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位管理

現代倉儲管理與傳統的倉儲管理相比,更加注重倉儲的時效性,是一種動態的管理,重視商品揀貨出庫時的數量位置變化,從而配合其他倉儲作業。儲位管理就是利用儲位來使商品處於“被保管狀態”並且能夠明確顯示所儲存的位置,同時當商品的位置發生變化時能夠準確記錄,使管理者能夠隨時掌握商品的數量、位置,以及去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儲位管理
  • 對象:保管商品和非保管商品
  • 範圍:預備儲區、保管儲區、動管儲區
  • 原則:儲位標識明確商品定位有效
儲位管理對象,保管商品,非保管商品,儲位管理範圍,預備儲區,保管儲區,動管儲區,儲位管理原則,儲位標識明確,商品定位有效,變動更新及時,儲位管理要素,方法與步驟,

儲位管理對象

儲位管理的對象,分為保管商品和非保管商品兩部分。

保管商品

保管商品是指在倉庫的儲存區域中的保管商品,由於它對作業、儲放搬運、揀貨等方面有特殊要求,使得其在保管時會有很多種的保管形態出現,例如托盤、箱、散貨或其它方式,這些雖然在保管單位上有很大差異,但都必須用儲位管理的方式加以管理。

非保管商品

1)包裝材料。包裝材料就是一些標籤、包裝紙等包裝材料。由於現在商業企業促銷、特賣及贈品等活動的增加,使得倉庫的貼標、重新包裝、組合包裝流通加工比例增加,對於包裝材料的需求就愈大,就必須對這些材料加以管理,如果管理不善,欠缺情況發生,影響到整個作業的進行。
2)輔助材料輔助材料就是一些托盤、箱、容器等搬運器具。目前由於流通器具的標準化,使得倉庫對這些輔助材料的需求愈來愈大,依賴也愈來愈重。為了不影響商品的搬運,就必須對這些輔助材料進行管理,制訂了專門的管理辦法。
3)回收材料。回收材料就是經補貨揀貨作業拆箱後剩下的空紙箱。雖然這些空紙箱都可回收利用,但是這些紙箱形狀不同,大小不一,若不保管起來,很容易造成混亂,而影響其它作業,就必須劃分一些特定儲位來對這些回收材料進行管理。

儲位管理範圍

倉庫的所有作業中,所用到的保管區域均是儲位管理的範圍,根據作業方式不同分為:預備儲區、保管儲區、動管儲區。現分別介紹如下:

預備儲區

預備儲區是商品進出倉庫時的暫存區,預備進入下一保管區域,雖然商品在此區域停留的時間不長,但是也不能在管理上疏忽大意,給下一作業程式帶來麻煩。
在預備儲區,不但要對商品進行必要的保管,還要將商品打上標識、分類,再根據要求歸類,擺放整齊。為了在下一作業程式中節省時間,標識與看板的顏色要一致。
對於進貨暫存區,在商品進入暫存區前先分類,暫存區域也先行標示區分,並且配合看板上的記錄,商品依據分類或入庫上架順序,分配到預先規劃好的暫存區儲存。
對於出貨暫存區,所要配送的商品,每一車或每一區域路線的配送商品必須排放整齊並且加以分隔,擺放在事先標示好的儲位上,再配合看板上的標示,並按照出貨單的順序,進行裝車。

保管儲區

這是倉庫中最大最主要的保管區域,商品在此的保管時間最長,商品在此區域以比較大的存儲單位進行保管,所以是整個倉庫的管理重點。為了最大限度地增大儲存容量,要考慮合理運用儲存空間,提高使用效率。為了對商品的擺放方式、位置及存量進行有效地控制,應考慮儲位的分配方式、儲存策略等是否合適,並選擇合適的儲放和搬運設備,以提高作業效率

動管儲區

這是在揀貨作業時所使用的區域,此區域的商品大多在短時期即將被揀取出貨,其商品在儲位上流動頻率很高所以稱為動管儲區。由於這個區域的功能在提供揀貨的需求,為了讓揀貨時間及距離縮短、降低揀錯率,就必須在揀取時能很方便迅速地找到商品所在位置,因此對於儲存的標示與位置指示就非常重要,而要讓揀貨順利進行及揀錯率降低,就得依賴一些揀貨設備來完成,例如,電腦輔助揀貨系統CAPS、自動揀貨系統等,動管儲區的管理方法就是這些位置指示及揀貨設備的套用。
對於現在倉庫大多是少量多樣高頻率出貨的現狀,一般倉庫的基本作業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實需要,動管儲區這一管理方式的出現,恰恰符合了這一需求,其效率的評估與提高在倉庫作業中已被作為重要的一部分。
動管儲區的主要任務是對儲區貨物的整理、整頓和對揀貨單的處理。
倉庫中進行整理、整頓的工作,將使尋找商品的時間縮短,並可縮短行走的距離,而使效率提升。因為一般倉庫的揀貨作業,真正在揀取時所花費的時間很短,但花費在尋找商品、行走的時間特別多,若能有效的運用整理、整頓,並將貨架編號、商品編號、商品名稱簡明的標示,再利用燈光、顏色進行區分,不但可以提高揀貨效率,同時也可以降低揀錯率。但對於商品的變動及儲位的變更,一定要確實更改記錄,以掌握最正確的信息。
揀貨單在設計時應對各個項目,如貨架編號、貨號、數量、品名合理安排順序,以免揀貨時產生一位多物、一號多物、揀錯等錯誤出現。

儲位管理原則

儲位管理與其他管理一樣,其管理方法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其基本原則有以下三個:

儲位標識明確

先將儲存區域詳細劃分,並加以編號,讓每一種預備存儲的商品都有位置可以存放。此位置必須是很明確的,而且經過儲位編碼的,不可以是邊界含糊不清的位置,例如走道、樓上、角落、或某商品旁等。需要指出的是倉庫的過道不能當成儲位來使用,雖然短時間會得到一些方便,但會影響商品的進出,違背了儲位管理的基本原則。

商品定位有效

依據商品保管方式的不同,應該為每種商品確定合適的儲存單位、儲存策略、分配規則,以及其它儲存商品要考慮的因素,把貨品有效的配置在先前所規劃的儲位上,例如是冷藏的商品就該放冷藏庫,流通速度快的商品就該放置在靠近出口處,香皂就不應該和食品放在一起等等。

變動更新及時

商品被有效地配置在規劃好的儲位上之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儲位的維護,也就是說商品不管是因揀貨取出、或是商品被淘汰,或是受其它作業的影響,使得商品的位置或數量發生了改變時,就必須及時地把變動情形加以記錄,以使記錄與實物數量能夠完全吻合,如此才能進行管理。由於此項變動登錄工作非常繁瑣,倉庫管理人員在繁忙的工作中會產生惰性,使得這個原則是進行儲位管理中最困難的部份,也是目前各倉庫儲位管理作業成敗的關鍵所在。

儲位管理要素

儲位管理的要素有儲位空間、商品、人員及儲放、搬運設備與資金等。
儲位空間
倉庫從功能上可分為倉儲型倉庫和流通型倉庫,所以在儲位空間的分配上,對於倉儲型倉庫,主要是倉庫保管空間的儲位分配;而對於流通型倉庫,則為便於揀貨補貨進行儲位分配。在儲位分配時,確定儲位空間,就先考慮空間大小、柱子排列、梁下高度、過道、設備作業半徑等基本因素,再結合其他因素,才能合理安排儲存商品
商品
管理放在儲位上的商品,要考慮商品本身的影響因素,這些因素主要有:
1)供應商商品的供貨渠道,是自己生產的還是購入的,有沒有行業特點。
2)商品特性。商品的體積大小、重量、單位、包裝、周轉率、季節性的分布及自然屬性,溫濕度的要求,氣味的影響等。
3)數量的影響。如生產量、進貨量、庫存量安全庫存量等。
4)進貨要求。採購前置時間,採購作業特殊要求。
5)種類。種類類別、規格大小等。
然後決定如何放置,此時應該考慮:存儲單位(單個、箱、托盤)、儲位策略(定位存儲、隨機存儲、分類存儲、還是分類隨機存儲,或是其他的分級、分區存儲)、儲位分配原則、商品特性、補貨的方便性、單位在庫時間、訂購頻率等。
商品擺放好後,就要進行有效的在庫管理,隨時掌握庫存狀況,了解其種類、數量、位置、入出庫狀況等所有資料。
人員
人員包括了倉管人員、搬運人員、揀貨補貨人員等。倉管人員負責管理及盤點作業,揀貨人員負責揀貨作業,補貨人員負責補貨作業,搬運人員負責入庫、出庫作業、翻堆作業(為了商品先進先出、通風、氣味避免混合等目的)。
而人員在存取搬運商品時,在倉庫的作業中,講求的是省時、高效。而在照顧員工的條件下,講求的是省力。因此要達成存取效率高、省時、省力,則作業流程方面要合理化;而儲位配置及標示要簡單、清楚,一目了然;且要好放、好拿、好找。表單要簡單、標準化。
儲放、搬運設備與資金
相比較儲位空間、商品、人員來說,儲備搬運設備與資金是關聯要素,在選擇搬運儲備時,要考慮商品特性、商品的單位、容器、托盤等因素,以及人員作業時的流程,儲位空間的分配等,還要考慮設備成本與人員操作的方便性。各儲位統一編碼,編碼規則必須明了易懂,好操作。最後就是資金要有預算,如果超出預算,要看是否能夠產生相應效益。

方法與步驟

儲位管理基本方法就是對儲位管理的原則的靈活運用,具體方法步驟如下:
1、先了解儲位管理的原則,接著套用這些原則來判別自己商品儲放需求。
2、對儲放空間進行規劃配置,空間規劃配置的同時選擇儲放設備及搬運設備。
3、對這些保管區域與設備進行儲位編碼和商品編號。
4、儲位編碼與商品編號完成後,選擇用什麼分配方式把商品分配到所編好碼的儲位上,可選擇人工分配、計算機輔助分配、計算機全自動分配的方法進行分配。
5、商品分配到儲位上後,要對儲位進行維護。要做好儲位維護的工作,除了使用傳統的人工表格登記外,也可套用最有效率、最科學的方法來執行。而要讓這維護工作能持續不斷的進行就得藉助一些核查與改善的方法來監督與鼓勵。
以上就是儲位管理的進行步驟與方法。
另外,在確定儲位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根據商品特性來儲存; 大批量使用大儲區,小批量使用小儲區; 儲存笨重、體積大的品種在較堅固的層架底層及接近出貨區; 儲存輕量商品在有限的載重層架; 相同或相似的商品儘可能靠近儲放; 滯銷的商品或小、輕及容易處理的品種使用較遠儲區; 周轉率低的商品儘量遠離進貨、出貨區及較高的區域; 周轉率高的物品儘量放於接近出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