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行箏

內行箏

內行箏是一個後來產生的名詞,古箏在歷史上屬於小眾樂器,那時的古箏都是供專業人士演奏所用,很多還是演奏者親手製作。20世紀80年代之後,逐漸興起了古箏學習的熱潮,市場需求增加,能辨識古箏音色的習箏者卻沒有相應增加,大批劣質古箏湧入市場,多依靠精美的造型或炒作生存,被業內人士稱為“外行箏”。相應地,那些主要供專業演奏或練習所用,充分保證音質要求,並不斷研究探索專業技術的古箏被稱為“內行箏”。

歷史變革,製作過程,古箏辨別,相關概念,市場狀況,業內願景,

歷史變革

古箏製作與古箏演奏大體相同,有專業者,有業餘者,要到專業級別肯定需付出頭懸樑錐刺股的艱辛,不但要刻苦鑽研,還要具有天賦,求名師學藝,或能青出於蘭。所以,真正能達到專業級別的鳳毛麟角,內行箏就是經過無數次失敗,無數次創新,多少代人對音色執著追求,承載著前輩們辛勤的成果,傳承者自己天賦發展的結晶。
內行箏

製作過程

製作內行箏的人以研究音質為主,注意力是在古箏面板的挑選,琴弦的製作,箏碼的改良上,每個進步對他們來說都是莫大的喜悅,這些人一般都有專業研究聲學的師傅,同時還得有自己的天賦,比如“箏父”徐振高老先生,在60年代便為當代古箏的規範化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他的貢獻無疑是需要被歷史銘記的;上海民樂一廠的技術總監李素芳,師承徐振高,後來便擔起了整個敦煌古箏鑑定的重任;又如如制箏名師唐正君,是徐振高老師最小一個徒弟,17歲入上海民樂一廠,在製作方面具備鬼才的天賦,所做古箏音色出神入化,全國古箏大賽累獲大獎,同時得到著名演奏家王中山,著名古箏教育家李萌、林玲等人的認可,還有很多製作內行箏的人,他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讓聲音更加美好,因為聲學的探討永無止境,此處不一一列舉。但對於外觀的設計他們就有些外行,所以會顯得單調,或者交給設計師、家具師進行設計,由木工和油漆工來研究並製作。

古箏辨別

內行古箏就是以音的好壞來衡量,什麼是音色,什麼又是音質?音色就像大家說話,每個人的發聲都各不相同,一聽就能分辨出是誰,所以每個品牌古箏都有自己的音色。每個人說話都有音色,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播音員,需要達到某種音質,而後音色才有意義,這就是內行箏的起步點,內行箏所追求的是音的平衡度、靈敏度(顆粒感)、爆發力(通透感)。平衡度能讓彈奏隨意順暢,靈敏度,根據琴弦間的清靈程度任意發揮所產生出猶如鈴鐺般的美妙音色,爆發力是在彈奏大曲目時發揮能夠得心應手(俗稱是稱的住不能散架)的必備條件。

相關概念

外行箏:外行箏就是不以音質為產品重點,主要依賴另一個行業的設計,比如今天又設計出一款新式、新款古箏,今天又招到幾個優秀的油漆工,古箏外觀的雕刻漆藝,與款型的設計實在漂亮。這個群體的確為中國古箏文化增添了很多生機,硬生生地把另外一個領域的文化搬到了古箏上,讓廣大業餘愛好者能擁有美麗漂亮的古箏,更給內行箏很多啟發,不至於一直那么老土,筆者真誠地認為他們對民族古箏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市場狀況

古箏學習的熱潮帶來的是古箏市場的繁榮,外行箏隨之滋生並不斷變化,更多的愛好者不懂音色,便只有看外觀,一時之間大小制箏廠家雨後春筍般湧現。外行箏美麗漂亮能賣上好價錢,內行古箏只在專業領域流通,還在規規矩矩研究著音色。
這裡有一個數據的變化:當年古箏剛發展,尚未形成產業時,內行箏占全國古箏的100%或者90%以上;後來外行箏在市場的催促下越來越多,可真正研究音學的人才越來越少,內行箏也不可能一下子增產,因為這不是一個可以批量化擴大規模的產業,所以內行箏在今天只占到全國古箏的5%,也就是說,年總產量50萬台,2.5萬台是內行箏,達到70萬台時有可能只占3%了。

業內願景

外行箏想將工藝做好不容易,想將聲音做好更不容易,但必須不斷努力;內行箏在保持原有的音色根本時,希望能有大批設計者和能工巧匠相互欣賞,並圍繞它來為民族古箏文化貢獻一腔熱血。值得欣慰的是,現在已經有很多文人墨客和高級木工技師等多方位人才將自己的才華潑墨在中華古箏文化上了。期待內行箏能傳承中華幾千年的文明,使其更加絢麗,願古箏文化健康地發揚光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