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流

入流梵文Srataapanna(須陀洹)的舊譯。小乘四果的第一果。謂初入聖人之流。《金剛經·一相無相分》:“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同時指緊跟時流,或列入流品。也指加入某個行列。如魯迅《南腔北調·題記》:“真的,我不會說綿軟的蘇白,不會打響亮的京腔,不入調,不入流,實在是南腔北調。”

舊時也表示合乎時代潮流;舊官制,在九品以內的稱為「入流」,九品以外則稱為「未入流」。見《南齊書·王僧虔傳》:“ 謝靈運書乃不倫;遇其合時,亦得入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入流   
  • 拼音:rù liú
  • 注音:ㄖㄨˋ ㄌㄧㄨˊ
  • 出處:《金剛經》梵文(須陀洹)的舊譯
基本解釋,引證解釋,其它含義,

基本解釋

1. [become a mandarin]∶封建王朝把官員分成九品(九個等級),九品以內為流內,九品以外為流外。官員由流外升入流內叫入流。
2. [be of certain position]∶達到某一檔次、級別。
那是個根本不入流的球隊。
3. [accord with current]∶合乎潮流。

引證解釋

1. 列入流品。
魯迅南腔北調集·題記》:“真的,我不會說綿軟的蘇白,不會打響亮的京腔,不入調,不入流,實在是南腔北調。”
2. 古代官制,官階在九品以內者為流內,九品以外者為流外。官階從九品以外登入九品以內者謂入流。
《新唐書·劉祥道傳》:“今取士多且濫,入流歲千四百,多也;雜色入流,未始銓汰,濫也。”《元典章·吏部二·月日》:“都目一考升提控案牘,二考升正九品通理,二百一十月方才入流。”
3. 佛教語。梵文(須陀洹)的舊譯。四種聖果的第一果。謂初入聖人之流。
金剛經·一相無相分》:“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吉藏疏:“名為入流,即是入於道流。” 唐 慧苑《華嚴音義》卷上:“謂適斷見惑,舍異生性,初獲聖性,入聖行流,故名入流。”

其它含義

《增支部·第十集》注中說:“入流者,為已進入聖道之流。”(sotàpannà'ti ariyamaggasotaü àpannà.) (A.A.10.64)
以上是就聖果位而言的。若就聖道位而言,巴利語則為sotàpatti。sota (流) + àpatti (進入,到達),中文也譯作入流。在聖典中也常作sotàpattiphala- sacchikiriyàya pañipanna, 直譯作“為現證入流果的已行道者”或“正進入證悟入流果者”。
入流聖道能斷除最粗的三種結:
①、執著實有我、我所、靈魂、大我、至上我存在的“有身見”(sakkàya diññhi,又作身見、我見、邪見、薩迦耶見);
②、執著相信修持苦行、祭祀、儀式等能夠導向解脫的“戒禁取”(sãlabbattaparàmàsa);
③、對佛法僧、戒定慧、三世因果及緣起的“疑” (vichikicchà)。
同時,入流道智也能斷除一切強得足以導致投生至四種惡趣(地獄、畜生、餓鬼、阿蘇羅)的貪瞋痴,以及所有尚未產生四種惡趣果報的惡業。因此,初果入流聖者不可能再墮入四惡趣。對於漫長的生死旅途來說,入流聖者已經走近了輪迴的終點,他們的未來世將只投生於人界與天界兩種善趣當中,而且次數最多不會超過七次。也即是說:入流聖者將於不超過七次的生命期間,必定能得究竟苦邊,趣無餘依般涅槃,絕不會再有第八次受生。
在聖典中常如此描述入流聖者: ßtiõõaü saüyojanànaü parikkhayà sotàpanno hoti avinipàtadhammo niyato sambodhiparàyaõo'ti.û “滅盡三結,成為入流者,不退墮法,必定趣向正覺。”
漢傳佛教依梵語srota-àpanna音譯作須陀洹、窣路多阿半那、窣路陀阿缽囊等。
摘自《巴利語彙解》瑪欣德尊者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