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蓼(兩棲蓼)

兩棲蓼(兩棲蓼)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兩棲蓼(拉丁名:Polygonum amphibium L.),是雙子葉植物綱蓼科蓼屬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橫走。總狀花序呈穗狀,頂生或腋生。瘦果近圓形,雙凸鏡狀,黑色,有光澤,包於宿存花被內。花期7~8月,果期8-9月。兩棲蓼普遍分布於亞洲、歐洲和北美。生於湖泊邊緣的淺水中、溝邊及田邊濕地,海拔50-3700米。兩棲蓼的全草可用於痢疾和疔瘡。此外,兩棲蓼的葉大,花穗大,粉紅色花序惹人喜愛,是園林水景頗佳的觀賞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兩棲蓼
  • 拉丁學名:Polygonum amphibium L.
  • 別稱:扁蓄蓼、醋柳、胡水蓼、湖蓼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石竹亞綱
  • 蓼目
  • 蓼科
  • 亞科:蓼亞科
  • 蓼族
  • 蓼屬
  • :兩棲蓼
  • :蓼組
  • 命名來源:Sp. Pl. 361. 1753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長環境,綜合治理,主要價值,園林用途,藥用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橫走。生於水中者: 莖漂浮,無毛,節部生不定根。葉長圓形或橢圓形,浮於水面,長5-12厘米,寬2.5-4厘米,頂端鈍或微尖,基部近心形,兩面無毛,全緣,無緣毛;葉柄長0.5-3厘米,自托葉鞘近中部發出;托葉鞘筒狀,薄膜質,長1-1.5厘米,頂端截形,無緣毛;生於陸地者:莖直立,不分枝或自基部分枝,高40-60厘米,葉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14厘米,寬1.5-2厘米,頂端急尖,基部近圓形,兩面被短硬伏毛,全緣,具緣毛;葉柄3-5毫米,自托葉鞘中部發出;托葉鞘筒狀,膜質,長1.5-2厘米。疏生長硬毛,頂端截形,具短緣毛。
總狀花序呈穗狀,頂生或腋生,長2-4厘米,苞片寬漏斗狀;花被5深裂,淡紅色或白色花被片長橢圓形,長3-4毫米;雄蕊通常5, 比花被短;花柱2,比花被長,柱頭頭狀。
瘦果近圓形,雙凸鏡狀,直徑2.5-3毫米,黑色,有光澤,包於宿存花被內。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範圍

產於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華中和西南。分布於亞洲、歐洲和北美。

生長環境

生長於湖泊邊緣的淺水中、溝邊及田邊濕地,海拔50-3700米。

綜合治理

防除應採取農藝措施和化學除草相結合的方法。
(1)農藝措施主要有:一是建立地平溝暢、保水性好、灌溉自如的水稻生產環境;二是結合種子處理清除雜草的種子,並結合耕翻、整地,消滅土表的雜草種子;三是實行定期的水旱輪作,減少雜草的發生;四是提高播種的質量,一播全苗,以苗壓草。
(2)化學除草,多數地方採用一次性封殺,就是在播種(催芽)後1-3天內,畝用40%“直播青”可濕性粉劑60克,兌水40-50公斤,均勻噴霧,施藥時田板保持濕潤。3天后恢復正常灌水和田間管理。通過化除後,如果後期仍有一定量的雜草,可採取針對法進行補除。
如以稗草、千金子為主的田塊,在雜草3-5葉期,可用10%千金乳劑50毫升加水30公斤,用針對法進行莖葉噴霧。用藥前一天田間必須放乾水,藥後2天再恢復正常管理。
如以莎草、闊葉雜草為主的田塊,在播後30天左右,畝用10%水星可濕性粉劑20克加20%二甲四氯水劑150毫升混用,兌水30公斤針對法噴霧。水漿管理同上。
如田間各種雜草共生,可用48%苯達松水劑75-100毫升加20%二甲四氯水劑150毫升混用,採用針對法噴霧。

主要價值

園林用途

葉大,花穗大,粉紅色花序惹人喜愛,是園林水景頗佳的觀賞植物。

藥用價值

化學成分
兩棲蓼全草含扁蓄甙(avicularin),金絲桃甙(hyperoside),槲皮黃甙(quercimerimert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芸香甙(rutin)[1],酒石酸(tartaric acid),蘋果酸(malic acid),檸檬酸(citr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還含有13種胺基酸。
藥材基源
為蓼科植物兩棲蓼的全草。
採收儲藏
夏、秋間採收全草,洗淨,鮮用或晾乾。
性味
苦;性平。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主治浮腫、痢疾、尿血、潮熱、多汗、疔瘡、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