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7年

公元717年

公元717年,唐開元五年或日本靈龜三年,養老元年。二月,甲戌,至東都,赦天下。二月,甲戌(初三),玄宗抵達東都,下詔大赦天下。夏,四月,甲戌,賜奚王李大妃辛氏號固安公主。夏季,四月,甲戌(初五),唐玄宗將奚王李大之妃辛氏賜號為固安公主。己丑,皇子嗣一卒,追立為夏王,謚曰悼。嗣一母武惠妃,攸止之女也。己丑(二十日),玄宗之子李嗣一去世,玄宗下詔追立他為夏王,贈諡號為悼。李嗣一之母武惠妃是武攸止的女兒。九月,中書,門下省及侍中皆復舊名。九月,玄宗決定恢復中書省、門下省及侍中等官的舊稱。十一月,丙申,契丹王李失活入朝。十二月,壬午,以東平王外孫楊氏為永樂公主,妻之。十一月,丙申(疑誤),契丹王李失活入朝謁見玄宗。十二月,壬午(十七日),玄宗封東平王李續的外孫女楊氏為永樂公主,將她許配給李失活為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717年
  • 外文名:Romulus
  • 紀年丁巳年(蛇年
  • 類型:年份
  • 年表:姚崇、宋璟論災異
對應年號,年表,大事,

對應年號

開元五年
日本靈龜三年,養老元年

年表

姚崇、宋璟論災異
開元五年(七一七)正月二日,太廟四室壞,玄宗素服避正殿(不敢坐正殿)。時將幸東都,以問宋璟、蘇頲可行否?對曰:“陛下三年之喪未終(睿宗去年六月崩),急於赴東都行幸,看來不合天心,所以降災(壞太廟四室)以示警。請停止東都之行。”玄宗又問姚崇,崇對曰:“太廟屋材皆苻堅時物(苻秦都長安),歲久朽腐而壞,適與陛下赴東都行期相合,並非災異,況天子以四海為家,陛下因關中歉收而幸東都,主張已定,準備已齊,不可失信。但行前應遷神主於太極殿,今修太廟。”玄宗很高興,從之。待崇恩禮更厚,有大政輒諮詢。
復置營州都督府於柳城
營州失陷已二十年,州治已由柳城移幽州之漁陽。現李失活李大酺皆降,松漠饒樂二州都督亦已復土委任,故貝州刺史宋慶禮請復置營州。開元五年(七一七)三月,制復置營州都督府於柳城(今遼寧朝陽南),令兼平盧軍使,管內州縣鎮戍皆如舊。以太子詹事姜師度為營田支度使,與慶禮等築之,三旬而畢。慶禮清勤嚴肅,開墾田八十餘所,招安流散,數年之後,倉廩充實,市里繁榮。
郭知運大破吐蕃
開元二年薛訥等臨洮一戰大敗吐蕃後,吐蕃請和,仍求用敵國之禮,玄宗不許,於是歲歲犯邊,忽和忽戰。朝廷乃以郭知運、王君葵相次為新置河西節度使以捍之。至開元五年(七一七)七月,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果大破吐蕃於九曲
蘇祿漸強,唐擬擊之
開元三年,唐以蘇祿為左羽林大將軍,金方道經略大使。蘇祿部眾漸強,雖職貢不乏,然有窺邊之志。開元五年(七一七)五月,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獻欲發葛邏祿擊之,玄宗不許。八月,安西副大都護湯嘉惠奏突騎施別部蘇祿果引大食、吐蕃謀取四鎮,圍撥換及大石城,已發阿史那獻與葛邏祿兵擊之。
置天兵軍
并州長史張嘉貞上言:“突厥九姓(實為鐵勒部)新降者,散居太原以北,請宿重兵以鎮之。”按:唐所置“軍”,多在沿邊重地,開元四年鐵勒五部來降,唐皆安置於大武軍(朔縣)之北,然未增鎮守之兵;懼其為亂,故於開元五年(七一七)七月新置天兵軍於并州(太原),集兵八萬,以張嘉貞兼天兵軍大使。
復三省官舊名
武后以來,因武周"革命"而官名屢換;近期如開元改元(七一三),並改尚書省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改中書省為紫微省,門下省為黃門省,改侍中官名為(黃門)監。至開元五年(七一七)九月,中書、門下二省及侍中皆復舊名。
復貞觀對仗奏事之制
貞觀時規定:中書、門下及三品官入奏事,必使諫官與史官跟隨,奏事有失誤,諫官則匡正;不論好壞,史官必記錄。主管官員都要在正式上朝時間內奏事;御史彈劾百官,要服獬豸冠,面向儀仗讀彈文。這樣,大臣就不可能專橫於其君,小人也不可能暗中進讒言。後來許敬宗李義府執政,辦事不敢公開,奏事要等到撤仗以後,在御座前背著人秘密啟奏。監奏御史(通常是“殿中侍御史”)和待制官(值班官員)只能遠遠站著等他講完;諫官和御史只能隨仗出入,撤仗後的奏事都無從知曉。武后靠嚴刑控制臣下,允許諫官、御史捕風捉影地論事,自御史大夫至監察御史互相攻擊,用奸詐手段陷害對方,公開性的對仗奏事制度全遭破壞。及至宋璟為相,決心恢復貞觀之政,開元五年(七一七)九月十二日制:“自今事非的須(的確需要)秘密者,皆令對仗奏聞,史官自依故事。”
永樂公主嫁契丹王
開元五年(七一七)十一月三日,契丹王李失活來朝。十二月十七日,以東平王(太宗孫)外孫女楊氏為永樂公主,妻之。明年,失活死。七年(七一九)十一月,公主隨失活弟娑固入朝。
於乾元殿編校群書
開元五年(七一七),秘書監馬懷素奏云:“省中書籍散亂訛缺,請選學術之士二十人整理校補。”玄宗許之。於是整理藏書,搜訪逸書,選吏繕寫。命國子博士尹知章、桑泉尉韋述等二十人同刊正。以左散騎常侍褚無量為之使,於乾元殿前編校群書。及整編四部書成,玄宗命百姓、官民入乾元殿東廊觀書,無不驚駭。
新羅王子守忠歸國
開元五年(七一七)新羅王子金守忠自唐歸國,攜有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畫像,置於太學。
道岸卒
高僧道岸,光州唐氏子,常居會稽龍興寺。中宗征至京,為菩薩戒師。時江表但知十誦律,不知四分,道岸請帝墨敕執行南山律宗,於是四分律始盛行江淮間。後放還,開元間圓寂。
沖,自北魏以來,累世簪纓,故精譜學。景龍中修國史及姓族系錄。歷太子賓客,昭文館學士。唐代言譜學者以路敬淳為宗,沖與韋涉略次。
因契丹內附,復置營州於柳城(今遼寧朝陽)。中書省、門下省與侍中都恢復原名(參見713年)。日本吉備真備(片假名制訂人)、阿倍仲麻呂(晃衡)從遣唐使到中國。

大事

(1)春,正月,癸卯,太廟四室壞,上素服避正殿。時上將幸東都,以問宋、蘇,對曰:“陛下三年之制未終,遽爾行幸,恐未契天心,災異為戒;願且停車駕。”又問姚崇,對曰:“太廟屋材,皆苻堅時物,歲久朽腐而壞,適與行期相會,何足異也!且王者以四海為家,陛下以關中不稔幸東都,百司供擬已備,不可失信;但應遷神主於太極殿,更修太廟,如期自行耳。”上大喜,從之。賜崇絹二百匹。己酉,上行享禮於太極殿,命姚崇五日一朝,仍入閣供奉,恩禮更厚,有大政輒訪焉。右散騎常侍褚無量上言:“隋文帝富有天下,遷都之日,豈取苻氏舊材以立太廟乎!此特諛臣之言耳。願陛下克謹天戒,訥忠諫,遠諂諛。”上弗聽。
春季,正月,癸卯(初二),太廟中有四室倒塌,唐玄宗為此身著喪服,離開正殿,到別的殿堂辦公。當時玄宗正準備到東都洛陽去,便向宋和蘇徵求意見,兩人回答說:“陛下的三年之喪尚未守完,就急忙前往東都,恐怕與天意不符,因此上天才用災異來示戒;希望陛下取消巡幸東都的計畫。”玄宗聽後又去徵求姚崇的意見,姚崇回答道:“太廟的木料,還都是三百多年以前前秦皇帝苻堅時候的舊物,只不過是因年代久遠而腐朽倒塌,碰巧與陛下的行期偶合罷了,這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呢!再說王者以四海為家,陛下因關中糧食歉收而要到東都去,有關部門已經作好了一切準備,陛下不能失信;不過倒是應當將祖宗神主遷到太極殿中,並且重修太廟,車駕還是要如期東行。”玄宗聽了十分高興,便採納了姚崇的意見,並賞賜了他絹帛二百匹。己酉(初八),唐玄宗在太極殿行祭祀大禮,並命令姚崇五日朝見一次,仍然像以往一樣入內殿供奉,對姚崇的禮遇也更加隆重,朝廷每有重大政事便專門向他徵詢意見。右散騎常侍褚無量進言道:“隋文帝富有天下,遷都時難道要用幾百年前苻堅時的舊木料修建太廟嗎!這種說法不過是阿諛奉承之臣的託詞罷了。希望陛下能夠謹慎對待上天的訓誡,採納忠臣的諫言,疏遠諂諛之臣。”玄宗沒有理會他的意見。
辛亥,行幸東都。過崤谷,道隘不治;上欲免河南尹及知頓使官,宋諫曰:“陛下方事巡幸,今以此罪二臣,臣恐將來民受其弊。”上遽命釋之。曰:“陛下罪之,以臣言而免之,是臣代陛下受德也;請令待罪朝堂而後赦之。”上從之。
辛亥(初十),玄宗啟程前往東都,東駕經過崤谷時,發現那裡道路狹窄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玄宗便要撤銷河南尹和知頓使的職務。宋諫道:“陛下正在巡行境內,如果只憑道路沒修好就罷免這兩位官員,臣擔心將來百姓會深受其害。”玄宗聽了馬上下令免去他們的罪。宋又說道:陛下怪罪他們,又因臣一句話而免除了對他們的處罰,這是讓臣代替陛下領受他的感激之情;臣希望陛下讓他們在朝堂聽候治罪,然後再行赦免。”玄宗對此表示同意。
二月,甲戌,至東都,赦天下。
二月,甲戌(初三),玄宗抵達東都,下詔大赦天下。
(2)奚、契丹既內附,貝州刺史宋慶禮建議,請復營州。三月,庚戌,制復置營州都督於柳城,兼平盧軍使,管內州縣鎮戍皆如其舊;以太子詹事姜師度為營田、支度使,與慶禮等築之,三旬而畢。慶禮清勤嚴肅,開屯田八十餘所,招安流散,數年之間,倉廩充實,市里浸繁。
(2)奚、契丹二族歸附朝廷之後,貝州刺史宋慶禮建議玄宗重設營州。三月,庚戌(初十),唐玄宗頒布制命,重新在柳城設定營州都督,兼平盧軍使,境內所轄州縣戍所均與過去相同;又指派太子詹事姜師度為營田、支度使,與宋慶禮等共同負責修築營州城,經三旬竣工。宋慶禮為官嚴肅,清正勤勉,共開屯田八十餘處,招撫安置境內流民,僅幾年時間,就使府庫充實,市鎮裡巷逐漸繁榮。
(3)夏,四月,甲戌,賜奚王李大妃辛氏號固安公主
(3)夏季,四月,甲戌(初五),唐玄宗將奚王李大之妃辛氏賜號為固安公主
(4)己丑,皇子嗣一卒,追立為夏王,謚曰悼。嗣一母武惠妃,攸止之女也。
(4)己丑(二十日),玄宗之子李嗣一去世,玄宗下詔追立他為夏王,贈諡號為悼。李嗣一之母武惠妃是武攸止的女兒。
(5)突騎施酋長左羽林大將軍蘇祿部眾浸強,雖職貢不乏,陰有窺邊之志。五月,十姓可汗阿史那獻欲發葛邏祿兵擊之,上不許。
(5)突騎施酋長左羽林大將軍蘇祿的部眾日益強大,雖然仍按時納貢,並無怠慢之處,但內心裡已經萌發了入侵大唐邊地的志向。五月,十姓可汗阿史那獻請求調集葛邏祿部落的軍隊進攻蘇祿,唐玄宗沒有允許。
(6)初,上微時,與太常卿姜皎親善,及誅竇懷貞等,皎預有功,由是寵遇群臣莫及,常出入臥內,與后妃連榻宴飲,賞賜不可勝紀。弟晦,亦以皎故累遷吏部侍郎。宋言皎兄弟權寵太盛,非所以安之,上亦以為然。秋,七月,庚子,以晦為宗正卿,因下制曰:“西漢諸將,以權貴不全;南陽故人,以優閒自保。皎宜放歸田園,散官、勛、封皆如故。”
(6)當初,唐玄宗地位尚低,就與太常卿姜皎過從甚密,等到誅殺竇懷貞等人時,姜皎也參與謀劃立有功勳,因此所受到的恩寵禮遇超過群臣,他可以常常出入玄宗的臥室,與后妃也可以同席飲酒,所受到的賞賜數不勝數。姜皎的弟弟姜晦,也因姜皎的緣故而得以連續升遷為吏部侍郎。守認為姜皎兄弟的權勢太大,長此以往難以自全,玄宗也認為這種說法很有道理。秋季,七月,庚子(初三),唐玄宗任命姜晦為宗正卿,並頒布制命說:“西漢高祖時的開國將領,皆因權力太重而無法保全身家性命;東漢光武帝時的南陽故友,則因優閒無事而長保福祿。姜皎應放棄職務,回到自家的田園中去,他原有的散官、勛官和封爵均保持不變。”
(7)壬寅,隴右節度使郭知運大破吐蕃於九曲
(7)壬寅(初五),唐隴右節度使郭知運在九曲之地大敗吐蕃軍隊。
(8)安西副大都護湯嘉惠奏突騎施引大食、吐蕃,謀取四鎮,圍缽換及大石城,已發三姓葛邏祿兵與阿史那獻擊之。
(8)唐安西都護府副大都護湯嘉惠上奏玄宋,說突騎施勾結大食、吐蕃,策劃襲取安西四鎮,並包圍了缽換和大石城,現已調集三姓葛邏祿的軍隊與十姓可汗阿史那獻一同抗擊來犯之敵。
(9)并州長史張嘉貞上言:“突厥九姓新降者,散居太原以北,請宿重兵以鎮之。”辛酉,置天兵軍於并州,集兵八萬;以嘉貞為天兵軍大使。
(9)并州長史張嘉貞進言道:“新近歸降的突厥九姓部眾,均散居在太原以北地區,請朝廷在這一帶駐紮重兵以便震懾他們。”辛酉(二十四日),玄宗下令在并州設定天兵軍,共集結了八萬人馬;任命張嘉貞為天兵軍大使。
(10)太常少卿王仁惠奏則天立明堂不合古制;又,明堂尚質,而窮極奢侈,密邇宮掖,人神雜擾。甲子,制復以明堂為乾元殿,冬至、元日受朝賀,季秋大享,復就圜丘。
(10)太常寺少卿王仁惠奏稱武則天所立明堂不符合古制,還說明堂所崇尚的是古樸典雅,現在卻窮奢極侈,而且靠近宮殿,神明與俗人互相混雜干擾。甲子(二十七日),玄宗頒布制命,又將明堂改為乾元殿,皇帝每年冬至和正月初一在此接受群臣朝賀,每年農曆九月的祭祀大典又到圜丘舉行。
(11)九月,中書,門下省及侍中皆復舊名。
(11)九月,玄宗決定恢復中書省、門下省及侍中等官的舊稱。
(12)貞觀之制,中書、門下及三品官入奏事,必使諫官、史官隨之,有失則匡正,美惡必記之;諸司皆於正牙奏事,御史彈百官,服豸冠,對仗讀彈文;故大臣不得專君而小臣不得為讒慝。及許敬宗、李義府用事,政多私僻,奏事官多俟仗下,於御坐前屏左右密奏,監奏御史及待制官遠立以俟其退;諫官、御史皆隨仗出,仗下後事,不復預聞。武后以法制群下,諫官、御史得以風聞言事,自御史大夫至監察得互相彈奏,率以險相傾覆。及宋為相,欲復貞觀之政,戊申,制:“自今事非的須秘密者,皆令對仗奏聞,史官自依故事。”
(12)貞觀時期曾規定:中書省、門下省以及三品官入朝奏事,須有諫官、史官隨同,如有過失則及時匡正,無論善惡均記錄在冊;諸司奏事均在正衙,御史彈劾百官時,必須頭戴獬豸冠,對著皇帝的儀仗朗讀彈劾的奏表;所以大臣無法獨自控制和蒙蔽君主,小臣也無從進讒行惡。到了許敬宗李義府執政時期,朝政多隱秘策劃、邪僻不正,官員奏事大多是等儀仗撤下後,屏退左右,在皇帝御坐之前秘密進行的,監察御史和待制官只是遠遠侍立以等候奏事的大臣退下;諫官和史官也是隨皇帝儀仗一同退出的,至於儀仗撤下以後發生的事,則無從得知。武則天以刑法控制臣下,諫官和御史可以僅憑傳聞奏事,自御史大夫至監察御史可以互相彈奏,致使臣下大多以邪諂不正的手段相互陷害。宋作宰相以後,想恢復貞觀時期的制度。戊申(十二日),唐玄宗發布制命:“從今以後,凡事如果不是必須保密的,一律對仗奏聞,史官也要按貞觀時的舊例加以記錄。”
(13)冬,十月,癸酉,伊闕人孫平子上言:“《春秋》譏魯躋僖公;今遷中宗於別廟而祀睿宗,正與魯同。兄臣於弟,猶不可躋,況弟臣於兄,可躋之於兄上乎!若以兄弟同昭,則不應出兄置於別廟。願下群臣博議,遷中宗入廟。”事下禮官,太常博士陳貞節、馮宗、蘇獻議,以為:“七代之廟,不數兄弟。殷代或兄弟四人相繼為君,若數以為代,則無祖禰之祭矣。今睿宗之室當亞高宗,故為中宗特立別廟。中宗既升新廟,睿宗乃高宗,何嘗躋居中宗之上?而平子引躋僖公為證,誣罔聖朝,漸不可長。”時論多是平子,上亦以為然,故議久不決。蘇獻,之從祖兄也,故右之,卒從禮官議。平子論之不已,謫為康州都城尉。
(13)冬季,十月,癸酉(初七),伊闕人孫平子進言道:“《春秋》曾諷刺魯文公將其父魯僖公之位升到閔公之上為非禮;現在陛下為了在太廟中供奉睿宗而將中宗的神主遷到別的廟裡,實際上與魯國的情形完全相同。哥哥魯僖公作過弟弟魯閔公的臣子,尚且不應把地位升到閔公之上,何況弟弟睿宗曾作過哥哥中宗的臣子,又怎么可以位居中宗之上呢?如果說這是因為中宗、睿宗兄弟二人均屬昭位的緣故,那么也不應將兄長的神位遷到別的廟裡供奉。希望陛下能夠將這個問題交給群臣廣泛討論,將中宗的神主遷回太廟。”玄宗將這個議題交給執掌禮儀的官員詳議,太常博士陳貞節、馮宗、蘇獻的議論認為:“在共有七代祖先神位的太廟中,是數不上兄弟的。商朝有時兄弟四人相繼為君,如果每個人算作一代,也就不能在太廟裡祭祀祖先了。現在睿宗的神位應當比高宗之位低一代,所以為中宗另外立廟供奉。睿宗神位是在中宗神位升入新廟之後才遷入太廟的,哪裡曾升居於中宗之上呢?而孫平子卻引春秋時魯僖公之位升居於閔公之上的事例為證,以不實之辭欺騙聖朝,此風不可不剎。”當時人們的意見大多傾向於孫平子,玄宗也是這樣看的,所以爭論遷延不決。蘇獻是蘇同曾祖的哥哥,所以蘇幫助蘇獻。最終玄宗還是採納了蘇獻等禮官的意見。孫平子老是提出這個問題,終於被貶為康州都城尉。
(14)新廟成。戊寅,神主廟。
(14)新的太廟落成。戊寅(十二日),將祖先的神位遷入太廟。
(15)上命宋、蘇為諸皇子制名及國邑之號,又令別制一佳名及佳號進之。等上言:“七子均養,著於《國風》。今臣等所制名號各三十餘,輒混同以進,以彰陛下覆燾無偏之德。”上甚善之。
(15)唐玄宗讓宋和蘇為各位皇子及其所受封的國邑擬定名號,又讓他們二人另外再擬定一個佳名和佳邑號進獻。宋等人說:“對所生七子平等供養,是見於《國風》的善行。現在臣等所擬定的名號各有三十餘個,一概混同進獻,以彰明陛下對諸子不偏不倚,一視同仁的美德。”玄宗認為這樣做很好。
(16)十一月,丙申,契丹王李失活入朝。十二月,壬午,以東平王外孫楊氏為永樂公主,妻之。
(16)十一月,丙申(疑誤),契丹王李失活入朝謁見玄宗。十二月,壬午(十七日),玄宗封東平王李續的外孫女楊氏為永樂公主,將她許配給李失活為妻。
(17)秘書監馬懷素奏:“省中書散亂訛缺,請選學術之士二十人整比校補。”從之。於是搜訪逸書,選吏繕寫,命國子博士尹知章、桑泉尉韋述等二十人同刊正,以左散騎常侍褚無量為之使,於乾元殿前編校群書。
(17)秘書監馬懷素向玄宗上奏道:“秘書省所藏文獻典籍散亂缺誤的現象十分嚴重,希望陛下挑選二十位精於學術的士人加以整理、排比、校正、補遺。”玄宗表示同意。於是下令搜求尋訪散佚的文獻典籍,並挑選書吏一一繕寫,命國子博士尹知章、桑泉尉韋述等二十人共同校正錯誤,並任命了左散騎常侍褚無量主持此事,在乾元殿殿前進行這項大規模編校群書的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