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鮮于樞行草唐人詩十二首

元鮮于樞行草唐人詩十二首

元代繼兩宋之餘緒,依然以行草為主,從時代的書風來說,元代雖無北宋標新立異的開創精神,但卻在取法盛唐、追摹晉人飄逸蕭散的氛圍中,以復古為創新,構成了這一時代的特色。元代書壇幾乎為趙孟俯一人所籠罩,但事實上元代書家輩出,著名的有虞集、柯九思、李倜、鄧文原、楊維楨、倪雲林、康里巙巙、張雨等,而其中足能與趙孟俯抗衡者,當首推鮮于樞。鮮于樞(1256-1301)

基本介紹

  • 書名:元鮮于樞行草唐人詩十二首
  • 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
  • 頁數:20頁
  • ISBN:7806727825
  • 作者:上海書畫出版社
  • 開本:32開
  • 品牌:上海書畫出版社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

內容簡介

元代繼兩宋之餘緒,依然以行草為主,從時代的書風來說,元代雖無北宋標新立異的開創精神,但卻在取法盛唐、追摹晉人飄逸蕭散的氛圍中,以復古為創新,構成了這一時代的特色。元代書壇幾乎為趙孟俯一人所籠罩,但事實上元代書家輩出,著名的有虞集、柯九思、李倜、鄧文原、楊維楨、倪雲林、康里巙巙、張雨等,而其中足能與趙孟俯抗衡者,當首推鮮于樞。
鮮于樞(1256-1301)

媒體推薦

書評
元代繼兩宋之餘緒,依然以行草為主,從時代的書風來說,元代雖無北宋標新立異的開創精神,但卻在取法盛唐、追摹晉人飄逸蕭散的氛圍中,以復古為創新,構成了這一時代的特色。元代書壇幾乎為趙孟頫一人所籠罩,但事實上元代書家輩出,著名的有虞集、柯九思、李倜、鄧文原、楊維楨、倪雲林、康里蠖蠖、張雨等,而其中足能與趙孟頫抗衡者,當首推鮮于樞。
鮮于樞,字伯機,河北漁陽(北京)人,自號困學民,又號直寄老人、虎林隱史。生於宋理宗寶祐五年(一二五七》,卒於元成宗大德六年(一三○二)。鮮于氏為箕子後裔,他的曾祖、祖父及父親鮮于光祖皆博學工書,祖母李氏亦善書法,在這種環境的薰陶下,自幼便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他在青年時期遊歷北方時結識了著名書家王庭筠、張天錫、姚樞等,在相與切磋書藝中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三十歲時他由開封調任揚州行台御史掾時與趙孟頫結識,三十七歲定居杭州,在此期間他又結識了白埏、仇遠、鄧文原、周密、王子慶、郭天錫諸名士,並得以博覽歷代名家墨跡,如顏真卿《祭侄稿》《朱巨川告身墨跡》、米芾《苕溪詩》、吳彩鸞《小楷切韻》、王羲之《眠食帖》以及《定武蘭亭》《麓山寺碑》《化度寺碑》《孔子廟堂碑》等,書遂大進。鄧文原謂: 『伯機於書用功極深,每至數日相見鯫雲近見子某帖,孰離孰合,言語心相劇切,率以為常二他曾於西湖邊虎林構築書室名曰『困學齋氣閉門謝客,調琴作書,鑑賞古玩,又常與趙孟頫切磋書藝,趙孟頫曾謂:『余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仆能書,所謂無佛處稱尊耳二而鮮于樞又盛讚『子昂篆、隸、正、行、顛草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相互謙遜,相互薦揚,可見二人之友誼。鮮于樞擅長楷、行、草諸體,因其用功極深,又致力追摹晉唐,再加上他博學多才,讀書尚友,故其書筆力遒勁,體勢雄秀,結字穩健,氣格高雅,吳寬評其書謂:『困學多力草書,其書從真行來,故落筆不苟,而點畫所至,皆有意態,使人觀之不厭二他認為作書要『茂其根本,深其淵源氣雖然他以二王力宗,但他卻能遺貌取神,自創新意,他能將二王展拓為自己的筆意則在於他能取法乎上,亦全賴於他圓熟的筆墨技巧和深厚的藝術功力。他作書時極善懸腕,精於筆法,筆勢圓活如珠走盤,亦很少用遊絲、牽絲作連綿纏繞之狀,但點畫之間,流轉無窮,若不經意,似不用力,卻能筆筆到位,字字珠璣,十分耐人尋味。在結字上,他始終守住一個『正』字,寓險絕於平正之中,又顯得正而不板,奇而不怪,再加上他墨色濃淡枯潤的自然變化,更增添了他行草書的韻味。本冊所載《鮮于樞行書唐人詩十二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通篇觀之,體勢穩健沉著,筆力遒勁,行氣流暢,揮運之際,有閒庭信步,從容自如之態。
至元間,又任浙江行省都事,大德五年為浙東師府都曹,屢遭謫貶,當他在三十二歲赴任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任職不到一年又被罷免,自此以後他已無意於險惡官場,乃寄情於翰墨,浪跡于山水,宦場的失意反而促使他在藝事上的成功。 二一九九年他的兒子鮮于必強病故,這對他的刺激很大,過分的悲痛促使他英年早逝,終年四十六歲。鮮于樞流傳的作品另有《陶淵明歸去來辭》,《韓愈石鼓歌》,《透光古鏡歌》,《王安石雜詩卷》,《醉時歌》,《書蘇軾海棠詩卷》,《韓愈進學解草書卷》,《杜甫魏將軍草書卷》,《御史箴卷》,《楷書道德經卷》,以及尺牘等。

一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