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中見微之舊卷有感

醉中見微之舊卷有感

《醉中見微之舊卷有感》,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懷念好朋友元稹七言律詩作品。詩人睹物思人,悼亡之情讓人動容。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作品賞析,

作品原文

今朝何事一沾襟,檢得君詩醉後吟。老淚交流風病眼,春箋搖動酒杯心。
銀鉤塵覆年年暗,玉樹泥埋日日深。
聞道墓松高一丈,更無訊息到如今。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漢族,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座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琵琶峰。
醉中見微之舊卷有感
白居易
白居易生於“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縣)。11歲起,因戰亂顛沛流離五、六年。少年時讀書刻苦。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十八年,與元稹同舉書判拔萃科。二人訂交。以後詩壇元白齊名。十九年春,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罷校書郎,撰《策林》75篇,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授縣尉。作《觀刈麥》《長恨歌》 《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職,十一月授翰林學士,次年任左拾遺。四年,與元稹李紳等倡導新樂府運動。五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他此時仍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與國政。他能不畏權貴近臣,直言上書論事。元和六年,他因母喪居家,服滿,應詔回京任職。十年,因率先上疏請急捕刺殺武元衡兇手,被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次年寫下《琵琶行》。開始“吏隱”,在廬山建草堂,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閒適、感傷的詩漸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還京,累遷中書舍人。因朝中朋黨傾軋,於長慶二年(822)請求外放,先後為杭州、蘇州刺史,頗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書監,明年轉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陽。後歷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在洛陽以詩、酒、禪、琴及山水自娛,常與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會昌四年,出資開鑿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民。75歲病逝,葬於洛陽龍門香山琵琶峰,李商隱為其撰寫墓志銘

作品賞析

這首詩是在元稹去世若干年,詩人的悼念之作。詩人在微醉狀態下偶然見到亡友的詩卷,不禁下淚。詩人以朋友在世時的口氣入詩,“今朝何事一沾襟,檢得君詩醉後吟。”說到時光飛逝、人世滄桑,詩人寫到:“老淚交流風病眼,春箋搖動酒杯心。”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但是一朝陰陽兩隔,詩人把元稹比作“銀鉤塵覆年年暗,玉樹泥埋日日深。”但是作為活著的人卻斷不了思念,時刻關注亡人;“聞道墓松高一丈,更無訊息到如今。”讓人在千載之下讀起來,也倍感無奈與傷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