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福核雕

光福核雕

核雕是蘇州地區獨有的傳統民間藝術,光福是近代核雕的發源地。光福核雕歷史悠久,技藝精湛。明代文學家魏學洢的散文《核舟記》記述了明天啟年間常熟王叔遠在不滿一寸長的桃核上雕刻出《東坡游赤壁》的場景,被驚讚為“靈怪之材”。清代乾隆初年,蘇州微雕藝人杜士元同樣用桃核雕刻了《東坡游赤壁》,他在小船上增雕了船工,被當時稱為“鬼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光福核雕
  • 所屬地區:江蘇 ·蘇州·吳中區
  • 遺產編號:Ⅵ-17
  • 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基本信息,工藝特點,歷史發展,傳承意義,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光福核雕
光福核雕光福核雕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蘇州市吳中區
遺產級別: 國家

工藝特點

中國傳統核雕技藝,主要以橄欖果核為材料,橄欖核來自廣東一帶的“烏欖”品種,質地硬而細膩。有了好的材料才能製作出好的工藝品。蘇州核雕工藝精巧,作品造型活潑,立體感強;線條明晰,人物有神,風格細膩,集中反映了蘇州工藝雕刻“精、細、雅”的神奇魅力,是中國微雕傑出代表。

歷史發展

核雕技藝從明代開始,走過了發展→繁盛→衰退的歷史階段,由於改革開放,二十一世紀才走上了復甦時期。但由於核雕市場萎縮,消費群體縮小,技藝流失等原因,從事核雕的藝人還是很少,核雕技藝亟待保護。
光福核雕是蘇州核雕業中的一個主要組成部份;蘇州核雕刻從業人員主要集中在蘇州市吳中區的光福鎮,以光福的舟山村為最集中,其次是光福鎮周邊村落;還有鄰近鄉鎮如:東渚,胥口,藏書等地。
舟山村的核雕刻從業人員據粗略統計有上千人之多;新建了核雕城,成立了核雕行業協會,已經形成了規模化生產;光福周邊村落核雕從業人員大約有數百人之多.
光福核雕始於七十年代初期;當時核雕刻只是光福紅木雕刻廠中的一個小組;源自光福鎮的下轄單位:舟山工藝品廠; 舟山工藝品廠是1970年由鐘年福發起並成立任第一任廠長。發起人還有殷小男、殷小妹、須吟笙等人。光福紅木雕刻廠的前身是光福木器社,成立於60年代,在1970年由原光福木器社部份人員及鄉建築社部份人員組建光福紅木雕刻廠。廠址設立於光福鎮茶場旁。於71年成立橄欖核雕刻小組,由須吟笙,鐘年福等人負責,光福紅木雕刻廠於八十年代未解體。
光福的核雕刻藝人中有一部份就是那時雕刻廠解體後回家自謀生計繼續從事核雕刻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如陳素英,許忠英,金雲玲等;另一部份是當時工廠解體後轉行,隨著核雕刻市場的興盛而重操舊業的如:沈元根,姚建康等;還有一部份由於核雕刻行業興盛後由其它雕刻行業轉業過來的如:陸小琴,李建豐等;最後還有一個組成部份就是從業人員數量最多的。
光福核雕的技巧以浮雕、圓雕和透雕為主,外形基本保持果核的原形。核雕形式有三個系列:珠串式、墜件式和擺件式。所反映的題材一般有四個系列:吉祥如意系列、神仙人物系列、中國民間民俗故事系列和山水園林系列。精美的核雕工藝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技藝價值、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

傳承意義

僅存的蘇州光福核雕基本為傳承殷氏一派,其中第三代傳人中的佼佼者,如陳素英、董蘭生、周建明、須培金、金雲玲等,他們的作品有很高的造詣,並在全國乃至國際賽事中獲獎。陳素英的核雕《東坡38人游舟》2005年榮獲第二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金獎,核雕《山水樓閣圖》榮獲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