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地蜈蚣

入地蜈蚣

入地蜈蚣,中藥名。為七指蕨科植物七指蕨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 (L.) Hook.[Botrychium zeylanicum L.;Osmunda zeylanica L.]的根莖或全草。分布雲南、廣西、海南、台灣等地。具有清肺化痰,散瘀解毒之功效。常用於咳嗽,哮喘,咽痛,跌打腫痛,癰瘡,毒蛇咬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入地蜈蚣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蕨綱
  • :瓶爾小草目
  • :七指蕨科
  • :七指蕨屬
  • :七指蕨
  • 分布區域:雲南、廣西、海南、台灣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相關論述,

別名

倒地蜈蚣、蜈蚣草、倒麒麟、地蜈蚣、過路蜈蚣、過路鵝江、假七葉一枝花、七葉一枝槍

入藥部位

根莖或全草。

性味

味苦、微甘,性涼。

歸經

歸肺、肝經。

功效

清肺化痰,散瘀解毒。

主治

用於咳嗽,哮喘,咽痛,跌打腫痛,癰瘡,毒蛇咬傷。

相關配伍

1、治跌打內傷,散瘀止痛:入地蜈蚣,童便浸四十九日,洗淨曬乾,研末。每服1.8g,酒或開水送下。(《廣西藥用植物圖志》)
2、治癆熱咳嗽:入地蜈蚣15g,豬蹄120g。用水煲湯服。(《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挖,洗淨,切段,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50cm。具橫走而粗壯的根莖及多數肉質粗根。近頂部生出1-2枚葉;葉柄長20-40cm,綠色,草質,基部有2片托葉,長約7mm,長圓形,淡棕色;由頂部生出不育葉和孢子囊穗。不育葉通常為掌狀三叉,長寬各約15-25cm,每叉由1片頂生羽片和1-2對側生羽片組成,基部略有具狹翅的短柄,羽片草質,披針形,長10-18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下延,邊緣全緣或稍具不整齊鋸齒;中肋明顯,側脈分叉。孢子囊穗單生,通常高出不育葉,具6-8cm的柄,穗長達13cm,直徑5-7mm,直立;孢子囊無柄,3-5枚聚生於囊托上,呈細長圓柱形,先端有不育的雞冠狀突起。
入地蜈蚣

生長環境

生於濕潤疏林下或溝邊濕地。分布雲南、廣西、海南、台灣等地。

藥材性狀

根狀莖粗壯,外面紫紅色,內面白色,有多數肉質鬚根,形似蜈蚣。

相關論述

1、《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清熱化痰。治癆熱咳嗽、跌打內傷。”
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主治咽炎,扁桃體炎,咳嗽。”
3、《廣西本草選編》:“潤肺化痰,消腫解毒。主治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跌打腫痛,癰瘡,蛇傷。”
4、《台灣藥用植物志》:“治諸癭瘤,消炎,解熱,良血行,治小兒食欲不振,結核病。與蒟醬同服為強壯劑,並治百日咳以及發熱疾患。治梅毒,痢疾,卡答兒及初期肺病。”
5、《中國藥用孢子植物》:“用於肺炎、痢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