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謀後事

先謀後事

周武王(姬發)九年(公元前1068年)①,武王為了觀察各諸侯國對於討伐商紂的態度,興兵東進。他率周師渡過滔滔黃河,令八百諸侯,觀兵於孟津(亦稱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當時,前來會盟的諸侯,都認為“紂可伐矣”。但武王感到自己的力量還不足以敗商紂,於是在與諸侯結盟之後,以各諸侯“未知命”為辭,又率師西歸。

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5年),武王派到商紂別都朝歌的間諜侯般報告說,商朝的大貴族比予被殺,箕子被囚,微子出走。武王問太公望:"仁者賢者亡矣,商可伐乎?"太公望回答說:"先謀後事者昌,先事後謀者亡,夏條可結,冬冰可折,時難得而易失。"((古今圖書集成·兵略部》)於是,武王立即將商紂之暴行遍告中原諸侯,呼籲他們會師孟津,共討商紂。之後,牧野一戰,結束了商王朝六百餘年的統治,把我國歷史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

基本介紹

  • 本名:周武王
  • 別稱:武王
  • 出生地:河南
簡介,背景,

簡介

周武王(姬發)九年(公元前1068年)①,武王為了觀察各諸侯國對於討伐商紂的態度,興兵東進。他率周師渡過滔滔黃河,令八百諸侯,觀兵於孟津(亦稱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當時,前來會盟的諸侯,都認為“紂可伐矣”。但武王感到自己的力量還不足以敗商紂,於是在與諸侯結盟之後,以各諸侯“未知命”為辭,又率師西歸。

背景

孟津觀兵之後,周武工在太公望等人的幫助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積極進行伐商的準備工作。在這以前,周文王(武王之父;姓姬,名昌)為了伐商,就開始進行積極的準備。文王曾問計於太公望,太公望對他說:“鶩鳥將擊,卑身翁翼;猛獸將搏,挽耳俯伏;聖人將動,必有愚色。”意思是要文工必須把握伐商的有利時機,在開始行動前,要裝出無所作為的樣子,以免引起對方的注意。文王根據太公望的意見,恭順事殷,麻痹商紂,使紂王對西伯(即周文王)放鬆了警惕。同時,他又調解了虞(今山西平陸縣以北)、芮(今陝西大荔)等方國部落之間的矛盾,爭取了與國,剪除了商紂的羽翼。他還利用封王給予的“得專征伐”的大權,乘封王出兵鎮壓江、淮地區的東夷反抗之隙,親自率領軍隊先後征服了犬戎(今陝西鳳翔境)、密須(今甘肅靈台西)、黎國(今山西長治西南)、邢國(今河南沁陽西北)等方國部落,然後又一舉滅崇(今陝西沫水一帶),打開了通向商紂別都朝歌的道路;並遷都於豐京(今陝西長安西北)。這時周族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商朝西方最強大的奴隸制諸侯國。但是,周文王在滅商紂的時機基本成熟時就死了。他的兒子姬發(即周武王),在太公望等人的幫助下,繼續進行了滅商的戰爭準備。
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年),武王派到商紂別都朝歌的間諜侯般報告說,商朝的大貴族比予被殺,箕子被囚,微子出走。武王問太公望:“仁者賢者亡矣,商可伐乎?”太公望回答說:“先謀後事者昌,先事後謀者亡,夏條可結,冬冰可折,時難得而易失。”((古今圖書集成·兵略部》)於是,武王立即將商紂之暴行遍告中原諸侯,呼籲他們會師孟津,共討商紂。之後,牧野一戰,結束了商王朝六百餘年的統治,把我國歷史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