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道情

內蒙道情

內蒙道情是一種傳統戲曲劇種。發源地在內蒙古涼城縣雙山村,也稱雙山道情,最初出現在清朝末年,至今有一百多年歷史,比山西的右玉道情(2006年10月,右玉道情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要早。說起內蒙道情,晉蒙邊界的老百姓幾乎是家喻戶曉,在當地及周邊省、區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受老百姓歡迎。在60年代,內蒙道情曾代表烏蘭察布盟到自治區烏蘭恰特大劇院匯演,演員受到烏蘭夫主席的親切接見,並給內蒙雙山道情以高度讚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蒙道情
  • 發源地:內蒙古涼城縣雙山村
  • 又稱:雙山道情
  • 最早時代:清朝末年
  • 歷史地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道情,內蒙道情,基本特徵和概況,演藝特徵,藝人與藝班,曲目,現狀,

道情

源於唐代道教在道觀內所唱的經韻,為詩讚體。宋代後吸收詞牌、曲牌,衍變為在民間布道時演唱的新經韻,又稱道歌。當前流行的道情主要有:山西的臨縣道情、右玉道情,陝西的陝北道情,河南的太康道情,內蒙古的雙山道情。大家耳熟能詳的道情大概就是那首《翻身道情》:“太陽一出來哎嗨哎嗨呀,嗨呀、嗨呀、嗨呀,嗨、嗨、嗨――滿山――紅哎哎嗨哎嗨嗨喲――”

內蒙道情

發源地在內蒙古涼城縣雙山村至今有一百多年歷史,比山西的右玉道情(2006年10月,右玉道情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要早。說起內蒙道情,晉蒙邊界的老百姓幾乎是家喻戶曉,在當地及周邊省、區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受老百姓歡迎。在60年代,內蒙道情曾代表烏蘭察布盟到自治區烏蘭恰特大劇院匯演,演員受到烏蘭夫主席的親切接見,並給內蒙雙山道情以高度讚揚。
近年來,隨著大眾傳媒的普及,雙山道情演出市場受到極大衝擊,演員隊伍老化,人員逐漸流失,傳承人員匱乏,致使雙山道情面臨消逝危機。作為一個為地方文藝作出相當貢獻的劇種,老演員和當地民眾迫切希望內蒙道情後繼有人,以保護這一失傳的地方文化。

基本特徵和概況

演藝特徵

道情陣容道情,從藝術形式上講,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說唱道情,屬於民間曲種,另一類則是由說道情發展而來的戲曲道情。內蒙道情屬於戲曲道情,其音律豐富,有十三種套曲和七十二種曲調,其唱腔為聯曲體。它是利用諸宮調的曲子互相聯綴起來,組成有層次的大型唱段。每種套曲又有“正、反、平、苦、搶、緊”六種不同的曲子,唱腔根據需要臨時組合,有“正耍孩兒”、“反耍孩兒”、“平耍孩兒”、“苦耍孩兒”、“搶耍孩兒”、“緊要孩兒”六個曲子。這“正、反、平、苦、搶、緊”各有不同內容:“正”表示用正調演唱,一般用正調演唱的曲調為“商”字調;“反”表示用反調演唱,一般用反調演唱的曲調為“徽”字調;“平”表示一般正常的情緒,“苦”表示愁苦、淒涼的情緒,二者皆用正調演唱;“緊”表示唱腔結構緊湊,“搶”表示唱腔結構喜悅、輕快、類似“搶”一般地速度。還有以唱詞字數命名的“七字韻”“十字韻”以及“搶尾巴搶十字”、“平十字”、“苦路調”、“活路調”“高調”、“滾壁”、“界板”、“反界板”、“大起板”、“小起板”等等,及“耍醜”(丑角)特有的“快板”。
內蒙道情
還有以唱詞字數命名的七字韻、十字韻、搶尾巴、搶十字、平十字以及苦路調、活路調、高調、滾壁、界板、反界板、大起板、小起板等等。音樂伴奏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的主要樂器有笛子、二胡、板胡、底胡,揚琴等,武場的主要樂器有鼓、板、馬鑼、大鑼、小鑼、大釵、小釵、梆子等。形成活潑、歡快熱烈的氣氛,以它淳樸、清新的音樂特色和奪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獲得了人們的喜愛演員根據演出節目不同,需30--50人不等。

藝人與藝班

內蒙道情劇團在這一百多年裡,已經相傳了六、七代。最早的師傅是李舉(肉舉),和山西右玉道情的師傅孟占明是師兄弟,他們的師傅是山陰的何全茂,當時李舉(肉舉)師傅來雙山村,教的最早的徒弟大部分已經去世了,演員最多時達到90多人,經過發展延續,現在的演員已經是第六代了,人數有40多人。
當時的台柱子有:丁英娃、任寶和、高忠根、丁萬和、丁富堂、高交臍、張存孩、趙三、吳老虎、何錢還、張老旦、曲春師、高倫等,當時受封建思想的影響,道情劇團里只有男演員。第二代以培養女演員為主有:丁潤枝、丁二女、張香蘭、賈連仙。第三代有:曲存後、曲福後、曲所住、高二愛、王凡枝、安福和、吳美珍等。第四代有:曲三萬、李根和、李喜蘭、曹改花、丁潤娃、丁關全、李福娃等。第五批有:丁旺旺、趙凡愛、王容梅、王青蓮、何愛枝、李三三等。到現在有趙利利、丁瑞芬、曲轉鵝、張芸芸、丁海芸等等。
音樂伴奏文場有:丁英奎、李永和、郭福柱、趙富子、趙大奎、丁秀文等;武場有:何盆扣、李金金、吳二娃、吳立軍、柴福虎、張日明、丁滿貴等。還有“大衣箱”的:袁和等等都為雙山道情做出了很多很多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後,《雙山道情》在涼城縣裡、盟里、省里都匯演過,文化廳應該有過記載,如果不是因為選準的道情演員發生了某種原因,差一點就去了北京,這也是雙山道情的最大遺憾!

曲目

內蒙雙山道情可以演出的曲目非常多,主要有:傳統戲《化金釵》、《打經堂》、《劉全進瓜》、《五龍台》、《小桃研磨》、《摸牌》、《李逵搬母》、《李大開店》、《劈棺》、《八卦》、《殺狗》、《蘆花》、《拉老漢兒》、《二女游花園》、《薛剛反唐》、《大破曹家莊》、《賣油郎獨戰花愧》、《吳燕能打道》和《二小打瓦罐》;新編的現代戲有《馬頭山》等。大部分劇目內容都以懲惡揚善、教育世人為主。戲內角色主要以人、鬼、神組成,充滿神奇色彩,讓人回味無窮。

現狀

(一)演出市場受到嚴重衝擊。當前,由於受大眾傳媒的普及、非演出團體和個人組台演出等影響,再加上雙山道情面貌陳舊,缺乏創新,時代感不強,雙山道情也與其他地方戲曲一樣,場場爆滿、掌聲如雷的輝煌一去不回,演出市場逐漸萎縮。
(二)演出人員大量流失。由於劇團經濟狀況拮据,演出人員工資很難保證,不少演職人員難安其業,很多人另謀出路。
(三)演出設備陳舊老化。從實地調查中發現劇團基礎設施和設備配置普遍較差,音響、燈光、樂器等設備長年流動演出消耗較大,卻得不到及時添置和更新,演出質量大打折扣。
(四)劇種面臨失傳危險。老演員現在年齡大的有80多歲,年輕演員由於外出打工、出娉等原因,出現了演員“青黃不接”的危險局面。同時,許多劇本、道具常年閒置,劇目和曲牌也只有少數整理、編印出來,相當一部分或存放於老藝人的箱子裡被蟲蛀,或存於老藝人的記憶中,或流散在外,無法妥善保護。如果後繼無人,雙山道情這一地方優秀劇種即將失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