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埔圍龍屋

元埔圍龍屋

揭東縣白塔鎮有個元埔村,它現與油麻山、坡頂湖等三個自然村,合成一個行政村,稱為“元聯”,元埔創村時,這裡有個墟集,名叫“銀埠墟”,墟集雖不甚大,生意卻很興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元埔圍龍屋
  • 地理位置:龍尾西北丘陵地區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命名由來,歷史記載,文化背景,外觀描述,

命名由來

因為地理位置優越,與龍尾西北丘陵地區接壤,常有山區的土特產來墟市出售,古時,這裡有條小河,上通墟埠,下達榕江,水運通暢,沿河居民也常坐船上墟買賣,墟埠附近,有個半化寺,也屬揭陽名剎,住著百多僧眾,生活用品也多從墟市購買,遠近來進香拜佛者都來墟市歇足。故生意旺盛,凡來此經營的小商販都獲利不小。這裡像個銀山,做生意的像來取銀,故這個墟市名為“銀埠墟”。元埔邱氏,來此創村,開始名為“銀埠村”,後因“銀”與“元”諧音,義又相同,且墟集已停,村落又建於一片平埔之上,便改村名為“元埔”。

歷史記載

元埔村的創村時間,據《元埔邱氏族譜》所載:“始祖見陽公同弟婦關媽及三弟興吾公,約於明朝天啟丁卯年(1627)從饒平縣岩上鎮大坪村遷來元埔創立新寨”。《揭陽地名志》則寫是創於元朝大德年間(1297-1307)。元埔邱氏於銀埠墟的一片較高的草埔上搭建居住,墾荒種植,由於子孫勤勞耕種,又於銀埠上做些小生意,生活安定,收入日增,家道漸漸興旺起來,至第三代,人丁更是興旺,經濟也富裕起來,乃於清朝康熙初年,建起了元埔的圍龍屋。

文化背景

圍龍屋,俗稱“土樓”,是客家人居住建築的特色,是中華民居五大特色之一,那元埔村為什麼要建此與眾不同的住宅呢?原來,元埔邱氏,居饒平縣岩上鎮時,是屬於客家人,進入潮語區之後,便漸漸潮語化了,他們之所以要營建圍龍屋,是有其原因的。一來是為紀念先祖,不忘本源。他們遷入白塔後,見子孫逐漸潮汕化,怕將來忘記本源,特建此客屬獨有的圍龍屋,使子孫後代,居圍屋而不忘本源。二來是土樓堅固,可保全全。明清交替之際,政局不定,天下動亂,兵匪混雜,人民遭殃,而圍龍屋牆高又厚,有如城堡,若有變故,關起門來,在那以刀槍為武器的時代,便算固若金湯了。三是元埔富裕起來之後,誠恐受到周邊強村的欺凌,有此堡壘,攻守方便,外人不敢輕視。四是促進全族團結,同居於圍屋,有個集體觀念,像個大家庭,子孫永遠會親如一家,團結一致的。五是可以防禦地震災害。凡此種種,才會促使元埔建造這與眾不同的住屋。

外觀描述

元埔圍龍屋,外牆形成一個圓形柱體,把全寨民居圍在一起,遠望像個潮汕婦女炊粿時用的蒸籠,近看則有如一座古代城堡,屹立在周邊不同形式的居民住宅之中,猶如鶴立雞群,威嚴壯觀。全寨只有一個大門出入,門高2.5米,闊1.5米,門頂上懸掛著一個圓形的雄獅頭飾,張牙睜眼,形象威武。據說,元埔村所在是屬於豬地,而大門所向的幾個村落,則是“五虎落平陽”之地,虎性喜愛吃豬,對村莊不利,堪輿家教以獅頭飾於大門上,獅能拒虎,確保村中安全無事。圍屋外牆高5、6米,基寬2.5米,是用砂土微濕後夯成的,十分堅固耐用。圍屋裡有空地,有廳房,分上下兩層,每層有房屋30左右間,建築面積1200多平方米,留有許多空地、陽埕、通道、迴廊,建築講究,通風透光。大門內左側有一口井,井口闊2.7米,深4-5米,井水清澈,水質甘甜,四時不竭,可供全圍屋居民飲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圍屋中住有30多戶,200多人。改革開放以後,村民中有了新的發展,才有不少人在圍屋外邊建造樓房居住。而今,圍屋只剩下10左右戶人家,據住過圍屋的人反映,圍屋裡有點隔離塵俗喧囂,環境比較清靜,少受污染,飲水衛生,生活安穩,心態平衡,因此大多健康長壽,歷史上有過不少百歲的老壽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