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大臣(日本內大臣府)

內大臣(日本內大臣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內大臣,日本內大臣府的長官,天皇側近之輔弼重臣。內大臣府(ないだいじんふ)是戰前日本設立的政府機關。在宮中輔佐皇帝、管理宮廷文書事務的政府機構。1885年創設、1945年廢止,其長官是內大臣(日文:ないだいじん,英文:Lord Keeper of the Privy Seal of Japan)。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大臣
  • 外文名:ないだいじん
  • 簡稱內府
  • 地位:親任官
  • 職權:保管御璽國璽、處理宮廷文書
  • 初代內大臣三條實美
  • 末代內大臣木戶幸一
  • 存廢:1885年——1945年
歷史沿革,部門設定,歷代內大臣,

歷史沿革

明治政府在1885年(明治18年)將太政官制改為內閣制度,由各司國務國務大臣(包括內閣總理大臣)組成內閣,同時在明治維新時廢止的內大臣作為宮中的大臣職務被重新恢復,此外,作為其職掌的有司機構,新設立了內大臣府。令外官時代的內大臣簡稱內府(だいふ),為了區別於政府的內務大臣(內相),內大臣亦採用了“內府”的簡稱。
明治政府的內大臣,與宮內大臣、侍從長同屬親任官,是常年在天皇的側近輔佐(常侍輔弼)的顯要官職。具體職掌包括保管天皇御璽國璽,負責詔敕敕書及其他宮廷文書相關事務。此外,接受和上呈國民向天皇奉呈請願書、根據聖旨處理相關事宜等,在側近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他們的職責和許可權、為天皇助言的範圍,憲法學者並沒有賦予明確的定義,這是非常模糊和抽象的。凡被委任者均基於與天皇的信賴關係,這也是一個特殊的職位。開始時,三條實美退任太政大臣而改任內大臣,其實質為禮遇和名譽性職務的意味很強。親三條實美的尾崎三良就堅決反對三條就任,斷言內大臣本身是華而不實的無用之長物。但這是三條讓位於伊藤博文而入宮中的一種補償方式。黑田清隆辭任後,三條實美以內大臣身份暫時兼任內閣總理大臣,即“三條暫定內閣”(看守內閣)。三條實美死後,侍從長德大寺實則兼任內大臣,直到明治天皇死去時。
大正天皇即位時,“新帝輔翼”成為重要的政治課題,前首相桂太郎公爵進入宮中任內大臣兼侍從長。短時間內,桂太郎又復任首相,便由皇族長老伏見宮貞愛親王以“內大臣府出仕”的資格,執掌宮務數年。此後,元老和準元老級的政治家隨著藩閥勢力日益擴大和政局的波動相繼被任命。內大臣的職務形態也從常侍輔弼演變為根據需要出仕宮中的形態。
昭和時代,宮內大臣牧野伸顯湯淺倉平、宗秩寮總裁兼內大臣府秘書官長木戶幸一等擁有宮務經驗的官僚出身者依次登用為內大臣。日本元老的存在感進一步削弱,內大臣取代元老以主導“重臣會議”的形式作為奏薦後繼首相(總理大臣辭職後的繼任者的指名)的中心存在。內大臣與重臣們協商並聽取意見,此外軍隊的統帥權相關事務上,侍立天皇之側的內大臣也是獲得情報的重要形式。因此成為宮中·府中(政府內和政局)遍及影響力的重要職務。
二戰戰敗後的1945年(昭和20年)11月24日,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發布命令,內大臣和內大臣府被廢止,原本管理御璽·國璽的職能轉移至宮內府(宮內廳前身),侍從職也一併轉移。

部門設定

內大臣府是宮內省的外局,內大臣統轄內大臣府(內大臣府官制第2條),內大臣就所部職員、敘位敘勛、進退相關事項移牒宮內大臣(內大臣府官制第3條)。
1907年,內大臣府官制(明治40年11月1日皇室令第4號)制定後的內大臣府,總計有工作人員11人,直至被廢止。
內大臣
統轄內大臣府,承擔天皇指令的責任。1人、親任官。
當內大臣缺位時,由樞密院議長臨時代理、侍立天皇身邊。(例如:濱尾新、一木喜德郎)
秘書官長
掌理宮內的文書,充當天皇與內大臣之間的聯絡,有時比內大臣的作用還重要。1人、敕任官。
秘書官
文書的管理、庶務的分掌。3人、奏任官。
即屬員,負責庶務。6人、判任官。
另外,還有作為臨時性職務的內大臣府御用掛,內大臣府廢止前,近衛文麿和佐佐木聰一被委任負責修改《大日本帝國憲法》。

歷代內大臣

歴代內大臣(近代)
1
三條実美
2
徳大寺実則
公爵
侍従長
侍従長との兼任。
3
公爵
陸軍大將、內閣総理大臣
侍従長を兼任。
4
元帥陸軍大將
內大臣府出仕の資格で執務。
5
大山巌
公爵
元帥陸軍大將、元老
當初は內大臣府出仕。
6
公爵
內閣総理大臣、元老
7
內務大臣
-
樞密院議長
臨時代理、即日辭任。
8
牧野伸顕
宮內大臣
9
斎藤実
子爵
海軍大將、內閣総理大臣
二・二六事件により死去。
-
一木喜徳郎
樞密院議長
臨時代理、即日辭任。
10
會計検査院長、宮內大臣
唯一、華族以外からの登用(逝去直前に授爵)。
11
木戸幸一
內大臣秘書官長・厚生大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