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憂鬱症

兒童憂鬱症

分型,急性憂鬱,慢性憂鬱,隱匿性憂鬱,護理,早期發現,兒童抑鬱症表現不一樣,過早寄宿易引發抑鬱症,警惕信號:情緒變化成績下降,如何幫助兒童戰勝抑鬱症,

分型

急性憂鬱

這一類兒童發病前常有明顯的精神誘因,如父母突然死亡,遭受意外災害,或因病住院而離開父母等。這類兒童病前精神正常,發病時憂鬱症狀明顯,如整天流淚、動作遲緩、聲音低、食欲不振、乏力、失眠、惡夢、日漸消瘦,常常獨進獨出,不與其他兒童交往,有時可流露出絕望感。

慢性憂鬱

這一類兒童過去常有與父母多次分離的經歷,或有其他的精神創傷的病史,但並無重大的突然的誘因。病前適應能力差,憂鬱症狀呈逐漸加重,表現為膽小、害差異、容易受驚、不合群、學習成績下降,睡眠少而淺。檢查時可發現其行為退縮、表情淡漠,並有厭世觀念和自殺企圖等。

隱匿性憂鬱

這一類兒童的憂鬱症狀常常相當隱匿,多表現為其他方面的問題,如不聽話、多動、執拗、反抗、攻擊、不守紀律、學習困難、衝動搗亂或其他不良行為。也可出現頭痛、嘔吐、腹痛、腹瀉、厭食、過食、大小便失禁等身心問題。多數兒童憂鬱不明顯,但有的兒童可周期性地出現憂鬱症狀。
兒童憂鬱症的病因
1.大多數患憂鬱症的兒童,從小在家庭中受到歧視或虐待,心情壓抑,使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
2.有些孩子由於家長期望過高,對孩子管教過嚴,超過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使孩子無法承受,從而情緒不佳。
3.有些孩子由於生活十分單調,缺乏與其他孩子交往的機會,思想閉塞,情緒壓抑,否認憂傷、喜悅、痛苦或歡樂,都無法充分發泄。
4.有些孩子因身體有關,家庭不幸,學習成績差,而心理上承受沉重負擔,認為這一切無法挽回,因而意志消沉。

護理

家長正確對待有憂鬱狀態的兒童
1.要改變對孩子的不正確的態度。要多關心他們,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他們,對他們多加開導,避免專制的家長作風,讓孩子把自己心中的積鬱傾吐出來,想辦法解決或合理地解釋,使孩子滿意。讓孩子能從內心深處感到父母是他最親近的人,是世上最疼愛他的人。這樣,孩子的憂鬱心境就會得到改善。
兒童憂鬱症兒童憂鬱症
2.不要對孩子管得太多、太厲害。因為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權利和自由,他們喜歡在同代人中尋找歡樂,尋求共處。他們往往對父母過多的干涉表示反感,家長們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3.要努力為他們創造一個愉快的環境,儘量安排他們參加集體活動,增進他們與同齡兒童的交往,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開闊他們的心理境界。
4.症狀明顯的憂鬱症兒童,應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抗憂鬱藥物。目前常用的藥物有多慮平、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及麥普替林。其中,以麥普替林療效最好,副作用最小,深受家長歡迎,唯價格較高。對於有強迫症狀的兒童憂鬱症,則以氯丙咪嗪效果最佳。
近年,國外已研製出許多高效、副作用小的新型抗憂鬱藥,如速維多(Sarector)等。
5.兒童憂鬱症有時伴有危及生命的消極言行,尤其是對於已有自殺企圖或有過自殺行為的兒童,家長必須高度警惕,嚴密監護,以防其自殺。
必須強調,抗憂鬱藥物,儘管效果良好,但是服藥後,一般要在兩周后出現明顯的療效,約一個月才能控制症狀。因此,在服藥的最初階段,仍須家長對患兒進行嚴密監護。此外,凡有自殺傾向的兒童,必須請兒童心理醫生作較長期的心理治療。

早期發現

兒童抑鬱症表現不一樣

和成年人相比,孩子往往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抑鬱情緒,而以兒童的方式發泄自己的“不快樂”。
兒童憂鬱症兒童憂鬱症
程文紅說,抑鬱症孩子一般有兩種表達形式:外向型症狀和內向型症狀。前者是以扔東西、發脾氣、煩躁不安等為主的“不安定狀態”,讓人難以和“抑鬱”聯繫在一起;而後者則不愛與人交流、獨自發獃,如果不受重視,也很容易被忽略。
處於抑鬱症早期的孩子,也會向周圍的人求助,表達自己的苦悶情緒。這次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孩子會向母親求助,約三成的孩子向父親求助,然後是同學、老師。值得關注的是,有兩成孩子不向任何人求助,獨自承擔痛苦。深入訪談後,醫生們了解到孩子的想法:他們不理解我怎么辦?平時就和爸媽交流很少,他們會聽我說嗎?我跟媽媽講過,她說我不該東想西想,應該把精力集中到學習上;如果我說出來,會讓爸爸媽媽更擔心,或者批評指責我……而心理醫生表示,求助時遇到困難,抑鬱傾向的孩子就更容易把自己封閉起來。

過早寄宿易引發抑鬱症

是什麼引發了孩子的抑鬱症?程文紅副主任歸納說:學習壓力、與同學老師的衝突、受到批評指責、父母婚姻出現問題等不愉快的生活事件都是引發兒童抑鬱症的重要原因。而孩子在童年早期遭受過多負性生活事件以及親子關係差所造成孩子的抑鬱人格,也易引起孩子抑鬱。
很多抑鬱症病孩表示,自己曾經有被忽略的經歷,而這次調查顯示,兩成病孩曾經經歷過和親人(父母或其中一方)分離至少一年,一成為單親孩子或孤兒。“被忽略”引起的恐懼、焦慮和憤怒是導致兒童抑鬱的重要因素。程文紅副主任說,在孩子的心靈世界裡,他(她)會問自己:“爸爸媽媽為什麼不來照顧我?”在等待、要求而未果之後,漸漸長大的孩子會變得很失望,並轉向攻擊自己。
16歲女孩虹虹被送到精神衛生中心起初是因為“品行問題”。從外婆和老師口中,醫生得知虹虹“從家裡拿錢,還問親戚借錢買禮物送給同學”。可深入了解之後,醫生髮現虹虹其實患了抑鬱症。父母離異,媽媽總在女兒面前罵父親拋棄娘倆,虹虹一方面渴望父親回來,另一方面很自責,因為她認為“如果我夠乖夠好,爸爸就不會不要我們”。表層的品行問題下,其實是抑鬱症。
眼下,不少工作繁忙的年輕父母讓孩子念寄宿制幼稚園。但專家提醒,不是所有的幼兒適合寄宿生活。有的父母認為,內向的孩子通過上寄宿制幼稚園可以培養其膽大、外向的性格。華東師大教育學博士區培民指出,這其實是誤解,天性膽小、內向、拘謹的孩子尤其不適合寄宿制,因為他們更需要來自雙親的呵護。這時如果父母送他們上寄宿制幼稚園,就容易使他們產生緊張、焦慮、不安全感。所以,即使要送孩子去寄宿制幼稚園,父母也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否則,有些孩子很可能因為寄宿生活產生被父母遺棄的極端想法,埋下抑鬱症的種子。

警惕信號:情緒變化成績下降

國小三年級男孩小方的父母長期感情不合,吵起架來都會一走了之,小方獨自在家常常沒飯吃。後來媽媽不辭而別,家人怕孩子受不了就告訴他“媽媽出遠門了”,敏感的他說:“媽媽不要我了,我打了150個電話,她1個也不接。”失望日益累積,從焦灼的等待發展到失眠、胃口不好、學習成績下降。最近一次考試成績掛了紅燈,老師批評了幾句,他竟恐懼到奪門而出,蜷縮在學校的灌木叢里,全身發抖。
程文紅副主任說,作為孩子最親近的父母,最容易發現孩子的情緒變化,關鍵是要重視。如果發現以下一些信號,父母要提高警惕:孩子的情緒變得十分暴躁,經常發脾氣甚至打父母;持續一段時間地自卑,對以前感興趣的事物和活動失去興趣;人變得木納遲鈍,獨來獨往,鬱鬱寡歡;胃口不好,失眠,身體頻頻不適。
程醫生表示,父母發現孩子出現異常問題的話,不要輕易下結論,要傾聽孩子的想法,幫助他一起分析,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後再決定如何處理。和孩子單獨吃飯、飯後的散步、短途旅行等都是走進孩子心靈的好方法。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如果父母無法調節孩子的抑鬱情緒,則需請教心理諮詢師或者心理醫生加以解決。因為及時給這些孩子以心理輔導和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輔助藥物治療,可以幫助孩子儘快恢復到正常狀態。

如何幫助兒童戰勝抑鬱症

兒童需要有人幫助他們戰勝抑鬱症,兒童好象生下來一直在玩,但對有些兒童來說,世界是令人沮喪和充滿鬥爭的地方。
一個正常的小孩,會由於搬家、愛畜的死亡、或家人、朋友的死亡而發生抑鬱的現象。伴隨著青春期而發生的荷爾蒙變化,也會引起抑鬱症的發生。抑鬱症的表現因年齡而異,歲數小的兒兒童會對食物和遊戲缺乏興趣,會發火,並且會減輕體重。大一點的兒童和青少年會失去對自己和家人的興趣。家長應當提供愛和支持,幫助抑鬱的孩子恢復自信心。家長和大夫應當常問孩子的感覺,並一起討論這種感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