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醫論人

儒釋道醫論人

在東方,在中國,人被看成活生生的生命,人被賦予了靈性。早在遠古時代,《尚書·泰誓》就提出“惟人萬物之靈“。“人為萬物之靈“的思想奠定了中國人學的理論基礎。雖然中國古代典籍中很少直接對“人“下定義,但人學思想卻是很豐富的。

各家說,儒家,道家,《周易》,《黃帝內經》,《周易參同契》,基本點,

各家說

儒家

☆ 人為仁
儒學被當代一些學者稱為人學,原因就是儒學的奠基人孔子不是把探索自然本原的問題而是把修己、安人的問題作為他的核心問題。孔子提出一個著名論題:
仁者,人也。(《中庸》)
這個命題提示了人的本質是“仁“,是等差之愛,是禮樂精神的高度概括。孔子的修己之道就是求仁之道,就是“克己復禮“之道。孟子提出“存心“、“養性“、“反身而誠“的自我擴充修養法,強調修己求仁之道的自律方面;荀子提出“化性起偽“、“禮義法度“、“道貫“的外在制約改造法,強調修己求仁之道的他律方面。在對待人性問題上,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性善“意在強調人向善的本性,“性惡“意在強調人的本能;“性善“則自律,“性惡“則他律。

道家

☆ 人由道生
道家建立了以“道“(天道、人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就“人道“而言,包括人性、人倫、人生以及人天關係。老子將人看成是與天、地、道並列的“四大“之一,人是由“道“產生的,人應當順應自然之道,其方法是“滌除玄覽“、“致虛極,守靜篤“、“抱一“、“守沖“。莊子將“道“看成是宇宙運動的過程,將“無“看成是宇宙萬物的本體,人是“無“和“道“相互“為偶“的產物,人與“天“是合一的,人與物是等同的。宇宙天地是“大爐“,自然造化是“大治'''',人只不過是在大爐中被冶煉的金屬。老莊主張人性的返樸歸真、純淨自然,反對智欲、仁德。

《周易》

☆ 人由乾坤化生
集先秦儒道天人學之大成的是《易傳》,《易傳》論述天道與人道,人的產生、人的本性、人的道德等問題始終與天地之道聯繫在一起。《易傳·說卦傳》有一句話: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繫辭傳》則說: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周易》哲學實際上就是生命哲學,就是提示天道與人道化生、變易規律的哲學。“易“就是生生不息--“生生之謂易“。
“易“如何生生萬物?《易傳》認為化生人和萬物的根本是乾坤,“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乾坤就是陰陽。乾為陽,坤為陰,“一陰一陽之謂道“,乾陽坤陰就是生成萬物的門戶,就是兩個巨大的生殖器,這兩個生殖器的交合就產生了萬物。乾的功能是“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也“,坤的功能是“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乾坤好比是世界萬物的二元。
乾元可以啟始萬物(“萬物資始,乃統天“),坤元可以生成萬物(“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乾和坤只有相互交合才能化生萬物,乾的機能是啟始、開始,坤的機能是生成、生出,兩者缺一不可。乾(天男)、坤(地女)的交合《易傳》稱為“氤氳“、“構精“:“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氤氳“是乾坤交合、男女構精的狀態,是陰陽二氣互糾的狀態,因而化生萬物的乾坤實際上就是陰陽二氣。
人的化生同樣也是乾坤二元交合的結果,《易傳》將乾看成父,坤看成母,乾坤父母的第一次交合生得震、巽,第二次交合生得坎、離,第三次交合生得艮、兌,這樣六子就產生了。
《周易·序卦傳》說: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
“天地“即是乾坤,是生成男女的本源。
《周易》將人與萬物的本原歸結為乾坤、天地、陰陽……這一切又都可以用“-“、“--“兩種符號表示,“-“、“--“又是“氣“的符號、“象“的符號、“理“的符號。由此派生出後世氣本論、象本論、理本論等不同學派。
《易傳》還論述了人性、人德問題,人性、人德與天性、天德是一致的,而天性、天德又是天道的同義詞,因而人性、人德問題就是人道、天道問題。《易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人繼承陰陽之道而善良美好,成就陰陽之道而具有人之本性。陰陽之道是天道、天德,也是人道、人德。天德天道的本質是一陰一陽,功能是“大生“、“廣生“,“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謂盛德“,大德、盛德就在於生生、日新。《易傳》是以泛道德主義的眼光看待天地萬物和人類的。而這一切又最終歸結為一套卦爻符號系統。
一陰一陽是符號,生生不息,日新月異體現為陰陽的相摩相盪、相互轉化,也體現在六十四卦符號的變易之中。

《黃帝內經》

☆ 人以天地之氣生
《黃帝內經》是一部先秦兩漢時期的經典,雖以醫學為主,但卻匯集了當時哲學、人文學、天文學、氣候學、曆法學、音律學等內容,體現了道家、儒家的某些思想。其主要是論述人的生命活動的(包括生理、心理、病理等),因而在人的本原、人的生命規律、人與天的關係等方面有著深刻而獨特的觀點,稱得上是一部難得的人學著作。
《內經》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人是由於稟受天地之氣而產生,又依靠天地四時之法而成就,如果稱天地之氣為先天,那么四時之法則為後天。無論是先天天地之氣,還是後天四時之法,都離不開陰陽,“生之本,本於陰陽“(《素問·生氣通天論》),“陰陽“是宇宙萬物和人的本源: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一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其實就是陰氣、陽氣,陰陽為人的生命本原就是氣為人的本原。《內經》認為人體由“氣“構成,“氣“是生命的本質,這種“氣“是精微的、具有特殊生命力的、物質和能量合一的東西。“氣“的生命力不僅表現在決定人的生成上,而且表現在人生成以後的所有生命活動上,包括人體的強與弱、健康與疾病、壽與夭、生命的運動過程等等。與其它經典不同,《內經》在先秦儒道哲學思想基礎上,提出了元氣、真氣、宗氣、營氣、衛氣、正氣、邪氣、五臟六腑之氣等等概念,創立了氣化生命學說,從而極大豐富了“氣“學理論。
陰陽還被《內經》用來描述人的生命結構。人的腹背、手足、內臟組織都被劃他為陰陽,最典型的是五臟六腑、十二經絡。
在人與天地的關係上,《內經》提出“人與天地相參“、“人與天地相應“的觀點,這與《易經》及先秦各家的基本思想一致,在此基礎上,《內經》作了發展,在人與天地是怎樣相應的問題上提出了一整套學說--這就是“四時五臟陰陽五行“學說。將天地類分出三陰三陽六氣、五行之氣等,將人體類
表3-1天人相應對照表
天地人體
陰陽六氣四時五行之氣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九州、九野十二經水日月東南西北四海東南西北四方六經之氣五臟之氣十二脈三百六十五節九竅、九髒十二經脈二目髓、氣、血、水谷四海手足耳目
分出六經之氣、五臟之氣等,然後將兩一一對應起來(表3-1)。
可見《內經》不是泛泛而談天人相應,而是作了一一落實,這種落實不僅體現在生理現象上,而且體現在人的病理變化上。

《周易參同契》

☆ 人為爐鼎
被稱為“萬古丹經王“的《周易參同契》,是東漢時期的丹道養生著作,作者是徐從事、淳于叔通、魏伯陽。
《周易參同契》是一本講煉丹的書,到底是講煉內丹還是煉外丹,歷來有爭議。它的特點是參合周易、黃老、爐火,以論述煉丹的道理與方法。原本不是專門論“人“的本質問題、做人問題的,但因出於修煉內丹、長壽成仙的需要,對人的來源、生理構成、生命運動以及人與天地的關係作了論述。其論述語言非常獨特,人學觀點也別具一格。
《參同契》認為人與萬物都源於乾坤門戶,即陰陽二元,又都受乾、坤、坎、離四卦的統攝。人好比是一個鼎爐,頭頂泥丸宮為鼎,腹部下丹田為爐;頭頂在上,為乾,丹道稱為月窟,腹部在下,為坤,丹道稱為天根。人身的元精元神(藥物)即潛藏在這兩個地方。而坎離(水火)就好比藥物(元精元神),兩種藥物圍繞中樞上下運轉。這四卦陰陽相對、雌雄相配,在人體中至關重要。實際上乾坤為陰陽之體,坎離為陰陽之用,《參同契》以陰陽(牝牡)四卦既概述了人的起源,又描述了人的生命構造、生命能量。
《參同契》大部分篇章講藥物如何結丹的過程。其中提到“火候“問題,所謂“火“就是煉內丹的能源,“候“就是用火煉丹的程式。“火候“是用乾、坤、震、巽、艮、兌六卦表示的。這個過程雖不在說明人的生命過程,但從中可以感覺到人的生命有一個進退、文武的周期或過程,而這個過程又是可以自控的。
在人與天地自然的關係上,《參同契》有大量間接描述。《參同契》通過黃道、日月、星辰的運度,說明動植物、人與星運的關係。

基本點

如果撇開先秦儒、道人學觀,僅就《易傳》、《黃帝內經》、《周易參同契》而言,可以看出中國古代人學的幾個基本點:
第一,人是由氣(陰陽二氣)生成的。
第二,氣是人的生命本質。
第三,人的生命運動就是陰陽二氣的摩盪、轉換,生命運動過程具有周期性、規律性。
第四,人與天地自然的相感、相合是可以一一對應的,天人合一實際上是天人同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