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阿拉善盟行政公署

內蒙古阿拉善盟行政公署

內蒙古阿拉善盟行政公署: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恢復內蒙古自治區1969年7月以前的行政區劃,甘肅省所轄的額濟納旗阿拉善右旗寧夏回族自治區所轄的阿拉善左旗,從1979年7月1日重新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同年11月,國務院批准內蒙古自治區關於設立阿拉善盟的報告。11月28日,阿拉善盟籌備小組成立,根據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決定,12月1日開始辦公,籌備建盟。1980年4月1日,阿拉善盟行政公署作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開始履行行政職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阿拉善盟
  • 外文名稱:Alxa League
  • 別名:阿盟
  • 行政區類別:盟(地級市級別)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下轄地區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 
  • 政府駐地:巴彥浩特鎮
  • 電話區號:0483
  • 郵政區碼:750306
  • 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西部
  • 面積:27萬平方公里
  • 人口:18萬(2004年)
歷史沿革,機構設定,政務紀要,歷任盟長,

歷史沿革

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恢復內蒙古自治區1969年7月以前的行政區劃,甘肅省所轄的額濟納旗和阿拉善右旗、寧夏回族自治區所轄的阿拉善左旗,從1979年7月1日重新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同年11月,國務院批准內蒙古自治區關於設立阿拉善盟的報告。11月28日,阿拉善盟籌備小組成立,根據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決定,12月1日開始辦公,籌備建盟。1980年4月1日,阿拉善盟行政公署作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開始履行行政職能。阿拉善盟行政公署下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人民政府、吉蘭泰鹽場和雅布賴鹽場。盟行政公署駐地巴彥浩特鎮。

機構設定

阿拉善盟行政公署組建後,根據全盟行政管理工作和事業發展的需要,逐步建立健全盟直屬委、辦、處、局機構。1983年,根據機構改革要求,對行署工作機構進行調整。機構改革後,行政公署下設辦公室、計畫委員會、統計處、勞動人事處、民政處、物價工商處、財政處、科學技術處、審計處、內外貿易處、文化體育處、教育處、畜牧處、衛生處、工業交通處、水利處、林業治沙處、公安處、司法處、稅務處、廣播電視處、氣象處、地震處、民族宗教事務局、郵電局、中國人民銀行阿拉善盟分行、供銷社、對外貿易處、監察局、城鄉建設土地管理處、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安全處。到1992年,阿拉善盟行政公署設定正處級行政職能機構23個,處級、準處級和科級事業機構30個,企業單位7個,系統管理單位12個。
1995年,按照轉變職能、精幹機構、精減人員,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的精神,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工作機構作了較大幅度的調整,調整後的機構有行政公署辦公室、計畫局、經濟貿易局、統計局、人事勞動局、財政局、民政局、物價工商局、科學技術局、審計局、監察局、公安局、司法局、國家安全局、農牧局、鄉鎮企業局、林業治沙局、水利局、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局、交通局、教育體育局、文化廣播電視局、衛生局、計畫生育局、民族宗教事務局、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

政務紀要

(一)“六五”計畫時期
阿拉善盟行政公署成立之初,恰逢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六五”計畫開始實施階段。盟行政公署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調整、改革、整頓、提高”和自治區人民政府提出的“以牧為主,農牧結合,因地制宜,各有側重,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方針,對內搞活,對外開放,以“人抓教育、畜抓草、工業抓鹽煤硝”為施政工作重點,切實加強經濟建設。建盟初期,加強行政機構建設,逐步建立健全了盟直屬機構和3個旗的領導班子和行政事業機構。1983年,按照國家機構改革和幹部“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的要求,全盟各級行政事業機構進行了撤併,對領導班子作了必要的調整。
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制定、頒布實施《阿拉善盟草原保護布告》等一系列規範性檔案,制訂了工作規則,加強機關建設,督促、檢查、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執行情況。
在牧區工作中,全面推行“草畜雙承包”,全盟所有嘎查和牧戶全部發放了草原所有證和使用證。以飛播林草、人工種草、滅除草原“三害”為主的草原建設步伐加快,年建設養畜投資1741.2萬元,累計飛播林草23.85萬畝。人工種草5.2萬畝,圍建草庫倫693處81.21萬畝。頒布了阿拉善雙峰駝企業標準,加強駱駝、白絨山羊、灘羊、沙毛山羊選育工作,培育出了阿拉善雙峰駝和阿拉善型白絨山羊兩大優良畜種,並向十幾個省市選送大批種公畜。牲畜疫病防治工作常抓不懈,推廣科學養畜。調整牧區產業結構,發展蘇木鎮企業,“六五”計畫期末,鄉鎮企業開始興起,有了長足的發展。
在工業生產中,以吉蘭泰、雅布賴鹽場為全盟工業的骨幹力量,狠抓企業整頓,提高管理水平,完成了企業整頓任務。重點進行城鎮經濟體制改革,大中型企業試行廠長負責制,小型國營企業和二輕集體企業改、租、轉,企業內部完善了責、權、利統一的經營承包負責制,1985年,全盟97%的國營企業實現經營承包責任制。螢石、硫化鹼、無煙煤等工業產品出口外銷數量增加。設備更新改造和新產品開發步伐加快,全盟用於企業技術改造的資金達1924.2萬元。
1985年末,圓滿完成了“六五”計畫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工農業總產值達19873萬元,比1980年增長93.8%,年遞增率為12.17%;牲畜總頭數141萬頭只,農牧業總產值4012萬元,工業總產值1.23億元,5年中分別平均遞增5.6%和15.39%;主要工業產品原煤產量增至100萬噸,無煙煤成為自治區重點出口創匯產品;原鹽年產量53.3萬噸。全盟公路貨運和客運量比1980年分別增長55.92%和301.22%。巴彥浩特地區電話線路全面改造,實現通訊自動化,郵電業務總量105萬元,比1980年增長131.2%。5年中,全盟全民所有制單位新增固定資產投資總額9795萬元,建成投產5萬噸精鹽和出口煤加工等生產項目。商業貿易購銷兩旺,全盟商飲服務網點增至2225個,全年完成社會商品零售總額9358萬元;外貿收購總額1600萬元,是1980年的7倍。財政收入5225萬元,比1980年增長81%。教育、文化、科研、衛生和城市公用事業建設投資額占基本建設總投資額的49%,中國小入學、鞏固、普及率分別達90.2%、98.8%和90.3%,成人教育累計合格率60.3%;完成科技項目105項,其中1項獲自治區獎;全盟運動員在自治區比賽中獲冠軍13項、亞軍7項,民眾性體育活動得到普及;三級衛生醫療保健網路初步形成;建成廣播電視台,轉播、差轉台23座,微波線路758公里,電視廣播覆蓋率分別達60%和90%;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農牧民人均年純收入475元,城鎮職工年人均收入700元,城鄉居民儲蓄總額達5741萬元。
(二)“七五”計畫時期
“七五”計畫時期,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堅持改革開放,全面落實“林牧為主,多種經營”的經濟建設方針,制定並開始實施《1987~2000年阿拉善盟經濟發展戰略》,提出“強牧興工”和“資源轉換”戰略,重點突破,穩中求快地發展畜牧業、能源、原材料工業、水利、電力、交通和科技教育事業;發展壯大地方經濟,全面推動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集中力量開發建設了一批重點工程,吉蘭泰鹼廠、孿井灘揚黃灌溉和太西煤洗煤廠等重點工程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同時,對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及改建擴建工作,為全盟經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繼續深化牧區經濟改革,在穩定完善草畜雙承包的同時,加強抗災保畜,增加牧業投入,推動牧業生產和建設養畜的發展。集中開發了漫水灘、老崖灘等飼料基地。1986年,阿拉善盟面臨百年不遇的大旱,受災面積大,持續時間長,旱、蟲、風、雪災並行。1987年,受災面積占全盟總面積的87.5%。盟行政公署制定“保重點、抓貯備、多處理”措施,確保畜牧業生產的穩定。1986~1989年,投入抗旱資金4544萬元,減輕了因災造成的損失。到1990年6月末,全盟牲畜總頭數增至177.3萬頭只,糧食總產量達2985.7萬公斤。“七五”計畫期間,營造防風固沙林16.6萬畝,新增“三北防護林工程”封育面積66.1萬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無發生草原森林火災。不間斷地進行圍欄封育、飛播林草、滅除草原“三害”等草原建設工作,僅1989年新建草庫倫6.2萬畝,飛播林草14.7萬畝,草原灌溉72.2萬畝,消滅鼠、蟲害和毒草面積分別達68.7萬畝、20.9萬畝和75萬畝。科技興農興牧開端良好,農牧業適用技術推廣初見成效,優良品種、模式栽培、地膜覆蓋等套用技術得到推廣。
城市經濟改革中,繼續對原改革措施進行鞏固、補充和完善,並結合盟情制定推行《關於深入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的實施意見》、《關於加速發展蘇木鎮企業的決定》和《關於深化城鎮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等決策,吸引盟內外科技人員和鼓勵國家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創辦開發性事業和向基層流動。簡政放權,理順企業黨、政、工之間的關係。發展橫向經濟聯合,以鹽、煤生產為重點協調工業交通生產,帶動企業發展;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雙增雙節,確保財政收支平衡。制定嚴格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等八項主要措施,壓縮需求,調整結構,改善供給,整頓秩序,壓縮滯銷產品生產,推銷積壓產品,保持了全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勢頭。1987年底,全盟實行承包經營的國營商業中,大部分門市點實行“包、租、轉”,促進了商貿企業的健康發展。
5年中,阿拉善盟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和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4.53%、5.25%和6.67%,分別是1980年的1.31、1.32和1.26倍。工業、農牧業總產值分別年均增長7.9%和2.21%。5年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1億元,比“六五”計畫時期增長76.25%。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得到改善,運力增強,運量增加;郵電業務總量年均增長22.12%。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供應充足,5年中累計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7.28億元,同比增長93.01%,年均增長14.06%。財政收入年均增長幅度13.05%,5年累計收入3.68億元;1990年,居民存款餘額3.17億元,年均增長20.42%;保險種類增至13種,承保金額3.56億元。5年中,全盟完成科技成果89項,其中國家發明獎1項、部級進步獎1項、省區級科技進步獎7項、盟級獎60項,科技成果和科研經費分別比“六五”計畫時期增長28.99%和41.26%。中國小教育實現“一無兩有”和“兩主一公”,全盟提前跨入普及初等教育的行例;民族教育得到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比重提高。文化、衛生和體育事業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1990年,農牧民年人均純收入921元,是1985年的1.94倍,城鎮居民年人均生活費收入1060元,比1985年增長80.89%。
(三)“八五”計畫時期
“八五”計畫時期,阿拉善盟進入全面實施《阿拉善盟經濟發展戰略》的新時期。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新認識盟情,進一步調整《戰略》發展目標,提出“強牧興工、資源轉換、調整布局、最佳化結構”的經濟發展16字方針。
加大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建成年產20萬噸純鹼的吉蘭泰純鹼廠、孿井灘17萬畝揚黃灌溉主體工程、古拉本2號井、年入洗能力30萬噸洗煤廠和年產6萬平方米的花崗岩板材廠;實施了吉蘭泰鹽場、雅布賴鹽場總體改造和查漢池鹽場擴建工程;建成巴彥浩特二水源供水工程;完成額濟納旗電廠增容擴建工程;烏(達)——巴(彥浩特)110千伏輸變電工程開工建設;烏達——巴彥浩特公路全線貫通,巴彥浩特——通古淖爾、孿井灘——照壁山、額濟納旗策克口岸及鄉鎮和邊防公路相繼建成通車,新增通車公路里程460公里;盟、旗所在地及部分鎮區實現程控電話,並進入全國長途自動電話網,京——呼——銀——蘭光纜直通巴彥浩特,新增市話程控交換機容量1萬門,長途電話線路144條。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和配套,為全盟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5年累計完成國有固定資產投資8.59億元。
1993年,阿拉善盟確立了以小康總攬牧區工作的方針。5年中,農牧區工作堅持深化改革,以增強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抗災能力、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和農牧民收入為目標,加強領導,穩定農牧區基本政策,增加農牧業投入,加快科學養畜、種田和生態農業的綜合開發進程。重點進行揚黃灌溉配套工程建設,低產田改造、畜群草庫侖建設和種畜改良,變靠天養畜為建設養畜,農牧業抗災應變能力大大加強。草畜雙承包和統分結合為主的牧區改革逐步深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順利推進,“龍”型經濟構築邁出了可喜的步伐。1995年,在沙塵暴災害連續發生的情況下,全盟農牧業總產值達到1.46億元,“八五”計畫期間年均增長1.7%。1995年6月末,全盟牲畜總頭數175.9萬頭只,良種率和商品率穩步提高。農業開發成效顯著,農業生產連續5年獲得豐收,糧料總產量4080萬公斤。農牧業機械總動力增至17.3萬千瓦,耕、播、收、運、灌、加工基本實現機械化。
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盟行政公署以搞活盟旗骨幹工業企業為重點,進行理順產權關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企業改革。最佳化工業經濟結構,投資發展能源、原材料、建材工業,鹽煤工業技術改造項目建成投產,低鹽重質純鹼、金屬鈉、洗精煤、高強石膏粉、花崗岩板材、羊絨製品、蓯蓉養腎液、天然胡蘿蔔素等新產品推向市場,初步形成以鹽煤為龍頭,紡織、建材、冶金、食品加工等為骨幹的工業體系。工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企業整體素質和經濟效益穩步上升,產品加工轉化能力增強,質量和檔次有所提高。“八五”計畫末期,工業總產值達到4.58億元,5年年均增長9.15%。1995年,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3.24%,上繳利稅占財政收入的70%左右。
放水養魚,積極壯大旗級經濟,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培育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1993年,中共阿拉善盟委、行政公署作出《關於大力發展旗級經濟的決定》,當年確定啟動旗級經濟的短、平、快項目19個,籌措資金立項上馬。對旗級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開發新產品。1995年,全盟蘇木鎮企業總產值2.08億元。“八五”計畫期間,年均增長40.93%。
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對外貿易擴大,橫向經濟聯繫加強。開通策克對蒙古國貿易口岸。1995年,全盟進出口貿易總額1500萬美元,比1990年增長1倍。阿拉善盟先後與北京市朝陽區、天津市靜海縣、山東省日照市、遼寧省葫蘆島市、寧夏銀川市結為友好盟市,建立了結對子經濟協作關係。5年內共引進融通資金4.67億元;取得獲獎科技成果45項,重點推廣14項。全盟農作物良種率達90%以上,改良牲畜占牲畜總頭數的60%左右。
1995年,阿拉善盟現價國內生產總值達9.19億元,年均增長9.45%。財政收入突破億元。城鎮居民年人均生活費收入2398元,農牧區人均年純收入1454元,5年中年均增長17.74%和9.56%;城鄉人均住房面積增至21.32平方米,城鄉儲蓄突破6億元,年均增長26.05%。
實施生態治理工程,局部生態明顯改善。阿拉善盟根據本地實際,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恢復生態。在地方財政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先後投入近1億元資金,用於生態治理工程,通過實施人工降雨、人工播林草、胡楊更新復壯、圍欄封育、大力種樹種草、退牧還林還草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護和治理林草面積5000平方公里,使生態環境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四)“九五”計畫時期
“九五”計畫伊始,中共阿拉善盟委、行政公署在實施《阿拉善盟經濟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根據本地區的經濟成長比例,加快了發展速度,制定了“5·18”奮鬥目標。即本世紀末全盟人口控制在18萬以內,國內生產總值達18億元,財政收入達1.8億元,牲畜總頭數穩定在180萬頭只,糧食總產量增至1.8億斤,城鄉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生態環境治理實現階段性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阿拉善盟行政公署認真總結驗教訓,根據阿拉善盟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工業發展潛力大,但經濟結構單一,旗級財政薄弱,牧區人口分散等經濟發展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相對收縮和相對集中的“轉移戰略”。調整布局的突破口是牧區人口及農牧業開發、蘇木鎮企業向資源富集和綜合條件好的地區“兩片、三帶、六鎮、八區、十大灘”轉移,讓這些地區休養生息,恢復生態;工作重點在鞏固農牧業基礎地位的前提下,向城鎮經濟轉移;主攻方向是在抓好國有企業的前提下,向非國有經濟轉移。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額濟納旗按“轉移戰略”的思路布局,相繼制定實施“沿山”、“沿路”、“沿河”發展戰略,構成全盟轉移戰略的基本框架。1997年,“轉移戰略”的範圍適度收縮為“六鎮、八區、十大灘”,同時大力發展非國有經濟,加大城市建設的投入,拉動全盟經濟的發展。1998年,自治區財政下達的各類專項補助大部分投入“六鎮、八區、十大灘”。
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在組織實施轉移發展戰略上採取重點突破、逐步推進的方式,在資源轉換、調整布局和最佳化結構上實現突破。強化開發第一產業,積極推進農牧業產業化進程,農牧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強。1999年,全盟糧食總產量達0.6億公斤;1996~1998年6月末,全盟牲畜平均頭數為198.05萬頭只,創歷史最好水平;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牧區示範開發及農田草牧場建設等一批建設項目相繼建成並開始發揮效益。草牧場“雙權一制”土地延包和農牧民減負各項政策基本落實,1998年承包契約簽訂率占93%以上,農牧民減負控制在5%以內。
最佳化提高第二產業,加大國有企業改革力度,組織實施名牌戰略。依託鹽化工、煤、建材、蓯蓉等優勢資源的開發,加快企業改組、改造、破產兼併力度,資本最佳化重組,先後組建吉蘭泰鹽化集團、內蒙古太西煤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蓯蓉集團等集團企業。吉蘭泰鹽化集團固定資產從2億元增至10億元,股票上市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形成多元化資本構成的股份制企業。旗級經濟民營化進程加快,全盟中小企業轉制面達100%。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工程,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等配套改革進展順利。1999年,工業增加值6.59億元,比“八五”計畫期末增長12.14%。
召開三次非國有經濟會議以後,阿拉善盟積極尋求新的經濟成長點,輔之以優惠政策,非國有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企業規模擴大,出現3個產值超1000萬元、9個產值超500萬元、59個產值超100萬元的企業;涉及5大行業,形成跨所有制、行業、地區的聯合兼併;煤炭、絨毛、糧料、石膏、繭石、棉花加工初具規模。小區建設步伐加快,8個小區全部掛牌運作,小區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封閉運行管理模式初步建立。小區內落戶企業1226個,年產值達2.35億元;烏素圖小區被列為自治區首批東西合作示範區,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1998年,引進資金1000萬元,引進項目16項,上繳稅金390萬元,為小區建設提供了成功的經驗,成為旗級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和新的經濟成長點。
礎設施建設上,阿拉善盟牢牢把握加大基礎建設投入拉動經濟成長的有力時機,增加投入,加快建設。採取上面要、銀行貸、財政出、社會集、個人拿的辦法多方位融資,全面實施“1688”(主要抓)1市(巴彥浩特)6鎮(吉蘭泰鎮等)8區(孿井灘等開發區)城區建設,(採取8項措施)工程。重點加強以盟府巴彥浩特為主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金額3900萬元。10件為民辦實事項目工程已相繼竣工,以1999年9月建成的“新世紀”廣場為代表的優質工程極大改變了市容市貌。水、電、路、通訊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4年中,建成烏(達)——巴(彥浩特)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大戰70天結束19個蘇木無電歷史。全盟49個蘇木(鎮)所在地實現通電、通郵、通話。第一批農(城)電網建設改造工程使阿拉善盟電網結構更趨合理。額濟納旗電廠改擴建工程開始實施,郵電139數字移動通訊等項目相繼建成。巴(彥浩特)——吉(蘭泰)、達(來呼布)——準(策克口岸)公路通車運營。西部水資源特別計畫和新一輪找礦計畫順利實施,阿拉善盟國家儲備糧庫建設順利竣工。生態環境治理工作進展明顯,黑河管理局進入現場工作;澳大利亞生態治理援助項目可研階段工作基本完成,項目設計研究工作即將進行。阿拉善左旗、額濟納旗列入全國生態治理重點旗,國家每年投資2000萬元,用於生態治理項目建設。
國內貿易發展,消費品市場貨源充足,銷售平穩增長。1998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3.1億元,比上年增長6.87%;1999年增至3.81億元。非國有經濟占全部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3%,比上年提高8個百分點。對外開放擴大,招商引資成績喜人。1997年,全盟進出口貿易總額270.3萬美元,是1980年的8倍。1998年,引進內資5313萬元,直接利用到位外資167萬美元,分別比1997年增長119.15%和37.16%。1999年,引進到位區外資金1.06億元,直接利用到位國外資金168.94萬美元,進出口貿易總額1500萬美元。
隨著轉移戰略的實施推進,阿拉善盟經濟實力顯著增強。1996年、1997年、1998年,全盟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12.11億元、13.33億元和16.12億元;1998年,全盟財政收入從“八五”期末的10980萬元增至17593萬元,年平均增長幅度在2000萬元以上;1999年,全盟財政收入2.16億元。城鄉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98年,農牧民人均年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年生活費收入,從1996年的1665元和2912元增至2101元和4325元。1998年,阿拉善盟三項經濟指標居全區前列:工業企業效益綜合指標居全區第一;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區第四;農牧民人均年純收入居全區第六。1999年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年純收入分達4746元和2284元,人民生活基本達小康。
科教興盟戰略全面實施,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科技工作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建盟以後,開展盟級科研項目370多項,已通過正式鑑定驗收的科技成果300多項,獲得各級各類科技成果獎184項。其中鹽藻中提取天然胡蘿蔔素研究榮獲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肉蓯蓉人工栽培技術研究獲國家發明三等獎,騰格里沙漠飛播林草榮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阿拉善雙峰駝選育、阿拉善型白絨山羊選育、湖鹽開採技術改造、荒漠草地利用和蒙醫藥研究等碩果纍纍,多項成果處於國內領先水平。教育工作全面貫徹“調整布局、最佳化結構、增加投入、提高質量”的方針,各類教育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計畫生育實行“三查、二清、一服務”,人口出生率控制在自治區下達指標以內。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點達標工作全面推進,醫療機構布局調整和內部改革成效顯著,民眾性愛國衛生運動廣泛開展。文化市場秩序井然,廣播電視節目健康向上。《全民健身計畫綱要》全面實施,1998年,競技體育共獲區級比賽獎牌46枚。全盟廣泛開展“講文明、樹新風”和“機關良好形象工程”建設,視窗行業全面推行社會服務承諾制,政府機關形象作風規範良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得到加強,社會秩序井然有序。
建盟20年中,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阿拉善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事業興旺,邊疆安寧,社會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走出一條具有阿拉善盟地區特點的發展之路。1999年,全盟國內生產總值19.06億元,財政收入21630萬元,農牧民人均年純收入2284元,分別比1980年增長5.5倍、5.1倍和9.9倍,提前實現“5·18”奮鬥目標。

歷任盟長

歷任盟長
歷任盟長歷任盟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