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悔銘

《六悔銘》是宋代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寇準創作的一篇文章,以有限的篇幅,工整的結構蘊含了豐富的內容。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六悔銘
  • 作品別名:六懊銘
  • 作者寇準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全宋文
  • 文學體裁:銘文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六悔銘》
北宋·寇準
官行私曲,失時悔。富不儉用,貧時悔。
藝不少學,過時悔。見事不學,用時悔。
醉發狂言,醒時悔。安不將息,病時悔。

作品賞析

一、官行私曲,失時悔
為官時徇私枉法,利用職權行使不正當的行為,等到失事時才後悔,恐怕為時已晚。許多人抱著濟世救民的志向投身仕途,卻因受不了誘惑走上歧途,實在可悲!
為官者,要心平如秤,不能任意輕重,要心靜如水,不能輕易動搖。不為個人利益或喜或怒,有失偏頗,甚至受賄、包庇、冤獄,置法令於不顧。在其位,謀其政,謀的是國家的政,為的是人民的利。
二、富不儉用,貧時悔
老話說,“富不過三代”,富貴時不知勤儉持家,終日揮霍無度,把家底敗個一乾二淨,一貧如洗時才悔不當初。富貴時和你一起舟車趁逐的“朋友”,在你貧窮時,早已不見。
做人要懂得居安思危,富貴時不忘勤儉持家的美德。謹記一點,克勤克儉,家業可興,揮霍無度,坐吃山空!
三、藝不少學,過時悔
不趁著年輕時學一門手藝,等到上了年紀自然就知道後悔了。許多人年輕時無所事事,人到中年仍一事無成,此時才醒悟過來,後悔當初如果用心學一門手藝,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
年少學藝,事半功倍,而若是在應該學習的時候,懶惰虛度,只會“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別等到垂垂老矣,回首悔恨,“一頭白髮催將去,萬兩黃金換不回。”
四、見事不學,用時悔
經一事,長一智,社會是學到老的終身大學。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為人處世,是人一生都在學習的學問。
逢事留心,隨時學習,會讓人更加成熟,而那些犯錯不長記性、遇事就躲在一邊的人,遇到棘手的問題,只能追悔莫及。
五、醉發狂言,醒時悔
俗話說,酒壯慫人膽。不少人,在酒桌上,狂飲猛拼,看似豪爽,卻在醉酒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胡言亂語,嘔吐遍地,甚至做出難以挽回的事。
第二天酒醒後,回想起昨天的點點滴滴,不禁羞愧難當。要知道,中國人的所謂“酒桌文化”,都是把被灌的人當成傻子看,你又何必自以為海量,爭一時之雄呢?
六、安不將息,病時悔
平時不注意保養身體,病來如山倒;在疾病中,懺悔自己為什麼不保護身體,可惜病一好轉,就全忘了。這一點在現代年輕人身上尤為突出,許多人為了工作沒日沒夜的加班,結果把身體累垮了。
現在拿身體換金錢,日後用再多的金錢也換不回健康的身體。名利的計較、瑣碎的操勞,到頭來,哪比得上身體健康的重要,要知道,世間唯有生死才是大事。
聽起來又是老生常談的那一套,可是細想想是不是道理還真是那個道理的感覺?特別是第六悔,平時不注意身體病來如山倒,身邊這樣的事例太多了。

作者簡介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授大理評事及知巴東、成安二縣。為人剛直,因多次直諫,漸被太宗重用,三十二歲時拜樞密副使,旋即升任參知政事。真宗即位後,先後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職,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與參知政事畢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當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圍了澶洲等河北地區,朝野震驚;寇凖反對南遷,力主真宗親征,從而穩定了軍心,使宋遼雙方訂立“澶淵之盟”。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欽若等人排擠,辭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復宰相職務。後因參與宮廷權力鬥爭,被丁謂等人排擠,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 (1023年),病逝於雷州。
皇祐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詔為其立神道碑,並親於碑首撰“旌忠”字,復爵萊國公,追贈中書令,諡號“忠愍”,故後人多稱寇忠愍或寇萊公。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寇凖善詩能文,其七絕詩尤有韻味,有《寇忠愍詩集》三卷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