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美學與藝術

全球化的美學與藝術

《全球化的美學與藝術》特邀當代國際著名的十二位美學家和藝術批評家,以十二個精妙的課題,一同深描了當代藝術和美學在全球化當中的命運,並特別關注於當代中國美學與藝術的最新嬗變。

基本介紹

  • 書名:全球化的美學與藝術
  • 作者:阿萊斯·艾爾雅維茨 柯提斯·卡特(Curtis L.Carter)
  • 譯者:劉悅笛、許中雲
  • ISBN:9787220080401
  • 頁數:190頁 
  •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1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叢書名:美學·設計·藝術教育叢書
  • 正文語種:中文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全球化的美學與藝術》特邀當代國際著名的十二位美學家和藝術批評家,以十二個精妙的課題,一同深描了當代藝術和美學在全球化當中的命運,並特別關注於當代中國美學與藝術的最新嬗變。閱讀此書,可以直接將您帶到當代藝術和美學的前沿地帶,極富當代氣息和衝擊力量。《全球化的美學與藝術》主編阿萊斯.艾爾雅維茨為國際美學協會前主席。當代國際藝術界“風起雲湧”,當代世界美學界也是“風雲變幻”,這都是“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後果。

編輯推薦

《全球化的美學與藝術》由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阿萊斯·艾爾雅維茨,斯洛維尼亞科學及藝術研究院科研中心哲學所學術所長,盧布爾雅那大學美學教授,普力摩斯卡大學人文學院文化研究系主任。他曾是斯洛維尼亞美學學會的首任會長(1984-1999),國際美學協會會長(1998-2001)。他的著作包括《美學、藝術與意識形態》(1983)、《美學與認識論》(1984)、《意識形態與現代主義藝術》(1988和1991)、《20世紀80年代的斯洛維尼亞文化藝術》(合著,1991)、《美學與批評理論》(1995)、《圖像時代》(1996和2002)、《後現代主義與後社會主義狀態》2003)、《愛在最後一瞥:前衛、美學與藝術終結》(2004)。
柯提斯·卡特(Curtis L.Carter),美國密爾沃基哈蓋蒂藝術博物館館長、密爾沃基馬凱特大學哲學系美學教授。2001至2004年擔任國際美學協會秘書長,1995年至今任美國美學學會財務主管。他的著述包括關於黑格爾與納爾遜·古德曼美學、舞蹈、雕塑與公共藝術、觀念藝術、文化霸權等方面的論述。近期出版的著述包括眾多的展覽畫冊以及為《舞蹈百科全書》、《美學與藝術評論》雜誌、《藝術研究》、《哲學研究》、《美學年鑑》以及《第15屆國際美學會議論文選》所撰寫的文章。他是國際會議上活躍的發言者,最近還為哈蓋蒂博物館、哥倫比亞大學與哈佛大學策劃了“讓·弗特里埃作品展”。他目前的工作計畫還包括在華盛頓的萊斯·阿斯平中心為政府策劃的“民主社會的藝術”,該項目為美國國會培養國家藝術政策方面的人才。

目錄

■譯者導言 當代中國藝術:從“去中國性”到“再中國性” 劉悅笛 許中雲
一、四個藝術時期:從“現實主義”到“後現代藝術”(1978-200)
二、妖魔化的來源:從政治到市場“意識形態”
三、三種文化符號:“民俗”、“政治”和“商業”圖像
四、藝術家與創作空間:立法者與闡釋者,公域與私域
五、雙重標準:“本根的創造性”與“意義的複合性”
六、走向“新中國性”:中國藝術並不僅僅為了中國
■全球化與美學,或作為全球化的美學
阿萊斯·艾爾雅維茨
■觀念藝術:全球藝術的基礎,還是藝術的終結?
柯提斯·卡特
觀念藝術的一般原則
作為西方觀念藝術工具的語言
觀念藝術在中國
對全球觀念藝術的展望
■走向規範性而非文化理論:全球消費主義時代的美學保羅·克勞瑟
導言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結論
■在場與通道:當代亞洲藝術中的可能性條件
派屈克·D.弗洛里斯
批判的話語
策展的視角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美學高建平
一、“美學在中國”的不同形態
二、美學的普世性與個別性之爭
三、一般與特殊觀念及其在對話中形成的不同美學間的張力關係
四、建立現代中國美學的思路
■從烏托邦的承諾到異托邦的不確定性,空間與場域——全球化時代審美體驗的可能性
彼得·喬治
在普世主義與文化多元主義之間
博物館、文化遺產、索還
歐洲中心主義的歷史化
空間、場域、非場域、全球流散
■誰的全球化?愛德華·露西?史密斯
■異己-自己/自己-異己:全球化與文化差異哥拉多·墨斯凱拉
■美學與全球化挑戰海因茨·佩茨沃德
■“藝術界”與常識:全球化與歷史的形成佐佐木健一
0.誰決定什麼是藝術?
1.《布樂利盒子》與“藝術界”
2.“常識版”的藝術史
3.從常識的角度看《噴泉》及《布樂利盒子》
4.全球化與藝術史
■當今藝術具有何種美學意義?——論阿多諾《美學理論》的現實性
哈希達·布巴克?特里基
■在全球化時代重新思考身份認同問題——跨文化視角沃爾夫岡·韋爾施
Ⅰ.跨文化視角的身份認同
Ⅱ.亞洲美學中民族主義觀念的當前復興
Ⅲ.日本的身份認同:跨文化是理所當然的
■作者簡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