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博物館

內蒙古自治博物館

百科名片 族、達斡爾族人民創造的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內蒙古博物館
  • 類別:綜合性博物館
  • 地點:呼和浩特
  • 竣工時間:1957年5月1日
  • 館藏精品:查乾諾爾龍,匈奴王冠,鈞窯香爐,內蒙古古生物化石標本
館舍介紹,藏品種類,內蒙古古生物化石標本,查乾諾爾龍,匈奴王冠,鈞窯香爐,遼代珍貴文物,“歡樂大課堂”智力競賽,“學生綜合實踐課”,小講解員培訓班,民族禮俗演示,

館舍介紹

內蒙古博物館座落在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中心,成立於1957年5月1日,是全區唯一的自治區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國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博物館。全館建築面積15000餘平方米,展廳面積7000平方米內蒙古博物館的展廳大樓造型別致,極具民族特色。樓頂塑有凌空賓士的駿馬,象徵著內蒙古的吉祥與騰飛,該建築從建成之日起就成為自治區首府標誌性建築之一。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是一幢富有民族特色的白色建築,樓頂塑有蒙古民族喜愛的迎風賓士的白色駿馬,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陳列展覽面積3500平方米。  內蒙古博物館的展廳大樓造型別致,極具民族特色。樓頂塑有凌空賓士的駿馬,象徵著內蒙古的吉祥與騰飛,該建築從建成之日起就成為自治區首府標誌性建築之一。

藏品種類

內蒙古博物館藏品達十萬餘件(套),根據藏品種類劃分為:

內蒙古古生物化石標本

內蒙古博物館收藏的古生物化石匯集了內蒙古的化石珍品,反映了內蒙古古生物化石的概況、生物進化的歷程、戈壁滄桑變遷的奇蹟。距今二億二千五百萬年到六千五百萬年前的中生代,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展出物品(20張)內蒙古曾是恐龍等爬行類動物生息的樂園,並成為當今世界馳名的恐龍化石產區。有體型巨大的查乾諾爾龍、形態各異的鸚鵡嘴龍、似鳥龍、鴨嘴龍、原角龍等化石骨架;禽龍、劍龍、翼龍、甲龍、蜥腳龍、恐龍蛋、恐龍胚胎、恐龍足跡等化石精品。距今六千五百萬年至一萬年前的新生代,是內蒙古哺乳動物鼎盛時代,引人入勝的巨型猛獁象、埋藏奇特的兩具披毛犀,堪稱“中華之最”。所有古生物化石收藏呈現出時代全、門類多、分布廣、保存好的特點,從二十五億年前到一百萬年前,幾無缺壞。
立足於自治區豐厚的古生物化石、現生生物、歷史文物、民族文物等資源優勢,以“草原文化”為主題思想貫穿全部基本陳列和專題陳列,形成“草原文化系列展覽”,分布於博物院14個陳列 。《遠古世界》、《高原壯闊》、《地下寶藏》、《飛天神舟》四個基本陳列介紹恐龍等古生物化石、現代動物、礦產和航天事業 ;《草原雄風》、《草原天驕》、《草原風情》、《草原烽火》四個基本陳列以板塊串珠形式展示草原文化從古代到近代再到現代的縱向發展線條,簡明、生動、通俗易懂 ;《草原日出》、《風雲騎士》、《草原服飾》、《蒼穹旋律》、《草原華章》、《古道遺珍》六個專題陳列以亮點聚焦方式呈現草原文化六大精彩之處,清新莊重,雅俗共賞。陳列多方位,多角度,縱橫交錯,點面結合,系統描述了內蒙古的完整形象。

查乾諾爾龍

身長26米,高達12米,體重逾60噸,是亞洲白堊紀最大的恐龍,以其發現地查乾諾爾鹼礦而被命名為“查乾諾爾龍”。

匈奴王冠

國寶級文物。黃金製成,重1394克,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件匈奴單于金冠。金冠由金鷹和冠帶兩部分組成,上面浮雕有羊和狼的圖案,雄鷹站在半球形金冠頂上,俯視著冠帶上狼與羊搏鬥的情景。

鈞窯香爐

高42.7厘米,改變了“鈞不過尺”的傳統認識。香爐腹頸之間有一塊方形題記“己酉年九月十五日小宋自造香爐一個”。流釉重疊如涕,釉色純正濃郁,釉紋深沉多變,釉質乳濁瑩潤;花紋秀麗,別具豪邁的風格和雄渾的氣魄,堪稱“國之瑰寶”。

遼代珍貴文物

契丹民族將草原文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伴隨著遼代重大考古發現,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有金銀器、玻璃器、瑪瑙器、漆器等,成為內蒙古博物院大量文物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歡樂大課堂”智力競賽

是以陳列講解內容為主、針對大中小學生的互動活動。活動以參與互動為主,知識問答為輔。競賽有化石鑑定,現場紡線,蒙古式摔跤比賽,民族服裝製作等一系列讓學生們親身參與的環節。

“學生綜合實踐課”

是旨在依託博物院文物資源優勢,彌補傳統課堂教育不足,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及綜合素質而開闢的“第二課堂”,包括化石形成與發掘包裝,陶瓷製作,紡線織布,蒙古包搭建,奶製品製作等。

小講解員培訓班

是針對中小學生開展的學生實踐活動。小講解員可以利用課餘時間,通過對自己感興趣的展廳的參觀、學習,提高綜合素質。

民族禮俗演示

內容包括:敬獻哈達,演示蒙古族長調,表演馬頭琴等,使觀眾以更近距離更直觀的方式,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與風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