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會寺

八會寺

八會寺位於縣城八公里處的“雕刻之鄉”黃山上,素有冀中佛聖地之稱。八會寺始建於我國南北朝時的北齊,後周又續建,因寺有八院而得名:“上閣院”、“下閣院”、“菩薩院”、“鐘樓院”、“普同院”、“資福院”、“聖壽院”、“靜岩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八會寺
  • 地理位置:河北省曲陽縣
  • 景點級別:素有冀中佛聖地之稱
  • 門票價格:無
歷史,特色,

歷史

八會寺之外,黃山上還有“桃花庵”,俗稱下院。在靜岩院西北,是商殷女出家隱居之所。相傳她在此隱居數百年,容顏如故,後人因此將此山稱為“少容山”,並在山上修建了“天仙聖母廟”,至今香火不斷。故曲陽八景中有“少女秋容”之稱。於靜岩院東南懸崖石壁上,刻有每字寬一點二米、高一點八米的巨字“靈崖”,是曲陽現在摩崖石刻之最。八會寺西南約五百米處山腰的懸崖下有祖閣,是黃石公隱居修煉之所,故“少容山”又名“黃山”。黃石公所居之洞至今猶存。漢張良曾在此投黃石公學藝,今遺址尚在。此處懸崖上有秦前刻於岩壁上的岩碑一幢,系曲陽雕刻刻石之源。八會寺西北保存有隋開皇石經,是隋開皇年間在八會寺西北—花崗岩峰頂上,用十三年時間開鑿的千餘佛名、佛經和佛像。故又名“千佛堂”,此堂歷時千載,雖幾經戰亂,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是研究我國佛教文化、雕刻藝術、書法、文學等變遷的瑰寶,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隋文帝統一中國後,崇尚佛教。隋煬帝曾帶領西域十餘國使臣親臨曲陽北嶽廟祭祀北嶽恆山之神,朝拜八會寺。唐代佛教更盛。唐玄奘取經回國之後,中國佛教與天竺及西域諸國交流頗多,曲陽八會寺也在交流中達到鼎盛時期,後經五代戰亂,其寺焚於兵災,僧眾外流。北宋景德初年(公元1004年)復被契丹焚毀殆盡,獨開皇石經幸免於難。宋真宗和宋仁宗年間又依次復建八會寺,並于山頂雕巨佛一尊,面北座南,遙視縣衙於五台、大茂山(北嶽恆山)。諸山清水注為龍池,名華嚴集聖地(俗稱老龍池)。自此吃水常年不斷,成為山上主要飲用水源。宋代文豪蘇軾任定州刺史時,游八會寺後在山崖上揮筆寫下“燕南奇勝”四個大字。金皇統年間,冀州僧眾修南殿,寶寧年間又造文殊菩薩及于闐王等四像,並建層閣護之。元明兩代又屢次增修。冀晉一些名寺舉行盛典,都邀請八會寺法師參加,據重修香岩禪院碑記載,參加該院重修典禮的各寺排列,黃山八會寺時第一名,五台山顯通寺排為第二名,由此可見,明朝以前,黃山八會寺確是晉冀佛教之名剎。
八會寺被毀之前,山上綠樹蔥蘢,寺院林立,於峰頂眺望,東羊平之三霄聖母殿,西郭清化寺、定州開元寺塔、正定普濟寺、曲陽、行唐新樂城及沙河銀帶、西北峰巒,盡收眼底。清末庚子年間,法、意聯軍侵入曲陽,八會寺僧眾和義和團英勇抗擊八國聯軍於黃山腳下,聯軍對八會寺重炮轟擊,使之再遭塗炭,成為一片廢墟。僧眾被迫居五台及全國各地;近代因缺乏管理,附近農民打賣石料,黃山頂巨佛又遭厄運,隋開皇石經也已臨危。

特色

自古以來黃山八會寺的佛事活動規模宏大,到八會寺焚香拜佛的信徒涉及中外,每年的農曆正月十六、四初六、初八、九月初九是八會寺各院的慶典日,廟期除河北及曲陽周圍市縣香客較多外,還有國內外不遠萬里來焚香朝拜的善男信女,國內來自河南、京津、內蒙、五台、還有的來自香港、台和泰國、日本及東南亞國家等地的僧眾和香客絡繹不絕,歷史上皇親宗戚,達官貴人,文豪墨客也多有登臨,從而促使形成以到八會寺為主要內容的物資交流廟會、至今昌盛不衰,熱鬧非凡。
改革開放以來,曲陽雕刻業繼承傳統工藝,黃山周圍雕刻業發展迅速。目前已發展到700餘個廠家,外資企業已有20家,黃山已成為曲陽縣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為充分發展曲陽的雕刻,進一步擴大“雕刻之鄉”的知名度,曲陽縣已在此設立了經濟開發區——東方石雕城。同時,八會寺也正式經河北省文物局批准修復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曲陽縣政府成立了開放八會寺領導小組和籌建處,在各界人士、朋友及廣大信徒的支持、捐款、布施下,黃山八會寺將再顯壯觀。冀中佛教聖地將發揚光大,盛世永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