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芙王妃

克萊芙王妃

拉法耶特夫人(Madame de La Fayette,1634-1693),法國小說家,原名瑪麗·瑪德萊娜·皮約西·德·拉維涅,出生於巴黎的小貴族家庭,早年受過良好的古典(拉丁)文學教育。

《克萊芙王妃》的故事情節很簡單,小說以亨利二世(1547-1549)時的宮廷為背景,影射了17世紀後期的皇室生活。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克萊芙王妃
  • 外文名稱:La Princesse de Clèves
  • 文學體裁:小說
  • 作者拉法耶特夫人
基本介紹,作者簡介,內容簡介,文學影響,

基本介紹

《克萊芙王妃》
小說封面小說封面
La Princesse de Clèves
小說以亨利二世(1547-1549)時的宮廷為背景,影射了17世紀後期的皇室生活。

作者簡介

1655年,21歲的她嫁給了拉法耶特伯爵,但幾年後,便與丈夫友好分手。從1661年起,拉法耶特夫人獨自住在巴黎,過著一種上流社會的生活,經常參加朗布依耶公館著名的文藝沙龍聚會。不久,她有了自己的沙龍,每星期六與朋友相聚。她有許多朋友,包括爽直聰明的著名書簡家、英國查理二世的姐姐賽維涅夫人,箴言作家、清潔文字運動的主要成員拉羅什富科,英國皇宮早逝的亨利耶特也是她的親密朋友。
拉法耶特夫人以才思敏捷為時人所重,當時的國王路易十四也對她青睞有加,因此,她經常出入宮廷,與宮廷貴婦以及當世名士結交。但她有清醒的頭腦和早年比較厚實的文學修養,抵住了風靡當世的“風雅派”矯揉造作之風。
拉法耶特夫人對她青年時代閱讀的小說稱讚不已,認為自己從中受益匪淺。她高度讚揚杜爾菲的《阿斯特雷》。一段時間裡,她和拉·羅什富科每天下午都讀這本書,但是,她的作品中卻沒有杜爾菲的故弄玄虛和矯揉造作。
1680年,她的好友拉·羅什富科去世,3年後,她的前夫也去世,精神上的巨大打擊使拉法耶特夫人放棄了上流社會的生活,重新回歸到平靜的生活之中。一直到1693年去世,她都過著一種虔誠的、沉思的生活。
拉法耶特夫人主要的寫作活動是在上流社會生活時期,作品有:《英國亨利耶特的故事》(Conted' Henriette d'Angleterre,1720),《1688年和1689年法國宮廷回憶錄》(Histoire des Mémoires de la Cour de France pour 1688 et 1689,1731)、《蒙邦西耶王妃》(La Princesse de Montpensier,1662)、《克萊芙王妃》(La Princesse de Clèves,1678)和《湯德伯爵夫人》(La Comtesse de Tende,1724)。
拉法耶特夫人生活的時代,婦女沒有文學作品的創作權,因而她的主要著作都不是用真名發表的。但這些著作質量較高,特別是她的代表作《克萊芙王妃》,被認為是法國第一部心理小說名著,她對人物心理的揣摩與分析細膩入微,可與拉辛的悲劇相比。

內容簡介

《克萊芙王妃》的故事情節很簡單,小說以亨利二世(1547-1549)時的宮廷為背景,影射了17世紀後期的皇室生活。
宮廷生活的中心內容是野心勃勃的爭權奪利和男女風流韻事,僅僅因為人們“不斷尋歡作樂勾心鬥角”,才沒有感到百無聊賴、無所事事。貴夫人們相互嫉妒,拉幫結派。這裡,“有一種激動不安的情緒,但秩序井然。對一個姑娘來說,這既令人歡悅,但更潛伏著危險”。
年輕的夏德小姐進入了這樣的環境,她出身名門富豪,自小受母親的精心培養調教,成為一個聰穎賢惠的端莊淑女。守寡的母親貪圖私利,強迫她同克萊芙親王結婚。克萊芙親王年輕英俊,溫文爾雅,既有學識又有膽識,深受國王的器重。他對妻子又忠實又體貼,年輕的妻子尊重自己的丈夫,但並不愛他。她讓他享有夫權,但不能完全委身於他。於是,他產生了對性愛的渴望,弄得心煩意亂,幾乎到了病態的地步。賢德純潔、無依無靠的王妃無力應付這種危險的場面,母親曾經教育過她,只不過不管這種教育出自多么善良的動機,它畢竟還是膚淺虛偽的老調重彈。
此時,風流瀟灑的德·內穆爾公爵回朝復命,同克萊爾王妃邂逅相遇,便一見傾心。克萊芙王妃一心愛自己的丈夫,但只是一種敬愛,而她發現自己對德·內穆爾公爵卻產生了她丈夫所求兒未得的那種感情,便禁不住也吐露出自己的愛慕之情。但她仍然忠於自己的丈夫。故事的高潮是:王妃告訴丈夫,她愛上了一個人(她沒講出他的名字),默默地乞求丈夫的幫助。為了恢復往昔平靜的心情,她需要離開宮廷。但是,她的真誠坦白帶來了災難,不久,丈夫對妻子的貞操滿腹疑慮,加上嫉妒,便鬱郁死去。
內穆爾再次向她求婚,儘管他是宮廷人物,還是被那異乎尋常的相思所折磨,她甚至在愛情的折磨中變得更有教養。但是,王妃拒絕了他。最初,她無法接受內穆爾取代亡夫。之後,她變得非常憂鬱,心灰意冷,終於被擊潰。她告訴內穆爾,她得“嚴守婦道,保持貞操”。於是,她退隱修道院,幾年後,在那裡悄然死去。完全沒有信奉基督教的暗示:修道院只是一個心靈遭到毀滅的女人的避難所。
這部小說堪稱風雅小說之代表作。書中三位主人公都是年輕貌美、品格高尚的理想人物。有些故事情節,如騎士比武、誤投信函、產生誤會、吐露真情等,顯然都是從傳統文學作品中移植過來的。但這部小說也使用了新穎的手法,它採用緘默不語來表達感情交流,給讀者留下回味思考的餘地。作者還經常使用反義詞和間接引語等修辭手法,這在當時也是首創。
《克萊芙王妃》一書以敏銳而形象的方式批判社會。作者不是從當時的小說和高乃依及拉辛的戲劇中去尋找素材,而是借鑑他們,自成一格,破天荒地使法國小說具有了現實生活的氣息。人們一直認為它是一本關於激情的書,但更確切地說,它寫的是男女間的柔情蜜意(作者把它視為過分的、破裂的、致命的、毀滅性的情感)和個人慾望與禮儀的衝突。它第一次在小說中表現了女性的聰明才智。而在高乃依和拉辛的作品中,人類的共同困境和人為安排的歷史環境融匯在一起,產生一個超越時間概念的客觀現實。

文學影響

《克萊芙王妃》標誌著法國小說和歐洲小說的一個新突破。小說言簡意賅,明白曉暢,結構勻稱。為了暴露宮廷的腐敗,小說中有離題的閒筆。書中穿插了一些故事,比如第二部中關於安·博萊昂的故事,作者穿插這些故事,意在說明宮廷中輕佻成風。儘管如此,它仍然是第一部完整的心理小說。它將一位婦女置於真實的、不加修飾的環境中,從心理上細膩地加以描寫。不管拉·羅什富科對拉法耶特夫人產生過什麼影響,小說的主要成就還是拉法耶特夫人自己取得的。正如她所說,如果拉·羅什富科給了她靈感,那么她就“改造了他的心”。
作為17世紀的法國作家,拉法耶特夫人以眾多的緣由展現了她所處的時代,包括她關於愛情的觀點、關於女人的看法和對歷史環境的運用。其中歷史背景的運用,對理解拉法耶特夫人的作品與更現代的歷史虛構小說相比較是很重要的。
在她的作品中,使用歷史事件最顯著的一面就是作品中人物的構建。她根據創作的需要把真實的歷史人物加以轉化。對於現代讀者而言,具備歷史的知識以及對作家自身的了解也是必須的。
拉法耶特夫人的作品深深地烙上了歷史的印跡,尤其是她的代表作品《克萊芙王妃》。拉法耶特夫人在寫給萊斯施雷納騎士的信中,曾提到《克萊芙王妃》是對宮廷世界及其生活方式的出色模仿。但這部作品更像是回憶錄。在描述亨利二世宮廷的時候,女作家參照了路易十五的宮廷。在她看來,不管是什麼樣的時代、什麼樣的宮廷、什麼樣的社會,其本質都是一樣的:真正的君主制是宮廷君主制,而這是她所關注的。
拉法耶特夫人以理性主義和道德規範為行為準則。因此,他塑造的克萊芙王妃,是美德和貞潔的化身;是守身如玉、恪守道德規範的理想人物。克萊芙王妃初以“名節”對抗愛情,繼則更為珍惜和保全崇高的愛情,而拒絕當前的滿足與逸樂,形成激烈的內心鬥爭。作者暗示“德行”應以巨大的犧牲為代價。年輕貌美的女主角於丈夫死後退隱修道院,最後悄然死去,而終於保全了“名節”。
從寫作的年代上看,《克萊芙王妃》理所當然是第一部法國古典小說,但它同時也是第一部法國現代小說。因為作品的虛構性本身被它的作者否定了,理由是除了編造的一些謊言和藝術的加工與美化之外,這部小說寫得過於精確。倒不是拉法耶特夫人不想把一種盡善盡美的形式賦予她的作品,而是她認為小說的美必須從屬於真實。從《克萊芙王妃》問世起,文學就變成了一種精確藝術。
文學史家們認為,17世紀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萊芙王妃》宣告了“法國式”小說的誕生,它以精微細膩的細膩分析取勝,這在長時間內影響了後世作家,使法國文學一直注重描寫“精神真實”,而這實質上就是法國感傷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先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