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氧化焙燒

全氧化焙燒

全氧化焙燒,又稱“死焙燒”,目的是除去精礦中的硫、砷、銻等雜質。因為此過程為放熱反應,所以一般不需要另加燃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氧化焙燒
  • 外文名:Total oxidation roasting
  • 學科:冶金工程
  • 領域:冶煉
  • 別稱:死焙燒
  • 目的:除去精礦中的硫、砷、銻等雜質
簡介,全氧化焙燒爐結構,烘爐、開爐與停爐操作,技術條件控制,

簡介

全氧化焙燒(“死焙燒”),分別脫除精礦中部分或全部的硫,同時除去部分砷、銻等易揮發的雜質。此過程為放熱反應,通常不需另加燃料。造鋶熔煉一般採用半氧化焙燒,以保持形成冰銅時所需硫量;還原熔煉採用全氧化焙燒;此外,硫化銅精礦濕法冶金中的焙燒,是把銅轉化為可溶性硫酸鹽,稱硫酸化焙燒。焙燒用的流態化焙燒爐(沸騰爐)。

全氧化焙燒爐結構

沸騰焙燒爐的爐床面積為36米2,爐體呈圓形,由12毫米厚的鋼板焊接構成,內築粘土耐火磚,上部厚345毫米,下部厚460毫米;爐頂為厚300毫米的拱磚;爐子前方有面積為1米2的前室,以供加料用;排料口高800-1000毫米。空氣分布板為厚16毫米的銅板製成,其上鑽有1115個圓孔(包括前室的30個),以安裝風帽。風帽為側孔式,用耐熱鑄鐵製成。
在風帽之間填有250毫米厚的耐熱混凝土。沸騰爐四周裝有水套10塊,其面積約13米2,用以排除沸騰層的餘熱;沸騰層上部毅有四個重油噴嘴,以備開爐時預熱用。爐拱下方後側牆上還設有爐氣口兩個。
爐拱高與跨度之比為0.095,爐膛體積與底面積之比為6.72,風口面積與爐底面積之比為0.7%,沸騰爐水套面積與爐床面積之比為36.1%,爐子上部道徑與沸騰層直徑之比為1.34。

烘爐、開爐與停爐操作

每台新爐或重砌的爐子,均必須經過烘爐。烘爐系用木柴(也可用木炭或焦炭與煤)分堆於爐內,並按烘爐曲線徐徐升溫,經72小時後,熄火冷卻,並取出灰燼清理風帽孔即可。
開爐操作可分為三個階段:
1.鋪底料以便形成初始的沸騰層。底料可用河沙或經過死燒的焙砂,應嚴格按制其粒度,使其完全通過16網目。每次須在爐內鋪底料30-40噸,使固定層高700-800毫米;
2.冷沸騰試驗:即鼓入20000-25000(標米3/小時)風量,使底料在常溫下沸騰,以觀察爐內流動情況是否良好。如停風后料面平整,就意味著爐內沸騰良好,冷試順利完成。否則必須用人工或壓縮空氣將堆積處挖松搗平,然後再鼓風,直到完全平整為止;
3.預熱升溫:採用重油升溫。重油經過裝在沸騰層上方的四個蘇霍夫油嘴噴入爐內,油壓一般在2(公斤/厘米2)以上,靠火焰灼熱底料。為使底料受熱均勻,升溫速度加快,須進行簡斷鼓風、翻料,每次約3分鐘。當整個底料溫度達到精礦的著火溫度(450-500℃)時,即可正式鼓風進料。但採用這種辦法升溫時,升溫時間太長(達32-34小時),耗油量較多,每爐每次豹消耗重油15噸。改變了升溫辦法,即在底料內摻入4噸生精礦,使底料平均含硫達8%;當沸騰層溫度達到310℃時,開始鼓風進料,三個油嘴繼續噴油燃燒,待沸騰層溫度達480℃時關閉。實踐證明,採用這種快速升溫操作,預熱升溫時間精短了一半(15小時),重油消耗降低到5(噸/每爐次)左右。在整個升溫過程中未發現任何不良現象。
停爐可分為暫時停爐及長時簡停爐兩種。前者系因某種原因需暫停爐幾小時或幾十小時。後者系長時間使爐子停止生產。暫時停爐時,先將護溫(沸騰層)降至750-780℃,然後停爐(停料停風)保溫,並相應的減小水套的循環水量,這樣可使固定層溫度在35-40小時內不低於500℃(即平均每小時降溫6-7℃),當降到500℃時,進行鼓風加精礦提溫,待溫度升到750℃時再停下來。如此重複操作可達很長時固。長時簡停爐時,就中間不進行提溫,待降到常溫後,打開工作門清理(一般需自冷一百餘小時)。如果急需清理爐內,則可採用鼓風冷卻方法,即停止加料,不停止鼓風。讓空氣吹冷層中的護料,幾小時後,即可降到室溫。

技術條件控制

採用過各種不同的溫度,風量(直線速度)和含硫不等的原料進行生產,同時,還成功地處理過含鋅高達15-20%的精礦。根據熱平衡計算硯有熱交換設備只能滿足能力為1.06-1.12(噸硫/米2.日)的需要,如繼續提高處理量,則大量餘熱無法排除,勢必造成沸騰層溫度升高,同時,在未加強冷卻措施之前,很大一部分餘熱有賴於爐氣帶走,使得所採用的過量空氣係數較大(達1.9);但為保證有一定的直線速度,此過量空氣又無法減少,因而也難於將產品中的殘硫提高。採取向沸騰層中伸入大量蛇形管冷卻器,以攜出大量餘熱,達到提高床能力,降低過量空氣的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