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外交

“公民外交”需要人微言不輕的人物。公民外交需要執著和堅定的意志。公民外交也是一種文化和情感交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民外交
  • 需要1:人微言不輕的人物
  • 需要2:執著和堅定的意志
  • :一種文化和情感交流
“公民外交”需要人微言不輕的人物,公民外交需要執著和堅定的意志,公民外交也是一種文化和情感交流,米歇爾北大演講 “你不需要登上飛機才能成為公民外交官”,

“公民外交”需要人微言不輕的人物

象貿易爭端這種事理,國家領導人及政府間層面交涉總是太敏感,不是不太好說,就是說了也沒有人聽的,甚至不屑一顧,而且還會引起反感情緒。但是作為一個普通公民,關注世界大事,關注全球經濟動態,能夠據理力爭,實事求是擺事實講道理,並且在美國媒體上發聲,讓美國總統和公民知道利弊,當和諧世界的促進者,是何等的難能可貴!實際上,條條大路通羅馬,官方難辦的事情,完全可以依賴民間的力量去做,我們在西方的發聲主要是通過國家領導的出訪和重要世界會議、一般的是到西方媒體做專版,不但花了大價錢,而且宣傳效果不好,基本上花大錢辦小事。藉助於普通公民的個人主動行為,研究中美及中外經濟問題,特別是在西方主流媒體上發聲,讓更多的西方人士知道其中的利害,從而改變那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這是政府官員有時不太容易做的。假如我們更多的公民把自己的正確的聲音傳遞給西方媒體和領導人,私人性、非正式、靈活性,恐怕那是人微言不輕,能起到較好的話語權作用,而且也會讓西方人士動腦筋分析,甚至對中國普通百姓的智慧由衷地敬佩和發自內心地感謝呢。我們許多人到過外國包括西方國家,在那裡學習生活旅遊訪問,也掌握許多信息和情況,特別是這種“中外型”的人士越來越多,除了保密和戰略上完全可以通過思考向西方提出自己的想法、看法和建議,既交了朋友、長了見識,也體現了中國人的友誼、關愛和關注,更贏得了一定的話語權。中國人喜歡埋頭幹事,卻特別顯得低調,在西方媒體上也是這樣,不懂借西方媒體展示中國人的智慧和思想,傳播中國人的友誼,讓中國人的感情和思想更多地占領西方輿論陣地。前一段也有一位中國民眾向歐巴馬獻計撲滅墨西哥灣油井大火的事兒,自然讓美國人心中有一份感激,或者說存一份情。

公民外交需要執著和堅定的意志

跟外國人特別是西方人打交道要有膽量要有智慧和自信,相信自己的努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不少國人的生活思維。甚至覺得這是吃飽了撐的。但是正是這樣的執著,才會贏得人們的尊敬,才會柳暗花明又一春,避免了許多矛盾和問題的發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不少人從海外歸來創業,他們通曉多國語言,了解西方思維。俗話說得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因此象吳迪這樣的人,可以利用這一優勢,掌握東西方的對稱信息,加強與西方世界的聯繫,特別是通過西方媒體介紹中國文化、勇於與西方領導人和政要交往,讓西方人了解一個全面真實的中國,使他們對中國感興趣,拿下有色眼鏡,去掉偏見和歧視,樂意與中國人打交道。象南京就有位市民被印度總統邀請訪問的,這在中外外交史上也是不多見的,這就是公民外交的一部分。當然公民外交中,也要注意骨氣、策略、保密,不能做有損國格的事情,不能違反法律和喪失政治意識。

公民外交也是一種文化和情感交流

公民外交,不僅是能得到西方領導人或政要的一封信,一張明信片,一個簽名,而且是一種文化,是中外友誼的橋樑,是中外情感的交流。新長征人練紅寧認為,如果中國的普通老百姓,在與西方領導人和媒體打交道的過程中,成為明星,我們樂見其成,因為中國和西方的隔閡太多了,而且中國出去的留學生也好、華僑也好,可能都不方便直接跟他們所在國的領導人打交道,也不便於在媒體發表一些觀點,但中國國內的老百姓可以,這就需要我們有一定技能和才能,有一定的外語基礎,有一定的知識面和熱情心。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往往小人物贏得大世界,只要我們有更多的有心人,就能讓世界與中國的距離更近,感情更深,關係更密切。藉此也希望我們更多地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特別是新年即將到來,希望我們中文報紙不要再做禁止網路版的傻事了,向西方媒體多學習一些,大氣一些,大度一些,不要被所謂的智慧財產權保護自搏手腳,讓全世界的語言比重、網路語言比重中,漢語文庫能更多一些,更大一些。都說漢語難學,外語好學,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誤導或者就是西方人詆毀漢語的謠言。南京有位叫曹世康的退休老師發明了一種《漢語學習四字歌》,能在16天了解甚至基本掌握1600個常用漢字,讓外國人學漢語不再難,國人學漢語就更容易了,他正在向留學生們免費推廣,可見一位普通老人的拳拳之心了。所以只要我們更多的人想著國家、想著社稷,關心國家大事,不是渾渾噩噩地過日子,我們的國家就會贏得國際的尊重,我們的發展就是越來越好。清人顧炎武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正是匹夫的力量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因此不少哲人都說,人民民眾是真正的歷史創造者。

米歇爾北大演講 “你不需要登上飛機才能成為公民外交官”

2014年3月22日,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正在中國學習。以來自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羅亞爾為例,她參加了紐約大學在上海的項目。像我一樣,羅亞爾是家裡的第一代大學生。她母親做兩份全職工作,而她父親晚上工作以維持他們的家庭。談到她在上海的經歷時,她說:“這座城市充滿韌性,它激勵我完成所有我能做的事。”
還有來自華盛頓大學的腓力門·海爾,他還是孩子的時候,他的家人作為厄利垂亞難民來到了美國。談到他在中國學習的經歷時,他說:“在我們進入公民外交的新時代之際,留學人民交流的一種強大工具。”
“一個公民外交的新時代”一一我想不出比這更好的說法了,因為這正是我正在談的,那就是普通公民走向世界。
正如我經常對美國年輕認說的那樣,你不需要登上飛機才能成為公民外交官。
我告訴他們,如果你在家裡、學校或者圖書館能上網,只要幾秒鐘,你就可以被帶到世界任何地方,遇見來自每個大陸的人。
這就是為什麼我每天都要發一篇旅行博文,裡面有我這次中國之行的視頻和照片—因為我希望美國的年輕人能成為這次訪問的一部分。
這確實是技術的力量—它打開整個世界,讓我們接觸到以前根本難以想像的思想和創新。這也是為什麼信息和思想在網際網路上、並通過媒體自由流動是如此重要。
因為那是我們發現真理的途徑,那使我們得以了解我們的社群、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世界到底在發生著什麼。
那也是我們何以決定哪些價值觀和思想是最好的—通過有力地對它們提出疑問,進行辯論,傾聽各方觀點,並做出自己的判斷。
相信我,我知道這是一個令人困惑而沮喪的過程。有大量來自我們媒體和公民的質疑和批評,而我丈夫和我位於接收端。這並非易事,但我們認為它的重要無可取代。
因為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當所有公民的聲音和觀點都能得到傾聽之時,國家會變得更加強大和繁榮。
正像我的丈夫曾說過的,我們尊重其他文化和社會的獨特性。然而,就自由的表達自我、選擇自己所崇拜的東西,以及享有信息公開而言—我們相信那是地球上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