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效應藝術

光效應藝術

光效應藝術亦稱“光學藝術”或“視覺藝術”。它是20世紀60年代流行於歐美的一種利用光學的感覺加強繪畫效果的抽象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光效應藝術
  • 別稱:視覺藝術,弗契那色彩現象
  • 時間:20世紀60年代
  • 地點:歐美
  • 基礎:抽象派和波普藝術
  • 代表畫家:比亞齊、賴利、萊因哈特和諾蘭等
  • 最先發現者:弗契那
概念,代表畫家,主觀色彩,

概念

光效應藝術亦稱“光學藝術”或“視覺藝術”。它是20世紀60年代流行於歐美的一種利用光學的感覺加強繪畫效果的抽象藝術。這種藝術是建立在對抽象派和波普藝術反叛的基礎之上的。它認為抽象派藝術太依賴畫面偶然性的效果和任憑感情的衝動,而波普藝術又過於鄙俗和缺乏藝術的感染力。他們的目的是要通過各種不同的紋樣和色彩,利用觀眾的視覺變化來造成一種幻覺效果。它的具體作法就是利用簡單的幾何形體的重複或中斷,利用色塊的補色關係和結構的連續與並列達到繪畫的效果。他們在作畫時常常使用直尺和圓規等工具,有的還可以大量的拷貝和複製。從事光效應藝術創作的畫家往往具有比較熟練的技巧,比較完美地掌握了圖案藝術的規律,能使作品產生千變萬化的效果。可以說,他們是打破了純繪畫藝術和裝飾圖案藝術之間的界限,對工藝美術銀幕藝術,廣告藝術和建築藝術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所以有人把光效應藝術當作視覺藝術的科研成果來看待,是年輕的藝術家們對科學技術興趣開發的結果。
光效應藝術

代表畫家

光效應藝術的代表畫家有義大利人比亞齊、英國人賴利、美國人萊因哈特和諾蘭等。
在歐洲還存不少光效應研究組織,著名的有法國的“光效應藝術研究探索團體”,和德國的“澤羅團體”。

主觀色彩

(光效應)
人眼睛在無彩色黑白條紋的同時刺激下能產生色幻覺,我們把這種視覺現象稱為“主觀色彩”。例如完全為黑白條紋構成的圖形,如果我們經長時間注視後,在密集的弧形黑白條紋部分會出現閃爍的彩虹般的色彩奇觀。這種現象的最先發現者是弗契那(C.T.Fechner),因此也稱之為弗契那色彩現象。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至今還是一個謎,因為運用現有的色彩理論無法解釋。這種視幻現象的發現被20世紀50年代現代派畫家所套用,他們創造了各種“光效應藝術”(OPART)。畫家們研究運用圖和底不停相互交替的方法,使觀者產生一種視覺運動的錯視,從而誘發出彩虹般的色感。代表畫家有比·賴里(B.Biley)和阿·奈爾(R.Neal)。光效應藝術曾經對紡織品圖案設計產生一定影響。
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最美麗的東西就是那些神秘的東西.它們是一切藝術和科學的真正源泉.
——愛因斯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