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燭山

元宵燭山

“元宵燭山”是一種傳統的民俗文化與靜態民間藝術的揉合體,其源遠溯明中葉之前,傳承迄今500餘年。文峰天后宮“元宵燭山”在宮門前擺置,供廣大媽祖信眾祈福,討個吉利。燭山分木製和鐵制二種,每座長度3.23米,象徵媽祖二月廿三日出生;底座0.99米,寓意媽祖於九月初九日羽化升天;計5層,層高20公分,總高度1.99米,為“久久之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元宵燭山
  • 地理標誌:荔城區文獻東路繁華地帶 
  • 批准時間:2013年4月
  • 非遺級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廟宇介紹,項目簡介,主要特徵,文化價值,

廟宇介紹

文峰天后宮是研究、傳播媽祖信仰,弘揚媽祖文化的主要廟宇之一,位於荔城區文獻東路繁華地帶。其前身白湖順濟廟,初建於南宋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9年),迄今853年。元至正年間(1354年),時地方官為朔望行香及春秋二祭媽祖之便,遷址城內善俗坊前。據明周瑛、黃仲昭之《重刊興化府志》卷之九“里考圖”載稱:“善俗坊,舊在縣前。宋朝以莆善俗而作。國朝宣德間,縣丞葉叔久重立,四方人久傳誦之。”由此可知,莆田自宋以降,民風淳樸,傳統習俗,沿襲相承。
元宵燭山
文峰天后宮的正月二十九日媽祖總元宵活動,俗稱“尾晚燈”。除進行“化龍”,弄大五福、散福、游燈、三及第走馬遊街等民俗演示活動外,其中的“燭山祈福”,尤有特色。
2013年4月,《文峰天后宮“元宵燭山”》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項目簡介

文峰天后宮的“元宵燭山”,是一種傳統的民俗文化與靜態民間藝術的揉合體,其源遠溯明中葉之前,傳承迄今500餘年。文峰天后宮“元宵燭山”在宮門前擺置,供廣大媽祖信眾祈福,討個吉利。燭山分木製和鐵制二種,每座長度3.23米,象徵媽祖二月廿三日出生;底座0.99米,寓意媽祖於九月初九日羽化升天;計5層,層高20公分,總高度1.99米,為“久久之意”。燭架分三種類型。
1、船型:寓意媽祖庇佑,一帆風順。每層風梨瓶裝臘燭20支(莆田諧音為“旺來”)。
元宵燭山
2、如意型:意為媽祖靈光輝耀,萬事如意。每層點蓮花形狀的油臘20盞,上貼吉祥詩文。
3、節節高:象徵媽祖賜福,幸福安康,生活甜美。每層插龍燭20支,有望子成龍,財丁駿發之意。“
“臘樹焰吐長春地,燭山光騰不夜天。”入夜,燈架上的千百支花燭層層疊疊,一字排開,宛似火龍,光焰升騰,映紅霄漢。登高遠望,猶如一座座霞光絢麗的火焰小山,“元宵燭山”,由此佳稱。夜半,人們還前往請回“燭腳”,俗稱“請火母”,意味媽祖靈火,庇佑家業興旺,財丁駿發,紅紅火火。

主要特徵

“火龍列陣陣排齊整,古街元宵味更濃”。 “元宵燭山”是一種深植於民間的傳統節慶社火形式,融光彩亮麗為一體,展現春暖人樂的文化氣息,其獨特的傳統文化風格及地域文化特色,使其具有以下的特徵和價值。
1、文峰宮的“元宵燭山”是“敬神娛人”的民俗文化與靜態民間廣場藝術的揉合體,活動期間,數以萬計的人自願參與,種德收福,從中共享傳統文化、民俗文化與民間藝術的有機結合的成果,具有民眾性和依存性的特徵。
2、文峰宮的“元宵燭山”主,有據可稽的可遠溯明中葉之前,它伴隨著該宮的媽祖總元宵節慶活動的形成與發展的歷史,代代傳承,具有傳承性的特徵。
3、文峰宮的“元宵燭山”,歷經500多年沿革、傳承、發展,既保持了傳統的格式,又不斷推陳出新,既遵從古制又凸現地域特色,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
4、文峰宮的“元宵燭山”以莊嚴、古樸、厚重的內容進行展示,擺列規範有序,合乎傳統禮俗,表達了人們對傳統理念的推祟,企求吉祥平安的善良願望,文化內涵深厚,具有特殊的親和性。
元宵燭山
5、文峰宮的“元宵燭山”是莆田傳統節慶中的活動形式,是民俗文化展示的載體,特色鮮明,涉及歷史、社會、民俗、藝術、手工藝等諸多領域,對促進社會穩定,構建富裕莆田、和諧莆田、文化莆田、生態莆田等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具有人文、藝術、研究、實用、推介和社會影響等重要價值。

文化價值

文峰天后宮“元宵燭山”是在傳播媽祖信仰、弘揚媽祖文化的過程中,通過具體實踐而潛心挖掘、創造的民俗文化和民間廣場靜態藝術的揉合體,是廣大民眾歡度傳統節日時敬神娛人,種德收福的民俗文化活動形式,表現了一定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體現了人們固有的傳統理念、道德風尚、樸質心理和上元祈福、普天同慶、五穀豐登、平安吉祥的善良願望,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