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州燈會

光州(現潢川縣))系豫南重鎮,是豫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每逢節日,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僅就光州燈會玩燈而論,其數目之多,花樣之美,技藝之精,令人讚不絕口,幾乎達到家家張燈,戶戶結彩。有一種大型“台閣燈”,只是在光州方能見到,外省、市、縣、鄉從未目睹,也未耳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光州燈會
  • 地點:光州(今潢川)
  • 時間:元宵節前後
光州元宵習俗,燈節盛況,燈會傳承,

光州元宵習俗

每年元宵佳節,扎花燈,連放煙火三夜,並實行貨物大減價。為了很好準備,春節前一個月,工匠技師扎花燈,做爆竹,制煙火。正月十四日夜晚起,到十六日夜止,點花燈燃放煙火,轟動兩城三關,不少城鄉居民前來觀看,盛況可謂空前。
為何元宵節燈展經久不衰,因為它是一種傳統的中華文化和吉祥如意的象徵。數千年來每逢新春佳節,花燈爭奇鬥豔,別出心裁,你追我趕,令人賞心悅目,給人以幸福平安之感。
有兩種耐人尋味的燈:一曰“望兒燈”,在元宵節夜,居家院中豎一高桿,上懸紅燈,點燃之後,遙望甚遠,以示盼兒心切。有時也有碰巧在當年懷孕生子的,所以每逢燈節懸此燈者大有人在。一曰“送子燈”,元宵節夜晚,全城燈火輝煌,室內外遍地置放燈盞,有好事者乘人不備,來個順手牽羊,偷上一盞(但不能吹滅),送到盼子不孕的人家內房,將燈放在寢室床前踏板上,向受燈者一揖,受燈者闔家歡迎,立即盛情招待,並給予紅包(內裝現金若干)。

燈節盛況

燈節玩燈“出燈會”,有“正會”、“花會”之分。所謂“花會”,包括有“耍龍燈”、“舞獅子”、“花車”、“旱船”、“火馬”、“高蹺”、“十八羅漢度柳翠”……這些都是城關各街道居民自發組織的,農村也有舞獅隊進城表演。
光州城關有五條龍燈,就是南城東關的青龍,北城興賢坊的黃龍,北關的黑龍,回回營的藍龍,西關的黃龍。花會玩的時間較長,由春節開始直到正月底,觀燈者人山人海,絡繹不絕,有的夜以繼日,達到狂歡盡興。還值得一提的是光州的“火馬燈”。火馬燈日夜可以玩。
光州南城賢典街有一班火馬燈,歷時較短;北城龍頭街有一班火馬燈,歷史長,玩得好,有“火馬燈世家”之稱。龔三義槽坊、絲綢作坊。老頭有八子、兩侄、十幾個孫子。每逢燈節全家三輩人一齊上陣,不用外姓,隨時可以上街表演。火馬燈是四匹馬為1組,每組前有領馬1人,後有“三軍司令”1人,每匹火馬後跟執彩雲燈的1人,兩組總計20人,裝扮成京戲一出。八匹火馬裝扮成一出“八蜡廟”,生、旦、淨、醜、末都有,大家騎著不同顏色的火馬,一律著古裝,奔騰跳躍,英俊威武,技藝嫻熟,動作敏捷,神氣十足。領馬者手執長鞭揮舞在前,馬鞭落地發出清脆的響聲,這也是龔家獨特技術。“三軍司令”系火馬中丑角,時莊時諧,動作滑稽,逗人發笑。龔家火馬在光州花會中負有盛名。全家出火馬燈會,當時不但在光州,就是在周圍縣也不易尋找第二家。花會上街,首先要去大寺廟敬神。進了廟先燒香紙再表演,以後才到各機關、團體、商店演出。演前先由一人執紅帖投遞,表示祝賀新年,然後再進行表演。有些單位予以招待並酬以香菸糖果等物,也有給現金紅包的。許多技藝高超的花會班,夜晚常常滿載而歸。
所謂“正會”,又稱作“勝會”,是以各街為單位組成。如北城大街的“如意會”,南城東關的“永安會”,北城小東關的“長生會”,還有南城大巷街、曾家巷等街都有正會。各會都由頭面人物出來當會首,負責籌備。其中大多數人既要出錢又要出力,除了一部分自願捐助外,不足部分由會首們掏腰包。各街辦會都想方設法努力辦好,以與其他街競賽,力爭得到民眾的讚譽。因此會前必須研究項目,籌劃集資,安排人員,添置器材,購買道具,排練演習,設計“台閣”,千頭萬緒,實為不易。其中最關鍵的是要有一位行家裡手來主抓才能把會辦好。
所謂出全會,就是全光州所有的花會、正會,同一天全部上街展出,這有一個自然形成的時間,即每年正月十七日。因為當時多數人迷信鬼神,農曆正月十七日是火神爺的壽誕之日。從前,人們有個傳統觀念:“不信神,有火神。”經常可以聽到人們對罵或起誓說:“不憑良心,火神爺要照顧你!”所以人們對火神都是戰戰兢兢,敬而遠之,唯恐他找上門來。西關街的火神廟(現潢川縣城關三小),常年香火旺盛,到了正月十七日,人們對火神爺更是要大獻殷勤。所以無論花會或正會,這天都得去朝拜火神爺。既不通知,又不催請,各會自動前往祝壽,無一人違抗不到。正月十七日到了,這天上午由各會會首親自到火神廟焚香、燃燭、燒紙、放鞭,叩拜之後,隨即“起駕”。就是將木製的火神爺雕像抬出來,送到大南門外地藏庵行宮暫時安放,下午由眾人抬著上街遊行,到午夜再送回西關街火神廟。我在童年時期看過一次全會,我選擇了較高的地方佇立,翹首東望不敢鬆懈。這時城鄉觀燈者紛紛雲集,鋪面擠滿了男女老少人群,生意早已停業,以接待看會之客。華燈初上,正會由南城浩浩蕩蕩而來。會前有一位開路先鋒,在隆冬嚴寒中,他上身不穿衣服,雙手舞著一對火流星,且行且舞,走走停停,街上擁擠不堪的人群,見他到來,都紛紛自動讓出一條路來,這樣,大會的千軍萬馬才能徐徐通過。火流星是用鐵絲編織成兩個球形外殼,約海碗大小,內放燃著的木炭,迎風吹燃,愈舞愈烈,猶如一條火龍從天上飛舞而至,人們不得不及早躲避。舞火流星,也是一種專門技術,有時用一隻手耍,有時用兩隻手耍,有時站著耍,有時邊走邊耍,也可以兩人對耍。這種玩藝,以張占魁為佳。他年近花甲,身體強健,為人豪爽,對辦會有濃烈的熱情。他主動參加舞流星,四兩白酒之後,赤膊上陣,表演出各種花招,如“丹鳳朝陽”、“二龍戲珠”、“三花蓋頂”、“枯樹盤根”等,沿途觀眾為他的精彩表演拍手叫好,他為滿足觀眾要求也竭盡全力。跟在火流星後邊的是一對牌燈,上書某街××勝會。接著是嗩吶樂隊、彩旗、宮燈、彩傘、捧燈、提燈,各種執事均配有各式各樣的花燈。最吸引人的是大型燈山似的“台閣”燈,一張大木桌,用大石條壓著,上裝鐵架子,兩層高丈余,用彩色綢布包裹,上下左右懸掛各種花燈;兩層花叢中置放戲劇人物,由10歲以下幼童裝扮,多則3人,少則2人(“斷橋”為3人,“武家坡”為2人)。入夜以後,燈火輝煌,繁華競放,鮮艷奪目,高高站立在半空中的古裝戲劇人物,迎風飄搖,翩翩如仙。人們觀後,心驚目眩,讚不絕口。這一座燈山似的“台閣”燈,由8名壯漢抬著,四周還有許多人保護,徐徐向前,供人欣賞。後面接著是樂隊。龍棚過來了,這是木製長方形上棚,上面置一盤龍燈或鱉魚燈,中懸一個金屬鼎形大爐,也由8人抬著,爐內香菸縷縷。後邊就是火神爺的木製偶像,當此像通過各家門前時,許多善男信女,頻頻叩頭祈禱,求神保佑,可是火神爺端坐在特製的大轎中,目不斜視,毫不理睬這芸芸眾生之情誼,匆匆而去。出哪種會則抬哪一尊神像,如火神會則抬火神爺,城隍會則抬城隍爺。神像走在最後。火神會過完了,接著是其他會。各會的花燈、執事、樂隊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台閣”燈的裝扮各異,有2人、3人,爭奇鬥豔,各有千秋。各個燈會通過街道時,走走停停,由南城各街游到北城西關街,轉回經白石碑、文曲巷、普惠寺、大馬園到衙門口解散回家。此時已是午夜三更了,玩會者筋疲力盡,觀會者也甚為疲乏。但大家有一種共同的想法,“盛會難再”,機不可失。

燈會傳承

1945年日寇投降,全民歡慶抗戰勝利,民眾自發地出了一次空前絕後的“台閣”燈會,主持人是潢川進步人士劉理葛先生。此舉立即得到民眾大力支持,紛紛贊助。冬初開始著手籌劃“台閣”燈會,由劉先生親自動手設計式樣,製作焊接鐵架,購置器材,添制道具,扎糊各式花燈,安排布置,日夜不停地忙了3個月之久。“台閣”製成功了,計上下兩層,結構堅固,式樣新穎。畫面取材於京劇《梅龍鎮》:第一層是正德皇帝衣冠楚楚而立,身後一條盤龍,正德皇帝用右手向上托著龍頭,在暗中置一鐵柱支撐著。第二層上懸一彩鳳飛舞,下站著李鳳姐,她亭亭玉立,飄然似仙,上下前後懸著數以百計的各式花燈。入夜後金碧輝煌,五彩繽紛,耀眼奪目,兩名十齡以下童男童女,均著古裝,顯得雍容華麗、高貴典雅。已絕跡多年的“台閣”燈,又出現在潢川街頭,實屬難能可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