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方巷走北習俗)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元宵節(方巷走北習俗)
  • 主題詞:民俗,元宵節,方巷走北習俗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明朝
  • 認證時間:2007年
  • 認證批次:第一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瀕危狀況,

簡介

“方巷人走北”至今已延續500多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項活動起源於方巷人對祖先明朝名將方瑛的紀念。《明史》記載:“瑛為將,嚴紀律,信賞罰,臨陣勇敢,善撫士。士皆樂為用,以故數有功。”相傳,方瑛攜妻子徐氏和仨子方池龍、方池虎、方池雷移居至此。安頓好全家以後,他又隻身一人外出,臨別時對家人說:“大年不見小年見。” 方瑛走後,眼見小年將至,仍不見其蹤影,直至正月十五傍晚,夫人徐氏再也按捺不住盼夫之情,便率仨子手執燈籠向北找尋,但終不見其夫身影,無望而歸,留下了深深的痛苦和遺憾。“每逢佳節倍思親”,至此以後,每年元宵節,方氏宗族及與其有姻緣關係的人家都要自發組織“走北”活動,懷念親人。

歷史淵源

據蒲陽刺桐巷方氏族譜序記載,方姓以河南為發祥地,後來南方各地。出現的方姓,有些成為貴族,均是河南方姓向南播遷的結果。唐德宗大申年間,都督長史方王叔自安徽歙縣回遷河南固始方龍山居住。方王叔有孫名廷滔,其後裔有遷饒、信、江、蘇諸郡。
方氏子孫方廷范,因仕宦及避亂之原因,徙居莆田刺桐巷,並改名曰方巷。其後裔方瑛,明名將,鎮守西南貴州等地,瑛天資英邁,曉古兵法,為人廉,謙和不伐,所至鎮以安靜,民思之,久而不忘。因受方孝儒滅十族之案牽連,攜妻徐氏(徐達後裔)和子方池龍、方池虎、方池雷避逃此處。他把全家安頓好以後,便隻身一人又外出,從此未歸。臨行時他告訴家人,待他把前事處理完以後,估計要到正月十五小年才能回家。方瑛走後,眼看小年就要到了,仍不見其蹤影,直至正月十五傍晚他的婦人徐氏仍不見他回來便帶領其仨個兒子,手摯燈籠向北尋覓,但終不見其身影,無望而歸。
至此以後,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方氏的宗親人們都要在掌門人的帶領下,自發的進行“走北”活動。方巷“走北”是辭舊迎新的節慶活動之一。每到新年,人們為了慶祝新春的到來,舉行一些祈福祝願活動,因此不僅僅是方氏,包括周邊的人們都加入“走北”的行列,燃放煙花爆竹,跳起歡快的舞蹈,走出家門,一起展示內心節日愉悅的心情。

基本內容

方巷“走北”是驅病健身的文體活動。每逢走北的時候,大家敲鑼打鼓,跳躍起舞,非常熱鬧,這除了烘托節日氣氛外,通過散步,可以消除百病。起初這種活動,只是在婦女、老人、小孩或體弱多病者中間進行,以驅除病邪為主要目的,出門行走,可以將家裡病邪驅散。後來所有的族人都參加進來,他們邊走邊看,有時還邊走邊唱,精神為之振奮,通過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對身心健康有一定益處。
方巷“走北”也是宗族團圓的祭祀活動。每到走北的這一天,所有方姓族人,及其相關的親戚朋友,都從四面八方匯聚過來,敘舊茶話,增進聯誼,相互溝通,相互勸慰,這樣有利於鄰里交流,有利於追思祖先,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

主要價值

“走北”這一傳統習俗不僅豐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方巷人對傳統美德的傳承,以及歷史文化的延續。同時,“走北”也讓人們接受心靈洗禮,起到了凝聚人心、營造和諧氣氛的作用。方巷“走北”也預示著新一年的開始,每年的春節從臘月二十開始準備,到除夕達到高潮,再到正月十五的元宵夜,春節活動已經基本結束,因此,方巷人“走北”完了之後,就預示著人們應該走出節日的氣氛,進行新一年的規劃,開始新一年的工作。

瀕危狀況

雖然歷史悠久,但由於文革時期“破四舊”,方巷走北習俗從1968年起整整中斷了18年,直到1986年才正式恢復,但規模已經不復當年之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