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華達級戰列艦

內華達級戰列艦

內華達級戰列艦(英文:Nevada class battleship,編號:BB-36),是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建造的一型戰列艦。

該級艦採用重點防護概念的裝甲設計,是戰列艦防護設計上的重大革新,其設計思想被後續其他各國海軍所借鑑。艦上安裝10門356毫米口徑主炮,雙聯裝和三聯裝主炮炮塔各兩座,採用艏艉對稱的布置形式。

內華達級戰列艦共建造兩艘,首艦內華達號於1912年12月開工,1914年7月下水,1916年3月服役。另一艘是俄克拉荷馬號(BB-37)1912年10月開工,1914年3月下水,1916年5月服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內華達級戰列艦
  • 英文名稱:Nevada-class battleship
  • 前型/級紐約級戰列艦
  • 次型/級賓夕法尼亞級戰列艦
  • 研製時間:1912~1916年
  • 服役時間:1916年3月首艦服役
  • 國家:美國
  • 建造數量:2
  • 艦艇類型:戰列艦
發展沿革,歷史背景,研製歷程,技術特點,總體設計,武器系統,動力系統,性能數據,該級各艦,各艦簡況,內華達號,俄克拉荷馬號,服役動態,前期行動,奮戰珠港,轉戰兩洋,核試靶艦,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1916年,英德兩國海軍之間爆發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戰——日德蘭海戰。成為戰列艦主宰海洋的“大艦巨炮製勝主義”理論歷史頂點。根據這次海戰的教訓,主要的海軍國家改進了無畏艦的設計。主要改進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徑,改進炮塔,火藥庫等部位的防護;採取重點防護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裝甲,減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裝甲;重視水平防護,以及水線以下對魚雷的防護。這種無畏型戰列艦通常被稱為“後期日德蘭型戰列艦”(Post-Jutland Battleship)。例如英國建造的納爾遜級戰列艦
內華達號戰列艦(BB-36,Nevada)內華達號戰列艦(BB-36,Nevada)

研製歷程

美國海軍在1911至1912年間進行的火力試驗表明,以前的戰列艦傳統防護體系的中等厚度裝甲,無法防禦無畏型戰列艦的大口徑火炮發射的穿甲彈。內華達級戰列艦體現了美國海軍戰艦防護設計上的重大革新。內華達級戰列艦採用了當時頗具爭議的被稱為“All or Nothing Armor Scheme”的裝甲防護設計(稱為“重點防護”)理念,其主要設計特點是,戰艦的非重要部位減少或沒有裝甲防護,而重要部位則得到最大限度的裝甲防護。重裝甲防護區域集中在主炮塔、輪機艙以及指揮塔等要害部位上,還加強裝甲甲板和彈藥庫的防禦裝甲。這種設計思想也被其他各國海軍所借鑑。內華達級安裝10門356毫米口徑主炮,雙聯裝和三聯裝主炮炮塔各兩座,採用艏艉對稱的布置形式,兩座三聯裝炮塔位於較低的位置上,兩座雙聯裝炮塔則呈背負式位於其之上。
內華達號戰列艦內華達號戰列艦
該級兩艘艦分別命名為內華達號(BB-36 Nevada)和俄克拉何馬號(BB-37 Oklahoma)。1912年1月22日,兩艦的訂單分別被麻薩諸塞州福雷河船廠以及新澤西州卡姆登市的紐約造船廠獲得。俄克拉何馬號率先於1914年3月23日下水。不過由於在第二年7月的舾裝中不幸發生火災,完工服役則拖延到1916年5月2日。內華達號於1914年7月11日下水,在完成試航後,分別在波士頓以及紐約的布魯克林船廠安裝武器設備,最後於1916年3月11日竣工。動力方面,內華達號採用蒸汽輪機俄克拉荷馬號採用往復式蒸汽機。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艦型結構
內華達級戰列艦的設計工作是在1911年開始,和前一級紐約級相比,內華達級標準排水量增加大約500噸,全長也增大3米,艦首則採用長首樓型。這級艦的設計在美國海軍中擁有多個首次:首次採用單煙囪,首次安裝3聯主炮的戰列艦,也是首次單獨使用燃油的戰列艦。更值得一提的是,該級艦首次放棄全面防護而採用重點防護方式。在設計過程中,根據試驗數據,設計方預測到今後海戰的炮戰距離將超過10000碼(1碼=0.9144米)。由於海戰距離拉大,最明顯的結果是射擊仰角的增加導致炮彈落角的加大。這樣,真正對戰列艦可以起到破壞作用的,不是高爆彈而是穿甲彈。這對戰列艦防禦設計中的裝甲防護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平防禦,也就是裝甲甲板變得至關重要。(這是通過1911年對舊裝甲艦"聖馬可(San Marcos)"號,也就是著名的老"德克薩斯"號進行的射擊試驗得出的結論。)根據這些數據獲得的一系列分析結果,內華達級便裝備了雙重裝甲板,總計厚度達到了114毫米到127毫米。比前型紐約級多出了近兩千噸!對此採取的緩解對策,便是採用了劃時代的集中防禦設計,也就是對彈藥庫,機艙等要害區域實行重點防護,而艦首尾,甚至副炮的炮廓則幾乎不設裝甲,非裝甲防護區域採用細化水密艙的方法進行彌補。在裝甲部分,水線裝甲厚3度43毫米,寬度大致水線上2.9米,水線下也可以覆蓋2.6米,主裝甲帶大大深入水線之下,這也是因為在對靶艦的射擊中,觀察到大射角炮彈對水面下艦體所造成的威脅,因而強化了水下防禦。
內華達號戰列艦內華達號戰列艦
內華達號戰列艦兩視線圖內華達號戰列艦兩視線圖
除了加寬主裝甲帶外,還採用了其他一系列水下防禦的強化方式。首先是水線下的艦體內側設定38毫米厚的防雷縱隔壁,這些縱隔壁一直從水平防護裝甲向下延伸到雙重底的內側,這層縱隔壁與外舷之間還有一層隔壁,這之間便便成了雙重地重油艙。防禦隔壁和外舷之間的距離為2.7米,其外側尚有1.5米的防雷艙,這樣合計便有4.2米的厚度,一旦在水下遭到魚雷襲擊,可以對爆炸引起的衝擊進行一定的吸收。當然,防禦隔壁的內側沒有設定防水區域,而直接就是艦內的要害艙位,這不能不說是該級艦防禦設計中的美中不足。
內華達號戰列艦油畫內華達號戰列艦油畫
裝甲防護
正是由於劃時代的設計理念,內華達級在美國戰列艦發展史上開創了"標準型戰列艦"的先河。所謂"標準型戰列艦",是美國海軍將內華達級基本性能特徵適用在隨後設計的新艦上,以便有利於編隊作戰。這些基本性能包括,適用於遠距離炮戰的防大落角炮彈的裝甲甲板,集中防禦設計,大致21節的最高航速,最高航速狀態下640米的戰術轉彎半徑以及損管能力的改善。除內華達級在內,這種所謂的"標準型戰列艦"還包括賓夕法尼亞級戰列艦新墨西哥級戰列艦田納西級戰列艦科羅拉多級戰列艦,也有資料將未完成的南達科他級也置於這個範疇內,可見直到1922年華盛頓條約帶來的所謂海軍假日為止,內華達級的設計一直貫穿了10餘年的美國戰列艦設計路線,其影響力之深遠不言而喻。
內華達級戰列艦

武器系統

內華達級戰列艦的武器裝備也獨具一格,雖然和紐約級一樣採用了10門356毫米主炮,但卻首次採用了3聯裝炮塔,用兩座3聯裝和兩座雙聯共4座炮塔,相比紐約級節約了一個炮塔。這些炮塔的裝甲為229~457毫米。炮座裝甲為343毫米,3聯裝炮塔的採用不但減輕了炮塔的裝甲重量,也縮短了要害區域長度,同樣起到了降低裝甲總重的作用。
內華達號戰列艦油畫內華達號戰列艦油畫

動力系統

內華達級戰列艦的動力裝置採用完全燃油鍋爐,"內華達"號使用的是12台亞羅型,"俄克拉荷馬"號則為12台B&W型,都比紐約級減少了2台,這樣煙囪也被整合為1個。同時根據日俄戰爭的教訓,本級艦在煙囪下增加了圓錐型的305毫米的煙路防護裝甲,鍋爐的減少以及完全採用燃油,使得機艙人員與前級相比驟然減少了一半,約200名。同時,也節省了大約500噸的重量。本級兩艘艦是美國戰列艦中最後一型採用雙軸推進的,馬力和航速也基本保持了前一級的水準。不過,"內華達"號為柯蒂斯型汽輪機,而"俄克拉荷馬"號則成為美國海軍中最後一艘使用往復型蒸汽機的戰列艦。
內華達級戰列艦
內華達級設計過程中所預計的遠距離炮戰,在5年後的日德蘭海戰中以極為令人震撼的形式,銘刻在世人心中。這時,世界其他國家的戰艦設計師如夢初醒般地改變了設計思路,然而,這些所謂"晚日德蘭型"戰列艦的絕大部分理念,都早已在內華達級上付諸實施了。

性能數據

內華達級戰列艦參考數據:
排水量
標準排水量:27500噸;滿載排水量:28400噸;(改裝前)
標準排水量:29000噸,滿載排水量:34000噸;(改裝後)
艦體尺度
艦長:177.7米
艦寬:29.6米(現代化改裝後32.9米)
吃水:9.9米
主機功率
26500馬力(改裝後31,500馬力),俄克拉荷馬號主機功率24800馬力;雙軸推進;
最大航速
20.5節
續航力
29000千米/10節
武器裝備
改裝前:
10門356毫米/45倍徑主炮(兩座雙聯裝和兩座三聯裝炮塔);21座127毫米副炮(第一次改裝拆除9座);
改裝後:
10門356毫米/45倍徑主炮(兩座雙聯裝和兩座三聯裝炮塔);16門127毫米高平兩用炮(第二次改裝,八座雙聯裝);太平洋戰爭中加裝40毫米高射炮40門,20毫米高射炮45門。
裝甲防護
主裝甲帶343-203毫
米水平防護76毫米(改裝後)127毫米
主炮塔457毫米
司令塔406毫米
艦員編制
設計864人;實際編制1374人

該級各艦

各艦簡況

內華達級戰列艦各艦信息:
艦名/舷號
建造商
敷設龍骨
下水
入役
退役
命運
內華達
BB-36
伯利恆鋼鐵公司
1912年11月4日
1914年7月11日
1916年3月11日
1946年8月29日
1948年7月31日被擊沉
俄克拉荷馬
BB-37
紐約造船公司
1912年10月26日
1914年3月23日
1916年5月2日
1944年9月1日
1944年9月1日沉沒

內華達號

珍珠港事件中內華達號受傷擱淺珍珠港事件中內華達號受傷擱淺
內華達號(舷號:BB-36)是本級艦首艦,1912年12月開工,1914年7月下水,1916年3月服役。最初內華達號曾在太平洋和大西洋艦隊服役。1927年到1930年進行現代化改裝,而後一直在太平洋艦隊服役。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內華達號停泊在珍珠港瓦胡島戰列艦群的末尾。在第一波空襲中,內華達號率先投入反擊,並且是港中還能開動的戰列艦,內華達號試圖開出珍珠港,為此她成為第二波襲擊的主要目標。在第二波空襲中,內華達號被命中了6枚以上的炸彈後,為避免在港口出口沉沒,內華達號在福特島的西南搶灘擱淺。其後在西海岸進行現代化改裝,重新改建上層建築,撤去全部舊式副炮,改裝高平雙用炮。內華達號於1943年5月加入北太平洋收復阿留申群島的火力支援任務。
1943年6月,內華達號再次回紐約進行改裝。改裝後1944年,內華達號在大西洋參加了諾曼第登入戰役的火力支援。任務完成後,又返回太平洋。1945年3月,內華達號參加了硫磺島戰役沖繩島登入戰的登入火力掩護任務。被神風自殺飛機擊中。內華達號是一艘戰功卓著的戰艦,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共獲得7枚戰鬥之星勳章。戰後,1946年,作為靶船參與比基尼島的核子彈的試驗。1948年7月,作為"衣阿華"號的靶艦被擊沉。
1942年改裝後的內華達號1942年改裝後的內華達號

俄克拉荷馬號

俄克拉荷馬號(舷號:BB-37),是內華達級的2號艦。1912年10月開工,1914年3月下水,1916年5月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與其姊妹艦內華達號參與護送美國軍隊去歐洲參戰,而後參與護送總統赴巴黎和會。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俄克拉荷馬號交替在大西洋和太平洋艦隊服役,完成了各種訓練和顯示武力的使命。1927年至1929年,俄克拉荷馬號進行了現代化改裝。改裝後,俄克拉荷馬號繼續帶著海軍學院的學員和預備役人員在各大洋訓練。在1936年西班牙內戰期間,參與了人員的撤離任務。而後一直在太平洋服役。1941年12月7日晨,俄克拉荷馬號由於停泊在馬里蘭號戰列艦的外側,而至少承受了5條魚雷。由於俄克拉荷馬號的氣密性問題,致使該艦在進攻開始20分鐘後向左傾覆。當時艦長和許多高級軍官均在岸上,有410多人隨艦體沉入了大海,只有其中30幾人獲救。1943年,俄克拉荷馬號被打撈上來,但已無維修價值,該艦即從太平洋艦隊註銷。1944年,在拖曳回美國西海岸解體途中沉沒。因為珍珠港的戰鬥,俄克拉荷馬號得到一枚戰鬥之星勳章。
俄克拉荷馬號戰列艦俄克拉荷馬號戰列艦
翻沉的俄克拉荷馬號戰列艦翻沉的俄克拉荷馬號戰列艦

服役動態

前期行動

“內華達"號服役時,由美國海軍著名的炮術家威廉·西姆斯擔任艦長,於1916年5月25日加入大西洋艦隊。"俄克拉荷馬"的首任艦長則是羅傑·威利斯海軍上校。兩艦先在美國東海岸以及加勒比海進行訓練,直到1918年8月13日才雙雙跨越大西洋,成為美國最後一批遣歐艦艇。兩艦參加的著名行動就是護衛伍德羅·威爾遜總統搭乘的"喬治·華盛頓"號郵輪前往法國布雷斯特,參加決定歐洲命運的凡爾賽會議。凡爾賽條約的簽署,使世界形成了新的戰後秩序。為了避免新的海軍競賽,海上列強簽定條約暫時中止了主力艦競賽,迎來了長達15年的"海軍假日"。
內華達級模型內華達級模型
在此期間,由於不能新造主力艦,各國都將力量放在了改造舊艦上。兩艘內華達級戰列艦也分別在1927年8月和9月進行了大規模的改裝。長期以來成為美國海軍戰列艦標誌的籠式桅被粗大的三角桅取代,桅頂上加裝了新的火控裝置。同時,和其他改裝的美國戰列艦一樣,內華達級也在艦尾和3號炮塔的頂端加裝了兩部彈射器,以搭載3架沃特公司的O2U-3"海盜"觀測機。同時,由於51倍徑127毫米副炮安裝在側舷,航行時會受到波浪的影響,因此改造時效法後建的新墨西哥級,被移到了上層建築上。同時為了對付日益增加的空中威脅,艦上還加裝了8門25倍徑127毫米單裝甲板高炮。此外,內華達號還更換了鍋爐,俄克拉荷馬號則更換了主機。
俄克拉荷馬號戰列艦明信片俄克拉荷馬號戰列艦明信片
在防禦方面,兩艦都強化了側舷以及水平裝甲,加寬艦體增加防魚雷凸出隔艙以增加浮力和改善水下防護,增設了防水區劃,這樣其艦寬也隨之增加到了32.9米。改裝工程分別於1930年1和1929年7月完成。在兩次大戰之間,兩艦分別奔走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俄克拉荷馬"號還在西班牙內戰期間執行了撤離難民的任務。此後,兩艦就一直隸屬於太平洋艦隊。

奮戰珠港

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清晨,在珍珠港中央的福特島東南側,停泊著美國太平洋艦隊8艘戰列艦中的7艘,除了單獨停泊的"加利福尼亞"號外,有6艘戰列艦密集停靠在一起,其中"俄克拉荷馬"號位於最前端的外側,而"內華達"號則獨立停在最末尾。"內華達"號是當時港內最老的戰列艦。7時58分,日本軍隊突襲機群到達珍珠港上空,空襲開始。
內華達級戰列艦
內華達號戰列艦甲板軍官陶西格海軍少尉在緊緊關頭當即下達"各就戰位,進入Z狀態"的命令,隨後指揮防空火力進行迅猛射擊,當即擊中數架日本魚雷機。8時02分,一架"加賀"號航空母艦上的日軍97式艦載攻機還沒來得及投彈,就被內華達號上的機槍擊中,墜入左舷尾部90米外的水中。然而,停泊在外側的戰列艦遭到了集中的魚雷攻擊。俄克拉荷馬號在一剎那間被3枚魚雷擊中,頓時產生了30度的橫傾。
珍珠港襲擊中內華達號作戰圖畫珍珠港襲擊中內華達號作戰圖畫
8時08分,"俄克拉荷馬"號傾覆在珍珠港的淤泥之內,全艦1345人中,包括一名牧師在內,有20名軍官和392名水兵喪生。
此時,內華達號上的最高指揮官為托馬斯預備役少校,他當即下令開動軍艦。在珍珠港的第二次空襲中,最鼓舞美國海軍的就是內華達的奮戰了。
8時10分左右,正當主機啟動產生蒸汽之際,一枚魚雷擊中了左舷42號肋骨處,距離艦底大約4.3米。這條裝藥200千克的航空魚雷造成大約14米長,9米寬的破口,將防雷艙、艦體外殼以及雙重底的內底甲板炸穿。雖然沒有擊穿防水隔壁,但是水下防禦設計的不足在此也暴露出來,爆炸在防水隔壁上造成了一個457毫米的凹陷,這個凹陷將鉚釘撬開造成了破口,海水以及重油便通過這個破口灌入艦體,並造成了4~5度的傾斜。所幸及時進行了注水修正。
8時40分,內華達號戰列艦在珍珠港沖天的火焰中,開始緩緩開動,至此,已經有4架日本軍機被其擊落。珍珠港內竟然有戰列艦開始航行,內華達號頓時成為第二波日機集中攻擊的對象。等到駛近福特島中部附近時,軍艦已經被幾枚炸彈擊中。
9時10分,在駛近對岸1010碼頭處時,大批日軍99式艦載機開始對其進行俯衝轟炸,頓時又有3枚炸彈在艦首炸開。首部幾乎沒有裝甲,所有炸彈穿入艦體內部發生爆炸,有兩枚還從內部炸穿了左右舷。這些炸彈引發大火併造成了大量傷亡。此時,斯坎蘭艦長終於趕到艦上,他繼續指揮軍艦一邊撲滅烈火,一邊前進。但是,日機依然不斷對其進行襲擊,企圖將其擊沉在珍珠港出口而起到封鎖港口的作用。此時,內華達號的消防系統因損壞無法有效工作,最終由於進水與火災,軍艦已經無力駛出港口,於10時30分在韋波角自行擱淺。空襲中,"內華達"號共被6枚炸彈和1條魚雷命中,同時還有無數航空炸彈在其周圍爆炸,全艦有60人陣亡,109人負傷。
珍珠港襲擊中內華達號作戰油畫珍珠港襲擊中內華達號作戰油畫

轉戰兩洋

珍珠港事件後,和其他在空襲中受損的艦隻一樣,內華達號戰列艦於1942年2月12日重新浮起,並進入船塢進行維修。而完全傾覆的俄克拉荷馬號雖然也被扶正而打撈出水,但由於受損過重而一直擱置在珍珠港內。經過整修後,內華達號自行駛向西海岸的布雷默頓普吉特灣海軍船廠進行現代化改裝。在這次改裝工程中,該艦加裝了新型電子設備,兩個巨大的三角桅桿以及裝甲司令塔被拆除,原先的副炮以及高射炮也被換成雙聯裝127毫米兩用炮,艦上還見縫插針地裝滿了防空機炮。另外還在煙囪的上方安裝了一個後傾的導管,形成了獨特的艦形。
畫作:勿忘珍珠港——99艦爆掠過內華達畫作:勿忘珍珠港——99艦爆掠過內華達
改裝完成後,該艦首先駛向阿拉斯加參加了1943年5月的阿圖島登入作戰,此後又轉戰大西洋,投入了船隊護航任務。
內華達號戰列艦線圖內華達號戰列艦線圖
1944年6月,在諾曼第海岸,也可以看到內華達的姿影。在這場登入作戰中,該艦在遭到27次德國岸防炮反擊的情況下逼近海岸,以"出奇精確"的炮火有力支援了登入部隊。整個作戰中,它共發射了1216發主炮炮彈,3531發副炮炮彈。兩個月後登入法國南部的作戰中,內華達號還參加了拔除土倫港外聖芒德里耶島上對登入部隊構成巨大威脅的"大威利"岸炮群的行動。這個岸炮群由從法國戰列艦"普羅旺斯"號上卸下的兩座雙聯340毫米炮塔構成,射程達35千米。8月23日,內華達號率領強大的支援艦隊對其進行了長達6個半小時的轟擊,終於拔掉了這個危險的障礙,讓登入部隊在25日占領了土倫港。
歐洲戰事結束後,內華達號返回紐約,將其艦首的3聯炮塔換上原"亞利桑那"號的2號炮塔,隨即再度回到太平洋,參加硫磺島登入的支援任務。1945年2月19日硫磺島登入時,內華達號在炮術專家出身的艦長格羅斯柯普夫上校的指揮下,從9時25分開始對岸進行炮擊。不過艦長發現127毫米副炮不能對島上巧妙隱蔽的鋼筋水泥火力點進行有效打擊,便首先改用主炮使用高爆炮彈,將暗堡外側覆蓋砂層全部掃空,讓這些暗堡暴露無遺。隨後,他再下令使用穿甲彈猛轟這些目標。下午3時12分,內華達號發現灘頭東面的高地上有個洞窟里閃出火炮發射的火光。於是,其356毫米主炮對著這個洞口當即打了兩個齊射,猛烈的爆炸甚至將整個斷崖的一側全部炸飛。
內華達號戰列艦內華達號戰列艦
在作戰過程中,內華達號一度逼近海岸500多米處實施炮擊,被評價為當時最佳的火力支援艦。1945年3月,內華達號作為第54特混艦隊中的一艦參加沖繩登入作戰。火力支援艦隊於23日夜晚到達指定海域,24日拂曉開始炮擊。整個行動中,該艦於27日遭到一架"神風"特攻機的撞擊,並於4月5日被岸炮擊中,共造成13名官兵陣亡,49人受傷。7月10日到8月7日,還參加了炮擊日本沿岸的行動。9月2日,該艦也是進行東京灣參加日本受降式的美國戰艦之一。

核試靶艦

1946年,內華達號戰列艦被指派前往比基尼環礁參加一場名為"十字路"的核爆炸效應試驗的特殊行動。
全艦被漆成紅色的內華達號全艦被漆成紅色的內華達號
英國“每日快報”的特派員卡梅倫目睹這次核試驗行動而寫下的文字:"比基尼環礁內,一眼望去,73艘排成各種角度準備承受多樣損傷的靶艦充斥視野,那是一個碩大兇險無比的死囚牢!在那些灰色艦群的正中央,是一艘從桅頂到水線都塗得火紅的戰艦。這就是'內華達'號戰列艦,她身著艷俗的衣裝,是為了在環礁內製造一個醒目的標記:靶心!"這艘當年在戰列艦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軍艦享受了一次特殊待遇,除了塗成白色的炮身,她的全身被油漆塗成了醒目的朱紅色,宛如身批罪袍等待處決的死囚。
1946年7月1日當地時間上午9時,一架B-29轟炸機投下了一顆當量為2.1萬噸的核子彈。但核彈偏離了標的艦西面大約560米,在預定的158.5米的上空爆炸。沖天的蘑菇雲散去後,這艘戰列艦沒有消失。這次爆炸造成了5艘艦艇沉沉,包括"內華達"號在內的14艘軍艦嚴重損傷。該艦主炮塔內的119號山羊雖然有厚裝甲保護,然而核輻射仍使之在4日後死亡。從這個意義上看,這次試驗對於日後在核時代的艦艇設計有重要的價值。
1946年7月25日當地時間8時25分,又一次更慘烈的水下核試驗開始了。這次,同樣當量的核彈被懸吊在LSM60號登入艦下27米,這次的"內華達"號停泊於爆炸中心正北大約1000米處。水下核爆炸形成了極為獨特而壯觀的菜花狀雲團和水牆,巨大的水壓將附近的”阿肯色"號戰列艦掀到了半空,周圍的”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長門"號戰列艦等9艘艦隻沉入海中,然而距離"長門"號不遠的"內華達"號卻沒有受到嚴重損傷!試驗結束後,這艘挺過了兩次核試驗的老戰列艦於8月29日被拖回珍珠港解除現役。一直擱置的俄克拉荷馬號艦體被賣給加利福尼亞的一家船廠。1947年5月13日,兩艘拖輪將該艦拖往舊金山
1948年7月,在完成放射性檢驗後,傷痕累累的內華達號又被拖往夏威夷西南海域進行歷時4天的常規武器試驗。其中7月30日,一架PBY大型巡邏機對其發射4枚"蝙蝠"空對艦飛彈,但這種性能極為不穩的武器有一枚當即墜海,兩枚完全脫靶,一枚僅僅在"內華達"號附近落水。作為試驗的最後環節,也就是清場的工序中,"依阿華"號戰列艦率領"阿斯托里亞","帕薩迪納"和"斯普林菲爾德"號輕巡洋艦向他們偉大卻不幸的前後連連射擊,然而這艘不屈的老戰列艦還是挺立在海面上,最後不得不用魚雷機投下魚雷,給這艘遍體鱗傷的老艦補上最後一擊。1948年7月31日,珍珠港西南大約100千米處,"內華達"號沉入海底!
作為靶艦遭攻擊起火下沉的內華達號作為靶艦遭攻擊起火下沉的內華達號

總體評價

內華達級戰列艦,是美國首次運用重點防護概念的裝甲設計研製的戰列艦。該級艦建成後,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許多重大作戰行動和歷史事件。期間經過兩次改裝改進,戰艦的作戰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內華達號戰列艦內華達號戰列艦
整個二戰期間,“內華達”號戰列艦一共獲得7枚戰鬥勳章。戰後,該艦被指派為比基尼島核子彈試驗的靶船。1948年7月31日,“內華達”號作為靶船,在夏威夷被BB-61“依阿華”號戰列艦和3艘重巡洋艦的火炮、魚雷擊沉。直到2006年,內華達號的殘骸還沒有被人發現。(英文網站:Navsource.or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