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墨關係研究

先秦儒墨關係研究

《先秦儒墨關係研究》是孔德立編著的哲學著作,於2018年12月首次出版。

該書揭示了影響孔子、孟子、荀子之間思想的變遷的墨學因素,這有助於澄清先秦儒家與墨家思想的演進歷程,進而把握早期儒家與墨家思想的發展脈絡。該書比較妥當地處理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之間的辨證關係,從學術史角度勾勒出中國古代儒墨關係史的發展線索,而且提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也體現了一定的前沿性特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先秦儒墨關係研究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者:孔德立
  • 首版時間:2018年12月
  • 類型:哲學
  • 字數:21.1萬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主要思想,藝術特色,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探究了儒墨同為“顯學”卻一浮一沉以及孔子到孟子之間儒家討論的主流話語發生了重大轉變的原因,還探究了先秦儒墨關係的背後隱藏著的思想史上的秘密。

作品目錄

緒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現狀
上篇綜合研究
第一章先秦諸子的起源與儒墨異途
第一節精神覺醒時期的先秦諸子
第二節從繼承傳統與關注現實看諸子的起源
第三節從天道到人道的思想發展看儒墨異途
第二章儒家的興起與重建禮儀之道的努力
第一節孔子建立禮儀之道的努力
第二節“七十子”與儒家傳統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墨家的崛起及主要學說
第一節儒家學說是墨家的重要思想來源
第二節墨子與墨家的主張
第四章墨子非儒與孟子辟墨
第一節墨孟的天命鬼神觀
第二節墨孟的喪葬與禮樂觀
第三節墨孟的命運觀
第四節墨孟的論辯術與社會責任
第五節墨孟的賢人觀
第五章荀子辟墨與儒學的新發展
第一節荀子辟墨
第二節荀子對墨子思想的吸收
下篇專題研究
第六章從“和”“同”關係看先秦儒墨政治學的演進
第一節棄同求和:西周到春秋時期政治學的演進
第二節和而不同:孔子的協調政治論
第三節尚同:墨子的服從政治學
第四節子思的“和”“同”思想
第五節人性之“同”與政治之“和”:孟、荀的政治學
第七章“神道”何以“設教”—先秦儒墨的宗教思想
第一節從“神道設教”到“人道教化”
第二節孔子以“人道”為核心的“神道設教”
第三節墨子的神道設教思想
第四節子思的“神道設教”思想
第八章先秦儒墨倫理思想比較研究
第一節儒家以仁為核心、以禮為體系的倫理學說
第二節墨子的兼愛倫理學
第三節見善如不及:孟子之善根於心
第四節禮以經綸、學以明理:荀子的倫理學
餘論附錄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創作背景

戰國諸子學是中國思想史的顯學,大家林立,多有精見。但從比較研究的角度進行深入探討還比較少。孔德立專注於研究思想史多年,善於發現問題,並在堅實的基礎上提出創新性的認識,《先秦儒墨關係研究》就是他數年鑽研的一個成果。在研究子思與孟子之間思想發展脈絡時,除了關注儒家思想史自身發展脈絡以外,還要注意到其他學派對於儒學發展帶來的影響。其中,墨子對儒家的批評影響最大,因此,孔德立以此為研究重點,在書中集中論述了墨子非儒與孟子辟墨,從墨子批評的儒家有四道“足以喪天下”入手探索了墨子非儒的原委及其對儒家思想演變的影響。

作品鑑賞

主要思想

儒墨關係是一個傳統話題,也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作者善於在細緻的史料梳理中發現問題,開出新意。儒墨之間存在尖銳的對立、激烈的爭鋒,這是自古以來的事實。問題在於這兩個學派如何在對立和爭鋒中向對方滲透、學習。這個問題前人即使已經意識到了,也始終沒有談透。
該書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第四、第六、第七這三章。作者從歷史和現實兩個層面分析了儒家和墨家的起源,評論了《漢書·藝文志》等傳統史料所謂“諸子起於王官說”的合理和不合理之處。作者認為,以前的解釋或偏於從歷史上尋找諸子起源,或單純從現實中去尋找諸子起源,實際上這兩種做法都將對方視為水火不容的對立方,都有其偏頗之處。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既要從歷史上尋找諸子產生的文化傳統、思想基礎,也要從現實中考察它當下的合理性。這個結論很有啟發,而且是比較中立的認識。
作者提出,不同學派之間不是一個簡單的對立關係,而是經過批駁、批判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較之於此前人們關於儒墨間僵硬對立的刻板印象,這種認識不僅更加深刻,而且更加符合歷史的實際。類似的創見,主要體現在作者關於“和”“同”關係的辯駁、神道向人道的演化等觀點的論述方面。作者還認為,中國傳統政治中的專制主義很可能是墨家影響的結果。雖然不知道這個觀點是否會引起不同的意見,但至少它為人們提供了理解中國古代政治特質的一種新思路,很有啟發意義。

藝術特色

在全書的不止一個地方,作者提到了“闡釋”這個概念,還有一處提到了“視域融合”的概念。在作者關於儒墨關係的解讀中,隨時能發現一種闡釋的思維在發揮作用。作者的研究理路,從總體上來說是符合闡釋學原理的。實際上墨子、孟子、荀子相互思想辯論的過程是爭取一個話語權的過程。闡釋就是爭奪話語權,亦即使自己的觀點取得公眾性、獲得大眾認可。經過這樣一個過程,不同學派最終走向分離或者趨於融合。“墨子非儒”與“孟荀辟墨”,其實正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非常有意義,非常鮮活的闡釋學經典案例。
隨著大量新出文獻的湧現,許多先秦史研究者都將注意力集中到新出文獻的釋讀和利用上了。其中有一種極端的做法,就是抱著對傳世文獻高度懷疑的態度,一味信任出土文獻,並以此為前提提出“重寫古代史”“重寫思想史”等口號。學術上的勇於創新精神固然可嘉,但因強調出土文獻而導致忽略傳世文獻價值的做法則是不妥的。在如何處理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的關係這個問題上,作者強調,要正確理解儒墨關係,除了關注新出土文獻外,更重要還是要回到與傳世文獻之間關係的梳理上。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也是先秦史研究中需要倡導的一種嚴謹風氣。正是因為保持了這樣一種理性態度,作者便不至於在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之間畸輕畸重,從而使得全書的結論立足穩妥,足以服人。

作品影響

學術價值
先秦儒墨關係問題是老問題,以往學術界多關注兩家對立的一面,而對於兩家相互吸收的一面,特別是從歷時的角度討論思想史的還不多,《先秦儒墨關係研究》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學術空白。

出版信息

書名ISBN作者出版社出版時間
先秦儒墨關係研究
9787514708820
孔德立
學習出版社
2018年12月
先秦儒墨關係研究
9787514708820
孔德立
學習出版社
2019年3月1日

作者簡介

孔德立,男,1974年10月出生於山東曲阜,孔子第77代孫,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後,現任北京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學院黨委委員、文化教育中心主任、黨支部書記,兼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秘書處特聘專家、中華孔子學會副秘書長,世界孔子後裔聯誼總會副秘書長,孔子世家譜常態化續修工作協會副秘書長,中華孔子學會孔子後裔儒學促進委員會秘書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學術委員,山東省高端儒學研究人才“尼山學者”,濟寧幹部政德教育學院兼職教授等職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