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桂流芳

所謂六桂,就是洪、江、翁、方、龔、汪六姓的總稱。這六個姓氏,都是炎黃的子孫,在中華民族族群中,占有重要及光彩的位置與名望。假如考證姓氏譜系的來源,洪氏出於唐堯的共工,江氏為虞舜時伯益的後嗣。翁氏為周昭王庶子溢(又名庶任)被賜姓翁為開基始祖。方氏為神農氏八世孫,帝榆罔的後嗣。龔氏來源於神農氏後嗣的共工氏。汪氏為春秋時魯國大夫汪候的後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六桂流芳
  • 六桂:六姓的總稱
  • 特徵:炎黃的子孫
  • 追溯:公元936年
六桂流芳,分析,文化淵源,

六桂流芳

在五代後晉高祖天福年間(公元936年)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有翁乾度者。(翁氏第65代)官拜郎中,娶妻陳氏,生六子,長子處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進士,特授承議郎,兼殿中丞上柱國(丞相)賜緋魚袋。次子處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灝榜進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太宗建隆元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車子處朴,字伯諄,宋太祖開寶六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五子處廉,字伯約,宋太祖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六子處休,字伯容,宋太宗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當時六子齊榮,被人譽為“滿朝翁六桂聯芳”。
在宋朝建國初期,約在公元960年前後,在北方面對胡夷侵擾,在中原及南方,尚有殘唐五代的十國,各國雄霸一方,不曾臣服。當時福建為閩國,江蘇為南唐國,浙江為吳越國。其後閩國分別被吳越與南唐所瓜分,最後吳越與南唐,又被宋朝所知並,其他各國也先後納降或被滅,而歸於一統。(殘唐五代在公元907~959年之間)
當時世局擾攘,兵連禍結,在北方者受胡夷侵擾。在南方者,則面臨改朝換代的變故。因此人民處在安居樂業的生死存亡的危難時期,而翁氏一家是名門望族。自然難免面臨被抄家滅族的厄運。
翁氏六兄弟當時都在福建閩國王朝中當官,最後閩國被淪亡,在改朝換代時期,孤臣孽子們只要投誠,才幹免禍,要不然就改名換姓,流亡避難,假如死抱著忠君愛國的念頭,就要被抄家滅族。明朝建文帝時,方孝孺被明成帝誅九族,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翁氏六兄弟選擇改名換姓流亡避難一途,家雖破了,尚能保存不至人亡,誠是不幸中的大幸,爾後由“翁氏六桂”,轉變成洪、江、翁、方、龔、汪的“六桂聯芳”,這就是六桂堂的故事。
祖墓遺詩
落地三朝語來通,生枝是姓公羽翁。
諸子傳流分六姓,兄南弟北各西東。
枝分南北東西省,六姓原來是一宗。
但願兒孫知同族,婚姻嫁娶無亂綱
六桂兄弟堂號
長兄——洪姓敦煌堂
次弟——江姓濟陽堂或淮陽堂
三弟——翁姓鹽官堂
四弟——方姓河南堂
五弟——龔姓武陵堂
六弟——汪姓平陽堂
六桂傳芳評詩
激流宇宙定常綱,江海東流悠遠長。
翁德浩然蘊正氣,方傳古今漢崖揚。
龔源伯約武陵起,汪澤綿綿無限疆。
六本同源宗一脈,桂馨蘭馥發千祥。

分析

洪、江、翁、方、左、汪六姓,都有其祖系及衍派譜志與世系,現試作分析於下:
(一)六姓源流衍派
方氏為神農氏八代皇帝榆罔的後裔,榆罔的子孫起初以雷為姓,在黃帝蚩尤時,一個雷姓子弟,在戰役中立下大功,遂被賜封方山,其後子孫即以地為姓成為方氏。在西漢時有司馬府長史方紘,因避王莽之亂,避居安徽歙縣(公元9~23),其後子孫繁衍,遍布江南、中原及海外,全球有500萬人,至今已有四千七百餘年。
洪氏是神農氏後裔共工氏的一個支系共氏的子孫。在漢武帝時(公元前140~87)有共勛,字正茂,生子共普,因避仇歸隱,於共字左旁加三點水為洪,成為洪氏,遷居西域涼州(甘肅敦煌)。洪氏子孫即以洪普為始祖,歷傳至今約二千一百餘年。
江氏是黃帝九世孫伯益的後裔。(公元前2183)伯益第三子元仲,是為江氏衍派始祖,但因伯益被賜姓嬴,子孫遂以嬴為姓氏。直到江國被楚滅後,(公元623)江國最後一代國君貞公,率領族眾即以國為氏,才正式成為江姓,由元仲公衍派算起,歷傳至今約四千一百餘年。
翁氏為周昭王(公元1041~1024)庶子溢(又名庶任)的後裔,溢本姓姬,因被賜姓翁,遂以翁為姓氏,食邑翁山,為翁氏開山始祖,衍派至今,已有三千餘年。
龔氏是神農氏後裔共工氏的另一支系的子孫。起初是以共氏相沿衍派,經過相當年代後,住在燕一帶的共氏子孫,遷移他處,為了避仇,即在共字上加龍,成為龔氏。他們就以龔為姓,直到春秋時代(公元前722 ~ 402)晉國有大夫龔堅,也就是龔氏始祖,子孫到處播遷孽息,都成為望族,歷傳至今在二千七百年左右。
汪氏是黃帝軒轅氏的後裔,本是姬姓,到周朝時,武王封其弟周公旦於魯,為春秋時代諸侯之一。傳至魯成公黑肱,其次子在出生時,掌紋有似汪字,遂賜姓汪,官拜上大夫,以有功封汪侯。(公元前589 ~ 573)子孫遂以汪為氏,歷傳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
(二)六桂堂的分姓由來
六桂堂的洪、江、翁、方、龔、汪六個分姓,是翁氏衍派在福建興化府莆田縣的第65代裔孫翁乾度的六子改姓而衍生的。在殘唐五代時(公元907 ~ 959),翁乾度生六子俱中進士,都在福建閩王朝任職高官,一時聲名顯達,被稱譽為“滿朝翁六桂聯芳” 。
福建閩國王朝,為王審知所創立,是五代十國之一,位傳六主,歷時38年。最後被南唐與吳越二國瓜分南昌滅亡,在改朝換代時期,翁氏兄弟只得改名換姓逃難他方,因而將“滿朝翁六桂聯芳”,改變成洪、江、翁、方、龔、汪的“六桂聯芳”
據宋史載:在翁乾度逝世後,宋朝皇帝曾下旨賜予風光大葬,在莆田縣的黃蜂山建造石墓,墓前懸掛御書“六桂坊”匾額。又在墓前建一祠堂,也懸掛皇帝御書“六桂堂” 匾額,因此六桂堂遂聞名遐邇,據說現在遺址尚在。
由翁乾度派下分姓的六桂子孫,多半繁衍於閩、粵、台灣一帶,歷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又據翁氏族譜載:翁乾度長子處厚分姓洪,生一子,名堅固。居龍巖縣(福建),生二子,大邦、大祉。認為家規所定,長子不得過繼他姓,遂認祖歸宗,復遷翁姓,現其子孫名氏,已錄入翁氏族譜。
(三)根據史實條分縷析
從以上的洪、江、翁、方、龔、汪六姓與六桂堂分姓的源流分析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認識到:
第一:洪、江、翁、方、龔、汪六姓,都是各從祖上流傳下來的姓氏,如以衍派的年代計算,歷史最悠久的是方氏四千七百多年, 其次江氏,四千一百多年,再其次是翁氏三千餘年,龔氏二千七百年左右,汪氏二千五百多年,洪氏二千一百餘年,而六桂堂的分姓,歷傳只有一千多年。
第二:六桂堂的分姓所採用的堂號,都是以六姓的堂號為標準,如洪姓“敦煌”,江姓“濟陽”與“淮陽”,翁姓“鹽官”,方姓“河南”,龔姓“武陵”,汪姓“平陽”。歷久以來,在同流同化的過程中,由六桂堂分姓的小族群,是理所當然的演變。比如江氏的衍派始祖是伯益第三子元仲公,傳至今已有一百四十代,四千一百多年。而由六桂堂分姓的江處易公,歷傳只有一千多年,最多只能傳衍三十多代。事實擺明,江氏的始祖是元仲公,而不是由六桂分姓出來的處易公,其他五姓也是同樣情形,各自衍派始祖在先,而由翁氏分姓的六桂堂各姓始祖,是明擺在後。由此可以肯定指出,六桂堂的分姓,只是六姓中的一個支派而已,這一點是不能混淆不清,以免被人誤會為有冒認祖宗之嫌。

文化淵源

湄洲日報 龔玉瑞
六桂文化源遠流長,所謂六桂,就是洪、江、翁、方、龔、汪六姓的總稱。這六個姓氏都有其祖系源流及衍派譜系,都是炎黃子孫,在中華民族群中占有重要位置與榮耀的名望。據史志和姓氏譜系,洪氏出於唐堯時的共工,江氏為虞舜時伯益的後裔,翁氏為周昭王庶子謚(又名庶任),被賜姓翁為開基始祖。方氏為神農氏八世孫帝榆罔後裔方雷氏,另一支則源於周代卿士方叔。龔氏起源於神農氏後裔的共工氏。《萬姓統譜》有載“龔氏之先共氏,避難加龍為龔、望出武陵”。汪氏為春秋時魯國大夫汪候的後裔,這些都是有史可證的。
唐末五代、京兆翁氏35世祖何公隨父軒公入閩,卜居莆田福興里竹嘯莊,傳至39代乾度公(898-951),官拜閩國補闕郎中,娶妻林氏,生有六子。而翁乾度堂叔翁承贊是閩國王審知朝中宰相。五代後晉太祖天福年間閩國被南塘和吳越瓜分而亡,翁乾度為避國亂,攜眷歸隱莆田竹嘯莊,並將六子依次改為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乾度六子於宋初三次科舉先後中進士,即“三科六進士”並躋身仕途。長子處原,分姓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進士,特授承議郎,兼殿中丞上柱國,賜緋魚袋;次子處恭,分姓江,宋太宗雍熙三年(985)進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處易、留本姓翁,建隆元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四子處朴、分姓方,宋太祖開寶六年(937)進士、官拜泉州法曹;五子處廉,分姓龔、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至大理寺直,監察御史;六子處休,分姓汪,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當朝六兄弟齊榮,顯赫一時,被譽為“六桂聯輝”。六桂傳至江南諸省市,並向海外發展,六桂分姓後融入原有六姓大族群中,歷經一千多年,同流同化,目前難以理清其支系的正宗。旅居海外的六姓僑胞為求生存和發展,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台灣等地區、東南亞各國把六個姓氏僑胞組織起來,紛紛成立“六桂堂”機構。其旨在團結互助,排憂解難。興辦公益事業,造福社會。中國閩南僑鄉在海外僑親推動下,四十年代南安、晉江等地也相應建立“六桂堂”組織。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菲律賓六桂堂為尋根溯源,增強炎黃子孫的凝聚力,開展商貿合作,首先倡導六姓二年一度召開世界六桂懇親大會。這個倡議得到世界各國和地區六桂堂的回響。自1990年至今,已先後在菲律賓馬尼拉、台灣高雄、新加坡、馬來西亞吉隆坡、泰國曼谷、美國洛杉機等地召開過六次懇親聯誼大會。第七次國際六桂聯誼會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市舉行。這就是世界“六桂堂”的由來。
這裡值得稱奇的是,古府新市的莆田曾有三家“六桂”的歷史。又有二座宋代“六桂坊”(翁氏和方氏)都在城內。除了有翁氏“六桂”的風流佳話外,吾莆還有二家“六桂”歷史:
其一為方氏六桂,原在今荔城坊巷,興化賓館的北巷口,此巷早在唐代名刺桐巷。唐末,歙(今安徽屯溪市歙縣)人方廷范,唐昭宗大順二年(891)年登進士,先後任過浙江安固縣尉和福建長溪(今寧德地區)、古田、長樂三縣縣令,受贈金紫光祿大夫,當時老百姓尊稱為“長官”。方廷范後定居坊巷,他生有六子,皆出仕閩國:長子仁逸,官檢校水部員外郎;次子仁岳,官秘書少監;三子仁瑞,官著作郎;四子仁遜,官大理司直;五子仁載,官禮部郎中;六子仁遠,官秘書省正字。個個榮登進士,世稱“金紫六桂方氏”。這條街坊以此名“襲桂芳”,又名“朱紫坊”。據宋李俊甫《莆陽比事》坊名襲桂條云:“方殷符,唐僖宗朝(874-888)為王府諮議,與其子廷范,自光山來宰長樂,遂家於莆田刺桐巷,廷六子,是為六房”。這座石坊不幸於“文革”中被毀了,地名由“方巷”改為“坊巷”卻依然存在。
其二還有一家龔氏六桂。莆田龔氏原居浙江錢塘的龔隱一支為逃五代干戈擾攘而入閩,其子龔忠又摯眷遷徙莆田城內,成為莆田龔氏始祖。至孝宗乾道年間,七世孫龔茂良官至參知政事(行宰相事)茂良六兄弟(含堂兄弟)皆登進士第:兄龔遂良,宋紹興三十年(1160)進士。龔茂良、紹興八年(1138)進士,官至參知政事。其從弟龔夢良,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官筠州司戶參軍。龔史良,淳熙二年(1175)進士,官歸善知縣升通判。龔友良,淳熙五年(1178)進士、官龍巖縣尉。龔元良,紹熙元年(1190)特奏名進士。號稱“龔氏六桂”,譽滿閩中。鑒於龔茂良1178年蒙冤落難,貶死廣東英州,龔氏後裔大部分遷徙閩南,廣東一帶,卻未能在莆造坊樹碑,當今閩南一帶均奉龔茂良為一世祖。每年重陽節都有龔氏後裔來莆龔茂良陵園拜祭活動。
按我國科舉取士時代、讀書登科、美稱為“折桂”。自唐代以來,凡父子或兄弟叔侄聯登科甲的家族,有的稱“雙桂”、有的稱“五桂”不少,莆田居然有方、翁、龔三家則是六兄弟皆登進士第,號稱“六桂”,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美事。由此可見,莆田是世界“六桂堂”的發祥地。
福建僑聯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