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文韜·文師

六韜·文韜·文師

《六韜·文韜·文師》是《六韜》的首篇,它通過記述周文王打獵時巧遇姜太公並最終立其為師這一人所共知的故事,由淺入深,逐步展開,層層遞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六韜·文韜·文師
  • 創作年代:戰國
  • 作品出處:六韜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姜子牙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思想,出處簡介,

作品原文

文王將田⑴,史編布卜⑵曰:“田於渭陽⑶,將大得焉。非龍、非彲,非虎、非⑷,兆得公侯⑸,天遺汝師,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周文王請姜子牙周文王請姜子牙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編曰:“編之太祖史疇為占⑹,得皋陶⑺,兆比於此。”
文王乃齋三日,乘田車,駕田馬,田於渭陽。卒見太公,坐茅以漁。
文王勞而問之曰:“子樂漁邪?”
太公曰:“臣聞君子樂得其志,小人樂得其事。今吾漁,甚有似也,殆非樂之也。”
文王曰:“何謂其有似也?”
太公曰:“釣有三權⑻:祿等以權,死等以權,官等以權。夫釣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觀大矣。”
文王曰:“願聞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魚生之,情也;根深而本長,木長而實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親合,親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語應對者,情之飾也;言至情者,事之極也。今臣言至情不諱,君其惡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至)[正]諫,不惡至情,何為其然?”
太公曰:“緡微餌明⑼,小魚食之;緡調餌香,中魚食之;緡隆餌豐,大魚食之。夫魚食其餌,乃牽於緡;人食其祿,乃服於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⑽。
鳴呼!曼曼綿綿⑾,其聚必散;嘿嘿昧昧⑿,其光必遠。微哉!聖人之德,誘乎獨見。樂哉!聖人之慮,各歸其次,而樹斂⒀“焉。”
文王曰:“樹斂何若而天下歸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⒁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⒂,敢不受天之詔命乎!”乃載與俱歸,立為師。

作品注釋

⑴文王:商末周部族的領袖,姓姬名昌。田,通“畋”,打獵。
⑵史編布卜:史,官職名,先秦時主要掌管記事、祭祀及占卜諸項事務。編,人名,布卜,占卜。
⑶渭陽:渭水北岸。渭,渭水。陽,水的北面,
⑷彲(chī):通“螭”,傳說中一種無角的龍。
⑸兆:預兆。公侯:古代爵位的名稱。五等爵位中第一等稱,第二等稱侯。
⑹禹;傳說中我國古夏後氏部落的領袖,以治理洪水而聞名。後其子啟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
⑺皋陶(yāo):傳說中東夷族的領袖,舜時曾主管刑獄,後又輔佐禹。
⑻權:權術。
⑼緡(mín):釣絲。
⑽畢:古時田獵用的網,此處意為取得。
⑾曼曼綿綿:曼曼,同“漫漫”,指幅員廣闊無際。綿綿,持續長久。
⑿嘿嘿昧昧;嘿嘿,同“默默”。寂然無聲。昧昧,純厚隱晦,不顯露於外。
⒀斂:收聚,收攬。
⒁擅:專擅、獨自享用。
⒂允:誠然,信然。

作品譯文

周文王準備去打獵,太史編占卜以後說:“您這次到渭河北岸打獵,將會得到巨大的收穫。所獲得的不是龍,不是彲,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要得到一位公侯之才。他是上天賜給你的老師,輔佐您的事業日漸昌盛,並將施恩加惠於您的子孫後代。”
姜太公釣魚姜太公釣魚
文王問:“占卜的結果果真有這么好嗎?”
史編回答說:“我的遠祖史疇曾為禹占卜,結果得到皋陶。那次的徵兆正與今天的相似。”
文王於是齋戒三天,然後乘著獵車,駕著獵馬,到渭水北岸打獵。終於見到了太公正坐在長滿茅草的河岸邊釣魚。
文王上前慰勞並詢問:“先生喜歡釣魚嗎?”
太公回答說:“我聽說君子樂於實現自己的抱負,平凡人樂於做好自己的事情。現在我釣魚,與這個道理很相似,並不是真正喜歡釣魚。”
文王問:“這兩者之間有何相似之處呢?”
太公回答說:“釣魚比如人事,有三種權術。用厚祿收買人才,如同用餌釣魚;用重金收買死士,也如同用餌釣魚;用官職招攬人才,也如同用餌釣魚。凡是垂釣,目的都是為了得魚,其中的道理十分深奧,從中可以看到大的道理。”
文王說:“我願意聽聽這深奧的道理。”
太公回答說:“水的源流深,水流就不息,水流不息,魚類就能生存,這是自然的道理;樹的根須深,枝葉就茂盛,枝葉茂盛,果實就能結成。這也是自然的道理;君子情投意合,就能親密合作,親密合作。事業就能成功,這也是自然的道理;言語應對,是用來掩飾真情的,能說真情實話,才是最好的事情。我說的都是真情實話,毫無隱諱,恐怕會引起您的反感吧?”
文王說:“只有具備仁德品質的人才能接受直率的規諫,而不厭惡真情實話。我怎么會反感呢?”
太公說:“釣絲細微,魚餌可見,小魚就會上鉤;釣絲適中,魚餌味香,中等大小的魚就會上鉤;釣絲粗長,魚餌豐盛,大魚就會上鉤。魚要貪吃香餌,就會被釣絲牽住;人要得到君主俸祿,就會服從君主任使。所以用香餌釣魚,魚便可供烹食;用爵祿網羅人才,人才就能盡為所用;以家為基礎取國,國就能被據為己有;以國為基礎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可嘆啊!土地廣大,國祚綿長,它所積聚起來的東西,最終必將煙消雲散;默默無聞,不動聲色地暗中準備,它的光芒必將普照四方。微妙啊!聖人的德化,就在於獨創地、潛移默化地收攬人心。歡樂啊!聖人所思慮的事情,就是使天下人人各得其所,而建立起各種爭取人心的辦法。”
文王問道:“該制定什麼辦法才能使天下歸心呢?”
太公回答說:“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獨占天下利益的,就會失掉天下。天有四時,地有財富,能和人們共同享用的,就是仁愛。仁愛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免除人們的死亡,解決人們的苦難,消除人們的禍患,解救人們的危急,就是恩德。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和人們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的,就是道義。道義所在,天下之人就會爭相歸附。人們無不厭惡死亡而樂於生存,歡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為天下人謀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
文王再次拜謝後說:“先生講得太好了。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
於是,把太公請上獵車,一起回到國都,並拜他為師。

作品思想

本篇是《六韜》的首篇,它通過記述周文王打獵時巧遇姜太公並最終立其為師這一人所共知的故事,由淺入深,逐步展開,層層遞進。姜大公胸懷治國經武的雄才大略,可惜時運不濟,懷才不遇。只好隱居岐山、垂釣渭水,待機而起。而周文王為了成就滅商大業,求賢若渴,正在四處網羅人才,兩人便在這種背景下相遇。但初次見面,交淺不敢言深,姜太公只好以釣魚為話題進行試探,待見到文王態度懇切、虛心求教之後,話鋒一轉,立即提出了推翻商王朝以奪取天下這一重大的戰略問題,接著為堅定文王的信心,進一步指出了表面上強大的商王朝已經是日薄西山、來日無多,而尚默默無聞的周卻如日東升,前程遠大。周文王被姜太公所描繪的光明前景所鼓舞,迫不及待地向太公提出了何以取天下的問題。姜太公於是闡明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這樣一個重要命題,認為“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要奪取天下,必須從“仁”、“德”、“義”、“道”幾個方面著手。只要做到以上幾點。那么就會“天下歸之”,也就是可以奪取天下。縱覽全篇,既提出了取天下的戰略目標,又提出了取天下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可以把本篇看做滅商的戰略決策和政治綱領。

出處簡介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舊題周初太公望(即呂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認為是後人依託,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時代。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