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誦讀

兒童誦讀

兒童誦讀的作用在於使少兒從小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練習口齒,咬字,發音,歸韻等。兒童誦讀主要以親子共讀的方式進行,可以增進親子感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兒童誦讀
  • 外文名:Children read
  • 作用:從小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 方式:親子共讀的方式
現狀趨勢,誦讀理念,藝術價值,童謠教育價值,兒童教育理念,注意事項,誦讀內容,

現狀趨勢

誦讀是中國傳統教育中十分重要的教育形式。當前,雖然已有一些地區在進行兒童誦讀童謠、童詩和現代詩文的有益探索,但是讓兒童背誦中華經典詩文、《三字經》、《弟子規》等傳統蒙學讀物以及很多的兒歌,依然是占主流的誦讀教育理念。然而,誦讀絕不僅僅是語言的學習,兒童所誦之內容將會為他們一生打上精神的底色。中國人固然要珍視和繼承傳統文化,但這一切不能建立在漠視兒童利益、不尊重兒童生命體驗的陳舊觀念之上。更不能用一種宗教式的方式,來培養一代精神上“下跪”的接班人。教育的出發點是讓每一個兒童成為最好的自己。兒童的誦讀應該是“有我”的誦讀,是能夠享受母語、享受閱讀和生命成長的誦讀。

誦讀理念

從事兒童教育的人應該有見識。這種見識應該體現出一種最佳化的結構,而最佳化的結構中最為核心的學問是了解小孩子的心。對從事兒童教育的人來說,不了解小孩子的心,學問再大,也無法化作兒童教育的資源,甚至可能與兒童教育的方向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童謠的核心在於了解孩子的心
近些年頗有聲勢的兒童讀經運動就是這樣一種情形。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的季札說:“中國之君子,明於禮義而陋於知人心。”古代的君子是如此,宣揚“兒童讀經”的現代“君子”也大都有此通病。王財貴教授是推動兒童讀經運動的代表人物,他的根本問題也在於此。

藝術價值

我編著《快樂語文讀本》時,專辟一章,題目叫“沉甸甸的兒歌”,為的就是質疑學者大人對童謠的輕蔑態度,彰顯童謠的厚重價值。
小板凳四條腿兒》:“小板凳四條腿兒,俺給奶奶嗑瓜子兒。奶奶嫌俺髒,俺給奶奶擀麵湯。麵湯裡面加點油,吃得奶奶直點頭。”
《饅頭花》:“饅頭花,開三朵,我娘從小抱著我。懷裡抱,被裡裹,大紅枕頭支著我。我娘得病我心焦,拿下金鐲去買藥。人人都說可惜了,我娘好了值多少。”
上述童謠沒有思想價值和語言價值的高度嗎?它們不是兒童人性養成和語言教育的珍貴資源嗎?在思想性、價值觀上,“俺給奶奶嗑瓜子兒”不就是《孟子》里的“老吾老”嗎?“人人都說可惜了,我娘好了值多少?”不也與《論語》里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相通之處嗎?在藝術表現上,“饅頭花,開三朵,我娘從小抱著我”,這種兒歌運用的藝術修辭,即是朱熹在《詩集傳》中說的“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麵湯裡面加點油,吃得奶奶直點頭”這樣的白話文也並不簡單,而是最好的白描手法,它們的藝術質地並不比魯迅小說里的白描差。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童謠還具有記載歷史、保存民俗的功能和價值。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宰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捧香斗。三十黑夜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在如今物質生活富裕的時代,這種過年的風俗漸漸遠去,但恰恰是作為一種不可返回的“鄉愁”,童謠對人類的價值才更彌足珍貴。

童謠教育價值

有效、優質的學習有兩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一是學習興趣的喚起,二是內容能夠被學習者的心理機制所同化。童謠最為符合這兩個條件,用童謠進行幼兒的語言教育、兒童的語文教育,是有學理依據的。
蘇聯兒童文學作家丘科夫斯基在《從兩歲到五歲》一書中,把2歲到5歲稱為“詩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詩歌作用於兒童的思考和感情,成為強有力的一種教育的手段。不用贅言,詩歌能幫助孩子感知周圍的世界,有效地促進孩子語言的形成。”20世紀最引人注目的文學批評家諾思洛普弗萊在《神力的語言》中說:“人們發現,很少有社會完全沒有詩歌,而散文則晚得多,並且是在相當進步的文明中才發展起來的。同時,詩歌比理性作品更加具體和簡樸,它與原始性的親緣關係在兒童教育中留下縮影。”
布約克沃爾德在《本能的繆斯――激活潛在的藝術靈性》一書中,提出兒童是“本能的繆斯”這一觀點。兒童,特別是兒童中的幼兒,天生就是詩人。他們的詩人資質主要表現在感受詩歌語言節奏、韻律時的敏感性上,幼兒不必通過頭腦,只需使用耳朵就能感受到詩歌語言的魅力
史迪芬猰克在他的大作《語言本能》中說:“嬰兒是頂尖的語音學家”,而且“嬰兒天生就有這個能力,他們並非是聽父母講話而習得的”。“兒童具有句法邏輯的天賦,一個3歲的小孩可以說是一個文法上的天才了”。
面對韻語時,兒童的語言天賦表現得尤為顯著,他們對語言的節奏、韻律的敏感和執著經常表現在他們日常的語言活動中。一個孩子與另一個孩子生氣時,自言自語地說出“小柱子,大壞蛋”這句話,他會一下子發現這句話所蘊涵的節奏感,並一邊拍手一邊用吟唱的語調反覆喊著“小柱子,大壞蛋!小柱子,大壞蛋!”從中體味、享受著語言遊戲的樂趣,這時的兒童把吵架變成了語言的藝術創造。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主張,是針對傳統的美國教育脫離社會和脫離兒童兩大弊端提出來的,否定童謠兒童讀經運動也同樣存在著這兩大弊端。童謠是對社會生活和兒童生活的雙重表現,吟唱童謠的朗朗書聲才可以讓我們放心――兒童的語言教育是走在一條具有“高度”的坦途之上。
倡導兒童讀經者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確立現代的教育觀、兒童觀,他們缺乏對兒童的深切認識和理解。幾千年來,我們一直很漠視兒童,不懂得、不屑於尊重兒童的生命感受。現在你不懂不要緊,但童年是記憶力的黃金時期,這些都是最有用的學問,你只管背下去,一定會終身受益,這是倡導讀經者的基本見解。但兒童不是容器,也不能僅僅為遙遠的“成功”活著。兒童教育的原則應該是基於每一個兒童身體發展、精神生命發展的需要,在恰當的時機給他必要而適宜的營養和滋潤。

兒童教育理念

倡導兒童讀經的朋友們非常需要學習現代的教育理念。《三字經》、《弟子規》、《聲律啟蒙》等蒙學讀物的出現,其實在當時就是一種進步,教育者看到了兒童直接學習四書五經的不適宜,因此才編創出這些音韻和諧、更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入門讀物,讓孩子們在誦讀中識字和了解一些常識後,再去“深入經藏”。
教育是改造社會的重要力量,人類的發展已經為兒童準備了更多更好的教育內容。兒童文學的出現和發展,使得兒童擁有更切合自己生命體驗的閱讀生活成為可能。圖畫書等更豐富的兒童讀物的出現,讓兒童有了更適宜的閱讀空間。童謠童詩是最適合兒童誦讀的文本,是兒童誦讀最適宜的開啟文本。現代教育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尊重兒童的需要,從兒童出發的教育內容和方式,才更有效,違背兒童生命規律的學習是無效和遏制兒童發展的。正如看雲老師所說,秋天的事情不要在春天就做。
教育的出發點應該是讓每一個兒童成為最好的自己,兒童的誦讀應該是“有我”的誦讀,他們在誦讀中享受母語,享受閱讀的喜悅,享受生命的成長。兒童誦讀的過程,是他們小小的生命之流,融入民族文化、人類文化的河流的過程。從兒童學習母語的需要出發,我們精選出經典的、詩性的文本,讓兒童在日不間斷的誦讀中體會語言的節奏和生命的節律。
童謠童詩開始,清淺的古詩、晨讀對韻、泰戈爾詩歌、中外優秀的現代詩文,6年一貫,日有所誦,走一條緩坡上行的積學修心之路。於誦讀中華詩文的同時,放眼世界、廣吸博納,走一條開闊健勁的求新圖變之路――這是兒童誦讀和以四書五經為內容的讀經活動不同的地方。
大力推廣兒童吟誦,並積極探索讓兒童親近傳統文化的途徑和方法。但我堅持認為,讓兒童親近母語,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前提在於真正去了解兒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找到打開兒童心靈和傳統文化聯繫的鑰匙。

注意事項

1.誦讀貴在堅持,不堅持根本起不了多么大的效果,一開始從字數少,簡單易懂的文章或詩詞著手。
2.熟練掌握誦讀內容的主旨和感情,而且要牢記它的作者,日積月累就會起很大作用。
3.家長一定要糾正孩子在誦讀時字音的音準以及停頓,避免把句子讀錯,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兒童形成語感,對將來的學習有很大幫助。
4.讓兒童讀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也是不錯的選擇,比如伊索寓言和格林童話故事,在趣味中品味小故事、大道理。

誦讀內容

建議從簡單的唐詩宋詞讀起來。
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登鸛鵲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遊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詠鵝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回鄉偶書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憫農李紳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長歌行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