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黯化

全球黯化

全球黯化是50年代出現的全球現象,地球表面的太陽光入射量逐漸降低,各地的降低幅度都不同,不過全球三十年(1960年-1990年)間的平均降低的幅度是減5%,即使自1990年以來,這一降低趨勢發生逆轉.有科學家認為,因為全球黯化的冷卻效應,所以我們低估了溫室效應的程度,換言之,全球暖化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可怕.NASA影像中可清楚看到飛機凝結尾及自然雲層.九一一襲擊事件之後三天,美國領空內所有的飛機全部都停飛,凝結尾暫時消失,結果這三天的日夜溫差有明顯的拉大現象,這個結果證明污染微粒具有冷卻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Dark of the world
  • 外文名:全球黯化
因果關係,影響,

因果關係

根據現代的共識,冷卻效應是大氣中的污染微粒所造成的:雲中的雨滴需要微粒才能形成,污染微粒比自然微粒還要微小,因此污染微粒使得雨滴數量多直徑小,因而改變雲層的光學性質,讓雲層變成巨大的反射鏡,反射更多的太陽光回外太空.
雲層吸收太陽輻射的陽光及地球表面散發的熱量,兩種現象的因果關係非常複雜,而且雲層對氣溫的影響程度因時間,地點,海拔而異.簡單的來說,日間雲層吸收日光,使得雲層以下的氣溫降低;但夜間雲層則吸收地面散發的熱量,因而降低了地球散熱的速率.
研究
日裔科學家Atsumu Ohmura的研究報導的可能是全球黯化效應,Stanhill和Moreshet1992年的研究確實報導此效應.
80年代末,以色列及荷蘭的研究者獨立地宣布,太陽光入射量好像減少,即使眾多資料證明全球氣溫確實越來越熱(請參考全球暖化).全球各地的黯化速率不等,但平均幅度是每十年減2–3%,有可能1990年代初發生趨勢的逆轉,就好像全球暖化變成全球"亮化".我們很難以進行精確測量的原因包括:較準儀器及涵蓋全球;可是我們如今相信,全球黯化效應確實存在.
此效應在大氣最上層不存在,日照量在那裡跟以前一樣,黯化效應只在最低層存在,所以主因一定是大氣的內部變化.
專家估計全球的平均為:
* 1958-85年間減了5.3%(Stanhill和Moreshet1992年的研究)
* 1964-93年,每十年減了2%(Gilgen等1998年的研究)
* -2000年,每十年減了2.7%(Stanhill和Cohen2001年的研究)
* 1961-1990年間減了4%(Liepert2002年的研究)
北半球中緯度出現最大的黯化幅度.
1990年代,科學家比對了馬爾地夫南/北群島的空氣污染差距,分析顯示,從印度往南吹的污染微粒,竟然使得太陽光入射量減少大約10%,這下跌幅度比科學家想像的大十倍,之前的預測是污染微粒可讓入射量減少0.5%-1%.1%/10% 的差異是因為微粒促成雲的形成:雲層反射陽光的效果很大.
氣候專家推理說,飛機的凝結尾與全球黯化有關,但我們很難以考驗此假設,因為飛機交通從來沒有中斷過,九一一襲擊事件後三天美國的民航班次幾乎全部停飛,這給科學家提供了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通過收集和整理全美各氣象台的數據,他們發現這三天間日夜溫差比平常大了攝氏1度,所以凝結尾對氣溫的影響力大概比我們想像的大很多,凝結尾日間降低溫度,夜間降低溫度.
趨勢逆轉
2005年,Wild等人和Pinker等人發現,自1990年以來發生黯化趨勢的逆轉,這逆轉的部分原因很可能是因為污染微粒控制技術,尤其在歐洲,這個解釋好像很合理.
自1990年代初,"基線地面輻射觀測網"(Baseline Surface Radiation Network/BSRN)開始觀測地面的日照量,最近的資料分析顯示,十年間地面的亮化幅度是4%,衛星觀測資料分析發現一樣的趨勢.

影響

全球黯化也許造成全球氣候形態的變化,氣候模擬顯示,北半球污染造成全球黯化可能降低了大西洋的溫度,間接導致1970-1980年代間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季風不形成以及伴著季風不形成的饑荒,不過不是每一個科學家都接受這個說法.
與全球暖化的關係
到目前為止,有些科學家認為,到某種程度全球暖化效應被全球黯化效應抵銷,因此排除全球黯化的主因將使得全球暖化更加劇烈,科學家如今正在調整對氣溫上升的預測,很多人認為,未來的上升幅度將會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嚴重。
全球黯化的影響在各地不等,大部分的地方因溫室氣體而暖化,但在污染來源下風的地方一般變得比較冷,二氧化硫排放物的影響力特別大.美國東邊的冷卻幅度比西邊的大,這有可能是東邊空氣污染比較嚴重的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