫寨水族古墓。墓碑矮小“無字”,但卻陽刻一個神奇的“(△)”符號(見圖),很多專家到那裡考證,均無果而回。
而韋章炳先生在《水書與水族歷史研究》中解為“陰蒂,紅山文化---玉始祖,也是一件與水族“碑文”異曲同工的學者稱曰“始祖”的“蒂”形之物,知上古人對女陰有特殊的認識和崇拜!水族墓碑上的“(△)”當為共工帝或某一位始祖(如伏羲老祖等),來於紅山文化。
他認為:因水族為共工後裔,此“字”當代表共工天帝或某一位始祖(如伏羲老祖等);二也可能是生殖崇拜的表現。
在中國古字中,“△”還代表“六、陸、柱”等,總之,這個神秘符號“△”還有可能為華胥之渚(華渚)、伏羲、女媧三位,寓稱“三危”一體的象徵。這樣說來,荔波縣水甫寨後的這座古墓上的“△”越來越神奇,文化底蘊越來越深厚!他認為,墓碑上的這個“△”正是紅山文化的遺存!(△)就是代表龍族始祖!
十一、上古確有“口頭易”,“口傳水書”是古代“口頭易” 的遺存。
1、水書易中許多古水文字的發音與漢字相同:如水書中分別讀山、水、牛為“散”、“雖”、“紐”等,而現今水族人卻分別稱三者為“努”、“能”、“歸”。這一現象暗示我們:在古代,水書與漢易一定有親緣關係,而水族民間如今仍傳承口傳水書,故知“口傳水書”當是“口頭易”。
2、流行時期及背景相同:水書為數易,按水書易的傳播格式分析,“口傳水書”產生年代當在以圖畫文字、甲骨文字並用的書寫水書成書之前,這一時期也正是“口頭易”流行的上古時期。其產生的背景是:人類還沒創製出文字或文字不夠用的時期。
3、有相同的文化特徵:按“口頭易”流行於上古分析知,那時的易學以卜學為核心。這與現在的“口傳水書”一樣,具有相同的“重卜”的特點。抑或說“口頭易”和“口傳水書”一樣,都是一種古代易學。
4、據分析,“口頭易”應與《連山》同體, 而現今的“口傳水書”亦與書寫水書同體,而水書即是連山易(見《國際易學研究》第十輯中的《芻議水書、連山與含山玉版之謎》)。這說明“口傳水書”就是上古的“口頭易”的遺存。
除以上觀點之外,韋章炳還認為:水歷是共工歷;水族民間專選秋收時節的亥日過的“端節”正是我國古代“吉亥祀先農”活動的遺存;而水族“霞節”則是古代祭天求雨習俗的遺存等。並深度分析了水文字與甲骨文的先後順序,得岀水字當早於甲骨文等鮮為人知的觀點和發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