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31年

公元831年,辛亥年(豬年);唐大和五年;南詔保和八年;吐蕃彝泰十七年;日本天長八年;渤海國鹹和元年。本年發生了幽州楊志誠逐李載義自立、新羅王金景徽立、王守澄誣奏宋申錫與漳王謀反、南詔進犯嶲州等歷史事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831年
  • 類型:年份
  • 天干地支:辛亥年
  • 年號:唐大和五年
歷史紀事,文化紀事,雜譚逸事,

歷史紀事

幽州楊志誠逐李載義自立
太和五年(八三一)正月廿一日,幽州監軍上奏:節度使李載義與朝廷敕使會宴於球場後院,副兵馬使楊志誠與其徒呼噪作亂,載義與其子正元逃奔易州,志誠殺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刺史張慶初。文宗召集宰相商議對策,牛僧孺認為,幽州自安史之黨割據以來,非國所有,前節度使劉總獻地歸顧,朝廷費錢八十萬緡,而無所獲。今日誌誠得之,猶如前日載義得之。不如授以節制,使其遏制北狄,不必計較其對朝廷逆順。文宗從其言,二月廿三日,以楊志誠為幽州留後。載義自易州赴京師,以為太保,仍同平章事如故。
新羅王金景徽立
太和五年(八三一)二月,新羅王金彥升卒,其子金景徽立。四月六日,詔以金景徽為開府議同三司、檢校太保,使持節雞林州諸軍事,雞林州大都督,寧海軍使、上柱國,封新羅王;仍封其母朴氏為新羅國太妃。
王守澄誣奏宋申錫與漳王謀反
太和四年(八三0),文宗與宰相宋申錫密議誅除宦官。申錫薦引吏部侍郎王墦為京兆尹,示意文宗密旨。王墦泄露其謀,神策中尉王守澄及其黨鄭注得知,陰為之備。文宗弟漳王李湊賢惠而有威望,鄭注令神策都虞候豆盧著誣告申錫謀立漳王。太和五年(八三一)二月廿九日,王守澄以豆盧著所告奏上,文宗信之,大怒。守澄即欲遣二百騎兵屠申錫全家,飛龍使馬存亮阻止說:“如此,則京城自亂矣!宜召宰相商議其事。”守澄乃止。是日,值百官旬休,文宗遣中使召宰相至中書省東門,中使曰:“所召無宋公(申錫)名。”申錫知獲罪,以笏扣頭而退。宰相至延英殿,文宗以守澄所奏示意,眾皆愕然。文宗即命守澄逮捕豆盧著所告十六宅宮市品官晏敬則,及申錫親事王師文等。王師文逃亡,晏敬則等皆拘押禁中。
南詔進犯嶲州
太和五年(八三一)十月十四日,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李德裕上奏,稱南詔進犯嶲州(今四川西昌),有三縣失陷。德裕因修邛崍關(今四川滎經南),移嶲州於台登城(今四川喜德西)。

文化紀事

元稹卒
元稹,字微之,河南洛陽人,北魏拓拔氏後裔。太和三年,入為尚書左丞,四年,出任武昌軍節度使,太和五年(八三一)八月卒於任,終年五十二歲。
詩人王建卒
王建,字仲初,許州(今河南許昌)人。約卒於太和五年(八三一)年約六十六歲。
李渤卒
李渤,字浚之,家居施州(今湖北恩施),後遷東都。少苦節讀書,不從科舉。太和五年(八三一)卒,年五十九歲。

雜譚逸事

滄齊德節度賜名義昌軍
太和五年(八三一)正月十八日,賜滄齊德節度(原名橫海)名義昌軍。
詔復《時政記》
長壽二年(六九三),宰相兼監修國史姚壽奏,凡朝廷集議,由宰相一人記錄,月終密封送遞史館,稱《時政記》。後因時局動盪,宰相以軍國大事機密,《時政記》遂致廢墜。至太和五年(八三一)四月十九日,文宗詔復《時政記》,並規定:今後宰臣奏事,凡有關大事及臨時處分涉及政令者,由中書門下丞一人隨時撰錄,每季送史館。
韋溫諫勿以中使代朝官葺修太廟
太和五年(八三一)五月四日,文宗以太廟有兩間破漏,數年未加葺修,罰將作監、度支判官及宗正卿俸祿,命中使率工徒以宮中備用木材修補。左補闕韋溫諫止,曰:“國家置百官,各有所司,如其失職,宜黜其人,另擇稱職者以代。今失職之人僅於罰俸,而由宦官代行其事,則是以宗廟為陛下私事,而百官皆為虛設。”文宗採納韋溫意見,追回中使,命朝臣修葺太廟
李德裕遣使索還南詔掠奪西川百姓工匠
太和五年(八三一)五月十九日,西川節度使李德裕奏稱:南詔掠奪本道百姓、工匠、僧道等四千人,已遣使索回。
崔郾誅鄂岳群盜
太和五年(八三一)八月十三日,以陝虢(今河南陝縣)觀察使崔郾為鄂岳(今湖北武漢)觀察使。鄂岳地帶山湖,處南北東西交會之處,境內多盜,剽掠行人舟船。郾赴任後,練卒治兵,作蒙沖數艘,盡行追討,皆誅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