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七神仙卷(八十七神仙圖)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圖一般指本詞條

《八十七神仙卷》,這是一幅唐代吳道子創作紙白描人物手卷,該作現藏於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全圖分為三個部分:作品從左到右,前面是六神將開路,接著是捧花執旗的金童玉女二十四人,作為東華天帝的前導,是為前段。在東華天帝與南極天帝之間是樂隊和金童玉女二十九人,是為中段。在樂隊之後是南極天帝,其後是金童玉女、仙伯、力士等二十三人,最後是神將四人,是為後段。

圖中以道教故事為題材,描繪了八十七位列隊行進的神仙,純以線條表現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場景,畫面優美,筆墨靈動灑脫,宛若仙境,代表了唐代的白描技法的最高成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十七神仙卷
  • 現收藏地:徐悲鴻紀念館
  • 畫作類型:白描長卷
  • 創作年代:唐朝
  • 規    格:長292厘米寬30厘米
  • 作    者:吳道子
  • 材    質:絹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全景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全景
該畫以中段最佳,中段又以樂隊最精彩。樂隊由八人組成,分前、中、後三排。兩個彈琵琶者走在前排,中排三人中奏長鼓者居中間位置,後排三人中奏笙者居中間位置,這八個人的頭部被一個隱性的菱形穿連起來。鼓是用來掌握節奏並起指揮作用的,被安排在中心位置。兩個奏琵琶者,一個是斜抱另一個是橫抱,以求取變化。吹笛女回首與後面的吹蕭女相呼應,以求聯繫。八個奏樂女的髮型與頭飾各不相同,變化豐富,精緻而不繁項。八人的服裝變化不大,衣袖、裙褶、披中、彩帶都用長排線來表現,造成前行動勢和飄飄欲仙之感。衣服中沒有紋樣裝飾,裝飾物均在頭部,形成了衣服的流動長弧線與頭部短線條的對比,畫面的整體效果清秀而富麗。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吳道子生活的年代,正是唐代國勢強盛,經濟繁榮,文化藝術飛躍發展的時代。唐代的東西兩京—洛陽和長安,更是全國文化中心。畫家們上承閻立本、尉遲乙僧,群星璀璨,繪畫之盛,蔚為大觀。吳道子吸收民間和外來畫風,確立了新的民族風格,即世人所稱的“吳家樣”。與此同時,佛道內容經南北朝畫風的滲透融合,至唐代而發生了巨大變化,集中表現在吳道子筆下的釋道人物身上,便產生了宗教藝術與“吳家樣”的完美結合。《八十七神仙卷》正是在這種條件下誕生的。
唐開元年間,將軍裴旻居母喪,請吳道子畫鬼神於天宮寺,資母冥福。吳道子讓裴旻屏去喪服,用軍裝纏結,馳馬舞劍,激昂頓挫,雄傑奇偉,觀者數千百人,無不駭栗。而吳道子解衣磅礴,因用其氣以壯畫思,落筆風生,為天下奇觀。庖丁解牛,輪扁斲輪,皆以技進乎道;而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則草書入神,道子之於畫,也大概是這樣的吧!況且能夠使悍將屈尊,如此氣概,不是常人所能為的。

作者簡介

吳道子(約680—759年),唐代畫家。畫史尊稱畫聖。又名道玄。漢族,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約生於永隆一年(680) ,卒於乾元元年(758)前後。少孤貧,初為民間畫工,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歷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