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轉

內外轉

內外轉:針刺手法名。捻針時,大指往外推稱左轉和外轉;大指向內收稱右轉和內轉。《針灸大成》:“左轉從外則象天,右轉從內則象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外轉
  • 出處:《針灸大成》
  • 類別:針刺手法名
  • 起源:早期韻圖把所列各圖劃分的兩大類
名詞來歷,早起,後期,含義,現代解釋,

名詞來歷

早起

早期韻圖把所列各圖劃分的兩大類別。“轉”,梵文 parivarta有兩個意 義,一個是動詞,一個是名詞。日本釋安然(9世紀人,生卒不詳)《悉曇藏》四說:“……如用ka字聲對a阿i伊u甌等十二韻呼之,則生得下ka迦ki機ku鉤短侯反等十二字。 次用kha字……得kha佉khi欺khu丘區侯反……ku迦鄔合成矩音……迦翳合成醯(雞)音……。”這就是說:用一個輔音輪流跟12個元音拼,用33個輔音輪流跟所有元音拼都叫“轉”。安然又說:“前十七章於三十四體文字母次第為體,以一十二悉曇音韻次第為轉。”這個“轉”就是“輪轉”的“轉”。
內外轉內外轉

後期

唐代玄奘(602~664)《大唐西域記》說:“詳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則:四十七言。”安然說的元音12是14的略本,輔音34是後代悉曇體(通用的是天城體)加了一個有特別寫法的雙輔音字母k。所以安然數的跟經典梵文不合。安然《悉曇十二例》說:“諸合字中有異呼法……或於多少上字隨呼下轉音,餘十一轉呼摩多(主元音)音。”這就是說輔音群不但最後一個要受元音的逆同化,別的也要受逆同化,作下頭的元音的勢。唐智廣《悉曇集紀》刻石本舉的例有"rku歐鹿苟上……”,說明在發r音的時候已經作圓唇勢了。這個“轉”是“轉變”的“轉”。以上兩種意義,都用動詞義。梵文parivarta又是名詞,意義等於漢語的“章”、“篇”。一“轉”就是印度悉曇的一章。

含義

“內轉”、“外轉”的“內”和“外”究竟是什麼含義,明代呂維祺(1587~164《同文鐸》說:“按內外之分,以第二等字論也。二等別母無字,惟照二有字,謂之內,以字少拘於照之內也。二等各母具有字謂之外,以字多,出於照之外也。”這些話似乎沿用《四聲等子》文,該書說:“今以深曾止宕果遇流通括內轉……江山梗假效蟹鹹臻括外轉……。”這隻擺出了現象,並沒說出“內”、“外”的真正含義,反倒把“內”改成“照之內”,“外”改成“照之外”,恐怕不是最初立名的原義。

現代解釋

後代有人不滿意這種解釋,就用現代人擬測的《切韻》音去解釋“內”、“外”兩個字。羅常培《釋內外轉》(《史語集刊》四本二分)說:“……所謂內轉者,皆含有後元音〔 u〕、〔o〕,中元音〔媅〕及前高元音〔i〕、 〔e〕之韻,外轉者皆含有前元音 〔e〕、〔ε〕、〔?〕,中元音〔奃〕及後低元音〔a〕、〔叾〕之韻。”並且附圖如。又說:“線(指虛線)以上之元音非後即高,後則舌縮,高則口弇,故謂之‘內’;線以下之元音非前即低,前則舌舒,低則口侈,故謂之‘外’。”又說:“‘轉’與‘囀’實即一字,於此應訓唱誦。”這個說法和佛教徒的“轉讀”實踐不合。王力認為“那純然是以後人的語音學觀點來解釋,說服力不強”(《漢語音韻》)。所以說,這個問題還沒有定論,只是相傳的名稱,有時候便於稱說罷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