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書寫

兩地書寫

《兩地書寫(卷7)》為劉再復和女兒劉劍梅的通訊、對話、相互評說類文字的精選編集。《兩地書寫(卷7)》自作者自我放逐、旅居美國以後,與女兒劍梅關於人生與文學的筆談,便成為其海外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劉氏父女面對日益世俗化的時代,在家書中交流對歷史、對文學的反思,雖主談學問, 但側重在心靈,而非側重於知識,這與作者在海外“走向生命,不走向概念”的人生“大方向”是相通的。用金庸先生的話說,父女討論文學的話題,彼此之間沒有代溝,不像《傅雷家書》或曾國藩寫給兒子的書信般,用父親教訓後輩的口吻。去掉“父親相”和“女兒相”之後,父女二人像是以文會友的忘年交,又像是借筆談心的知音者,多有學術上的共鳴與心靈上的默契。這在當代文壇和學界似不多見,更顯難得。

基本介紹

  • 書名:兩地書寫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頁數:335頁
  • 開本:32
  • 作者:劉再復 劉劍梅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804447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兩地書寫(卷7)》是“劉再復散文精編”的第七卷:父女關於學術與人生的對話卷。分別收於“共鑒滄桑”、“共悟人間”兩輯的文章,為劉再復和大女兒劉劍梅的通訊、對話與相互評說的文字精選,主要選自《共悟人間》(香港天地圖書公司,二○○○年)、《大觀心得》(香港天地圖書公司,二○一○年)、《共悟紅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二○一○年),以及《亞洲周刊》的專欄。此次以“兩地書寫”為題,專收一集,以饗讀者。

作者簡介

劉再復,一九四一年出生於福建南安劉林鄉。一九六三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併到北京工作。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文學評論》主編。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科羅拉多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加拿大卑詩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台灣中央大學、東海大學等院校分別擔任過客座教授、講座教授、名譽教授與訪問學者。著有《性格組合論》、《魯迅美學思想論稿》、《文學的反思》、《放逐諸神》、《罪與文學》(合著)、《現代文學諸子論》、《傳統與中國人》(合著)、《共鑒“五四”》、《紅樓四書》、《李澤厚美學概論》、《劉再復散文詩合集》、《劉再復文論精選》、《人論二十五種》、《雙典批判》、《漂流手記》十卷等四十多部學術論著和散文集。作品已翻譯成英、日、韓、法、德等多種文字。

圖書目錄

第一輯 共鑒滄桑
二十世紀“柔與剛”的選擇
輕與重選擇的困境
香港大都市的隱喻
命運交織的香港
世俗之城與精神之城
世俗化喧囂中的孤寂思索
浮華都市的永恆動力
尋求生存的“第三空間”
“芝加哥學群”的精神取向
重新定義美國
牛仔驚醒之後
劫後美國文化的轉機
劫火重鑄英雄觀念
憂患中的人性呼喚
別在心理上先打垮自己
身體書寫的末世景象
兩種時髦:語狂和語障
主宰語言還是被語言主宰?
沒有靈魂的泡沫文化
歷史記憶的消費與提升
第二輯 共悟人間
論我所熱愛的那個世界
論《桃花扇》之外的生活
論精神之旅
論文化氣脈
論齊物之心
論生命場
論大器存於海底
論生中之死
論享受黎明
論父愛的形式
論母愛的悲劇性
論愛的困境
論嬰兒狀態
論安逸
論人性與佛性
論智者大忌
論不隔之境
論人生分期
論生命狀態決定一切
論靈魂的根柢
論快樂的巔峰
論貴族子弟的平常心
論性格的詩意
論拒絕世故
論慧根與善根
論受難情結
論思想的韌性
論外婆意蘊
論女性話語與漂流文學
論女性式寫作
論女子做學問
論天下襟懷
論審美眼睛
論漂流美學
論文化之鄉
論《紅樓夢》方式
論文學之尺
論張愛玲的局限
論寬容
論學術與生命的銜接
論傳記文學
論藝術革命
論文學信仰
附錄
我的第一部英文著作
青春共和國的領悟
有眼應識金字塔
金庸談《共悟人間》
關於文學與人生的對話
“悟”的境界
心的清靜
《思想者十八題》簡體版後記
作者後記
編者後記

文摘

牛仔驚醒之後
小梅:
讀了你的《劫後重新定義美國》,心裡很不好受。無論是你的年輕學生走上前線,還是阿拉伯孩子不敢上街,都使我難過。這幾天我在電視機前看著紐約世貿中心大樓受襲的情景,我的反應全是本能的,憤怒、震驚、困惑等等全屬本能。看到有些同胞在網站裡為空中強盜的殺人行為叫好,我同樣本能地感到憤怒、震驚與困惑,人類竟會在意識形態、宗教理念、民族私利中陷入這等迷狂。樸素的本能也許比高深的知識更接近真理。我愈來愈懷疑被知識所遮蔽的知識分子,愈來愈信任沒有知識的純真的孩子。
你說經受了這場浩劫之後美國將改變性格,重新定義自己。我想一定是這樣的。畢生難忘的巨大打擊,常常會逼迫一個民族或一個人醒悟過來。我曾說,被打斷了一條腿之後,對生活總會有所領悟。中國在一八九四年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全國才痛哭驚醒,並且進行深刻檢討。但是由於醒悟不是自然自發的,而是被逼出來的,因此便帶著被逼迫狀態的過激反應,最後導致二十世紀暴力革命道路的選擇。美國此次醒悟,不是睡醒,而是被打醒,它是否能不過激而保持理性,面臨考驗。
我到海外十二年,美國給我留下的總印象,是一個“牛仔”。牛仔年輕、天真、有力。美國是個幾乎沒有歷史的國家,因為年輕,就比較少世故,可是它又偏偏是世界上擁有最先進技術和最強大軍事力量的國家,因此常有過激行為,對此,我的文字中早有過批評。但是,此次世貿中心大樓被毀滅的那一瞬間,我突然發現自己很喜歡美國,恐怖分子的拳頭不僅打擊了美國,也打擊了我的身體與心脈。我說喜歡美國,很關鍵的是喜歡美國的牛仔似的天真,沒有紳士架子,沒有貴族的傲慢,沒有老種族的根深蒂固的圓滑與虛偽,也沒有知識分子的矯情,尤其讓我喜歡的是它的心胸與天空總是向著不同膚色的人種開放,幾乎沒有意識形態的防範,其他防範也很薄弱。這次被恐怖分子鑽入,正是防範不足的結果。通過慘烈的教訓,美國肯定會驚醒過來,進而成熟起來,“牛仔”可能要變成“衛士”或“戰士”。衛士可沒有天真,有的是懷疑的目光和各種警戒系統、防範系統。倘若美國人也像我們過去那樣,個個心中繃緊一根弦,那么,這個世界就乏味得多。你希望美國的定義永遠是自由、開放與包容,我還希望美國的定義永遠包含著天真與對人類的信賴,不要被恐怖野獸搞亂眼睛。地球上幸而有美國這個心靈指向自由的參照系存在,否則我們說不定會覺得野蠻與專制乃是天經地義。我們曾批評美國的當代文學太輕,一切都喜劇化。這回他們經受了一次大苦難,說不定會開始向悲劇靠近。這對文學是好事,對人類則未必。倘若不是有美國的喜劇生活參照系存在,說不定我們會認為一切受罪都是活該,牛棚與“焚書坑儒”也符合天道地道王道聖道。
美國蒙受如此巨大的打擊和恥辱,叫他們不報復是不可能的。恐怖分子如此放肆地踐踏人類的尊嚴,如果不給予懲罰便不足以守護人類生存的基本準則。但是,美國面對的敵人既是一群兇殘的、掌握現代技術的暴徒,又是一群不敢承擔責任的流氓。他們可以不顧一切,包括不顧毀掉千百萬人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而達到破壞的目的,而美國卻不能這樣,它必須護衛美國人民的日常生活秩序和顧全整個人類社會的日常生活秩序,它要想到無數無辜的個體生命,如果傷害太多無辜,越過正義的臨界點,自己就會染上對手的色彩。恐怖分子的炸彈不僅擁有殺傷人身的暴烈力量,而且帶有繁殖仇恨的細菌,如果不小心,就會把自己也變成善於仇恨的種族,在冤冤相報中與暴徒同歸於盡,甚至把自由與日常生活的安寧也作為代價。掌握復仇的分寸是極其困難的,當中包含著美國領導者的全部智慧。
你身處華盛頓,濃煙、彈片和瓦礫就在你身邊。以個人靈魂的生長需要而言,這種劫難教育,真是千載難逢。三百個消防員為救人赴湯蹈火,讓我們知道如何做人。而死難者亡靈的手臂一定會把你推出自我欣賞的小專業圈子,讓你的心胸更貼近真實的大地與生活,你的目光也一定能走進人間與人性的更深處。在大歷史事件的煙火照明之下,許多名字、概念、方式和爭端將會變小,包括你熟悉的許多名字,那些淺薄的狹隘民族主義者的巧言令色,自然就變得更小。我們不要接近他們,這種主義的細菌是不可以接近的,一接近就會落入瘋狂。
爸爸於香港
(原載《亞洲周刊》二○○一年十月一日至十月七日
選自《大觀心得》)
P39-41

後記

《兩地書寫》是再復和現在美國馬里蘭大學任教的大女兒劉劍梅的學術對話集,所收的都是兩人互相探討人生話題與交流學術心得的通信式文章。父女對話,主談學問,這種父女之間的獨特交往,在當代文壇和學界並不多見。我的印象中,除過之前的《傅雷家書》,它幾乎就是僅有的絕響。
在這些“兩地書寫”的文字之中,再復退隱了傳統的“父親”的身份,多是一位提攜新人的學術長者;而劍梅也減斂了傳統的女兒的角色,更像一位請益學問的學界後人。兩個人像是以文會友的忘年交,又像是藉助筆談交心的知音者。看得出來,父女之間在很多問題上,都有心靈上的默契與學術上的共鳴,許多問題的認識與看法也多有共識與呼應;但也約略可以看出,畢竟分屬兩代人的父女,在一些問題的觀察與觀感上,也各有視點的不同與見解的差異,從而又具有一種不同代際之間的交流、碰撞與互補的意味。
再復與小梅這對父女之間的這種學術對話、問題探討與文化交流,可以說雙方都從中各有所獲,甚至受益不小。再復由此延伸了自己的學術思考,刷新了自己的學術視野,劍梅由此訓練了自己的學術思維,豐厚了自己的知識庫存,而他們的讀者,也會從他們的精彩對話與智性對談中,得到另一種親情的浸染,或另一種學理的薰陶,這樣的“一箭三雕”的影響與奇效,可能為父女雙方都未曾料到。作為讀者的我們,真應該好好感謝他們。
白 燁
二○一二年三月十五日 於北京朝內

序言

這是“劉再復散文精編”的第七卷:父女關於學術與人生的對話卷。分別收於“共鑒滄桑”、“共悟人間”兩輯的文章,為劉再復和大女兒劉劍梅的通訊、對話與相互評說的文字精選,主要選自《共悟人間》(香港天地圖書公司,二○○○年)、《大觀心得》(香港天地圖書公司,二○一○年)、《共悟紅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二○一○年),以及《亞洲周刊》的專欄。此次以“兩地書寫”為題,專收一集,以饗讀者。
此書為中國內地首次出版,由白燁主持編纂,葉鴻基協助編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