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是以蒙古史及其文獻、古代北方民族史和內蒙古地方史為研究方向,以蒙古史為研究重點的科研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 研究方向:蒙古史及其文獻等
  • 研究重點:蒙古史
  • 類別:科研機構
前身,學術成果,著名學者,

前身

它的前身是成立於1957年的內蒙古歷史語言文學研究所。1979年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成立後,歷史研究所成為單設研究所。近年來,經過對所內學科布局調整後,進一步突出了三個研究重點:蒙古史、蒙古歷史文獻、北方民族史。目前所內設有蒙古史研究室、蒙古歷史文獻研究室、北方民族史研究室、辦公室(含資料室)共有人員13名,編制14人。現有研究員3名,副研究員4名,助理研究員3名,初級專業技術人員2名forename;12名科研人員中有博士2名,碩士8名。辦公室工作人員1名。成吉思汗研究所掛靠於歷史研究所。現任所長何天明,副所長劉蒙林。

學術成果

30多年來,歷史研究所科研人員積極開展科研活動,端正學風,嚴謹治學,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截至2013年底,共發表學術論文(含各類學術研究報告)642餘篇,發表其它學術文章280餘篇,出版專著30部、編著46部,出版歷史文獻整理68部;獲政府獎等科研獎勵數十項。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集體著作主要有:《蒙古族簡史》、《中國古代北方各族簡史》、《蒙古族通史》、《中國北方民族關係史》、《土默特史》等;個人著作主要有:朱風《喬吉《蒙古佛教史》、蘇魯格《中國元代宗教史》、蘇魯格、那木斯來《簡明內蒙古佛教史》、盧明輝《清代蒙古史》、郭冠連《特睦格圖傳》、何天明《遼代政權機構史稿》、何天明《中國北方草原古文化祭》、曉克主編《文化內蒙古》(第一first卷)、額爾登泰、烏雲達賚《〈蒙古秘史〉校勘本》、道潤梯步《新譯簡注蒙古源流》、喬吉《恆河之流校注》、喬吉《蒙古佛教史—北元時期(1368-1635)、喬吉《蒙古宗教史》、喬吉《古代北亞遊牧民族—語言文字、文獻及其宗教》、珠榮嘎《〈阿勒坦汗傳〉譯註》、阿拉騰松布爾《漢譯黃金史綱》、內蒙古古城《古今蒙古源流》等。出版學術譯著數部,主要有:曉克譯、〔日〕宮脇淳子著《最後的遊牧帝國》、何天明譯,〔日〕島田正郎著《大契丹國》、阿騰生卜爾譯《庚申外史》等。
2007年,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草原grassland文化研究cultural research工程operation”成果之一,出版了曉克、何天明主編的《草原文化史論》。
此外outside world,20世紀80、90年代,在北方民族考古發掘與研究方面,歷史研究所科研人員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與此同時,歷史研究所還積極組織承擔各級各類研究課題,已完成國家級、自治區級、院級研究課題多項。目前在研的各級各類課題有“蒙古族百科全書·文獻literature卷”、《黃史》注釋、草原文化史、土默特部族史、新發現的《聖祖》成吉思汗史研究、鐵弗匈奴與大夏國史研究、內蒙古古代民族史研究、匈奴分封制度研究、蒙元時期蒙文碑刻研究、清代北疆軍府制度研究等。

著名學者

在長達幾十年的科研實踐中,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不斷有著名學者湧現,已故的主要有:額爾登泰、烏雲達賚、阿薩拉圖、張若達、留金鎖、孟廣耀、崔璇、奧登、珠榮嘎、郭冠連、盧明輝、戈瓦(道潤梯步)、舒振幫等;健在的主要有:朱風、林乾、周良霄、義都賀西格、趙相璧、洪用斌、邢亦塵、那木斯來、曉克等。現在職的或繼續從事科研活動的中老年科研人員有:喬吉研究員,知名學者,研究方向為蒙古族歷史文獻、蒙古族宗教史;曉克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北元史、草原文化史;何天明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遼代史、北方民族史;劉蒙林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滿洲族史、清代蒙古史、內蒙古地方史;阿拉騰松布爾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北元史、蒙古族歷史文獻。胡玉春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民族;於默穎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北元史、明蒙關係史;全榮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歷史文獻;李春梅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匈奴族史、先秦時期的北方民族史;翟禹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元代蒙古史;劉春子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清末及近現代蒙古史;班布日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為元代蒙古史;薩日娜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為歷史文獻。現有的中青年研究人員歷史學科基礎理論紮實,具有良好的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科研素質較高,目前已在各自研究領域中取得了一定成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